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一册 三 辨法法性论讲记▪P11

  ..续本文上一页么分别都可引入证悟的。世俗的分别,止与观,即使有助于佛法的修持,也不能证悟法性。佛法有特殊的观察──胜义观,能遮遣我们的虚妄分别,这才能依分别而契入无分别。依唯识学说,这就是要观察所取无性,能取非有,所取、能取都不可得。如理作意,要从虚妄分别,现有能所取而实不可得去理解,了解决定,坚信不疑,成就深刻的信解,才依之而起修。

  

  加行是什么意思?广义的说,加行就是一种功用,努力去做。依这一意义来说修行,修福、修慧都是加行。但加行有一特别意义,就是从凡入圣,所用思惟,观察;修止,修(胜义)观,在没有悟入以前的一切,就是加行道。从凡夫到成佛,唯识宗分成五道:一、资粮道:广集无边福德、智慧资粮,菩萨 [P257] 要自利利他,备一切功德,所以凡是福德、智慧,应尽量去修集。依唯识说,这要修行一大阿僧祇劫。二、加行道:分四位,暖、顶、忍、世第一法。四位时间不太长,就在一大阿僧祇劫的后期。三、见道:经加行道的修习,现证法性,如实的体见了真理,名为见道位。四、见道以后,随顺所悟而修习,名修道位,要经二大阿僧祇劫。修到究竟圆满了,究竟成佛,就是第五、究竟道。这里说的,是加行道,要依大乘经如理作意,再经暖、顶、忍、世第一法,渐观二取都无所得,所修的加行,就是唯识观。一般说,先观所取性空;再观能取也不可得;达到了能取、所取都无所得,但还有无所得的空相现前;等到空相也泯寂不现,那就证悟了。

  

  依处与抉择,包括了闻、思、修;抉择是思、修二位。闻、思、修三阶段,古人譬喻为:如人学习游泳,起初要抱木棒习游,如闻慧要依文句。渐渐游了一时期,木棒可以有时放下,有时抱着,如思慧的依于文句,或可不依文句。最后不要木棒,也会游泳了,如修慧的依义而不依文句。这三阶段,第一阶 [P258] 段是闻,一定要依佛所说的教典,或是菩萨所说的。第二阶段是思惟,依照经文,却慢慢地把经义原则化,简要化,把经文的要义,渐渐提纲挈领,了然明白,当然还不能完全不依经论。到最后,依义而不依经论的文句,如法修习。加行道,到了从思入修的阶段。

  

  法性现证,是要从闻、思、修而入的。说到这里,想到如理作意的不容易。因佛要适应众生根性,说种种法门,有时似乎有点矛盾。这里这样说,那里那样说,可是我们很少能依自己的能力,深入经藏,而得实义的。把经藏多读几遍,不一定就能深入,那么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呢?可依古代大菩萨所开创的宗派。如走入深林,到处没有路的,要自己去摸索出一条路出来,不是不可以,不过不容易,也太危险了。如过去有人,已走出了一条路,如依着这条路渐渐走去,即使迂曲些,到底是事半功倍。所以印度大乘的唯识宗、中观宗,都有这种见解:我们自己去读大乘经,不容易把握佛法的真实意义,可依古代圣者所开辟的大路,或依龙树所创开的中观;或依弥勒的唯识。印度大菩萨的论 [P259] 义,直接继承于印度,对印度的文字,也较少望文生义,比中国学者依据译典,更为亲切!印度论师所传也是有异义的,不过依此思惟观察,总是容易得多。这一观念,在印度,在西藏,都是这样的,所以在印度与西藏,对于论部,特别的重视。以论通经,容易了解,容易把握经里的深义。还有论师们互相论辨,总是把握对方的要义而论辩的,每可以从不同的宗派中,了解自宗的要义。所以依唯识宗的,最好读读空宗,查查龙树菩萨的论典;学空宗的,也要了解唯识家的不同。从前唯识学者欧阳竟无说:他读了清辨菩萨的大乘掌珍论,对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才正确的把握了。印度菩萨造论,辩论是不随便的,知道对方是这样说的,才扼要的加以批评。所以依某宗论为如理作意的准绳,对不同宗派的大乘论,也是可以参考的。

  

  

  (4)触证 触为得正见,故以真见道,现前得真如,所以亲领受。

  

  触证相的触是接触,证是证实。亲切的经验到法性,名为触证。中国的禅 [P260] 者,欢喜说开悟,或说大彻大悟了,然证有一定的标准,悟的意义,可浅可深。亲亲切切经验到了,真正的体验到了真如法性,才可叫证。而悟,无论以听闻所得来的智慧,以思惟所得的智慧,从修习所得的智慧,虽不是真正的般若现前,但也有一番领会。例如天台宗所说名字即佛,称为大开圆解,于佛法中豁然贯通,有一番体会。这不是证,不过是闻所成慧。悟是浅浅深深的,或在读经时,或在静坐时,内心都可能现起一种体验。闻慧、思慧、修慧,都有内心体验的,但都不是证。修行者在证得法性以前,必有一层一层的经过,假使不了解,就以为证了,成为增上慢人。所以证是实证,特别名为「触证」,触是触到,而不是想到了。经上譬喻说:好像井中有水,望见了,可是没有触到;若把水拿起尝到了,才真的知道了水,触证就是那样。论文说:「触」是「得」到了「正见」。正见即是般若,在八正道中称为正见。正见,不是一般所说的正确了解,而是正确的智见。那八正道的正见,是现证法性的般若。为何名为见?如以眼睛见物,看得很清楚。我们的智慧,直对真理,体验得明明白 [P261] 白,这样的智慧,所以又名为见──叫正见。

  

  在修行的五位中,经资粮位到加行位,修到世第一法,下一剎那,真正的智慧现前了,正见现前,名为见道。见道有二:一为真见道;二为相见道。正见是真见道,如般若经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真正的般若现前,一切的法都不现前。这就是毕竟空性,或名真如,或名法性。无能取、所取,无能诠、所诠,平等平等。禅宗有一句话:『说似一物即不中』,说他是什么,就不是的,因为所认识的一切,所说的一切,都是名言,与法性不合的。真见道体验到法性是怎样的?那实在是不能说的。中国人说哑子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佛法的譬喻是,般若真见道,如哑子食蜜,甜得很,就是说不出。这不但常人不能说,菩萨不能说,佛也不能说。菩萨在定中真见道,一切法都不可得,从真见道出定后,从般若起方便,或名后得智。如在总统府,不能说总统府在南在北,等到离开总统府,那又可以说了。通达空性是什么样的,在后得智中,以世间语言、思想表达出来。法性是这样那样,其实这已不是真实的,因 [P262] 为有相可得,所以名相见道,真见道时,般若是无相的,没有一切相,空相也没有。当时是一切相不可得,唯识家如此说,中观家也如此说。真见道证得真如,真如就是法性。没有虚妄的,名真;这虚妄的有能取、所取的对立,能诠、所诠的差别,触证得无二无别的,所以名为如。

  

  「现前得真如」,现前的意义是:就是觌面相呈,当前的,直接的经验,不是间接的,雾里看花那样。智慧现前,或名为现观。现是直下的,当前的,不加思惟,不加分别,离能取所取而明明白白的现前,这就是触证的正见。此正见能体验到真如,「所以」是「亲领受」的。亲领受是亲切的体验到,这是一切文字、语言所不能安立的。心识起时,一定有能取、所取,而这是超越能所的。所以真见道是一切法相不现前的。般若经说:『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就是这个意义。

  

  

  (5)随念 随念谓修道,为除诸垢故,于前所见义,菩提分所摄。 [P263]

  

  进一步,是『随念』的修道位。有的说:证到了,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事了。然依楞伽经,或中观与唯识论,都不是如此。证是顿证,通达无二法性,是没有次第可说的,但证了以后,还要进修。菩萨在定中,通达真如,亲切体验到法性,但从定出来,能取、所取,能诠、所诠,一切又都起来了。虽现起一切,但与没有体证的人是不同的。证悟了的,是真能知道这一切相是虚妄如幻的。证悟,断了见道所断的烦恼,但还有修道所断的烦恼;有的烦恼虽断,还留有习气,所以证悟以后,正好修行。证悟以后的,名为真修,这就是随念。什么叫随念?随是随顺,念是系念,随念是随顺那体验过的,见到证到的境界,系念观察,以此观察当前的身心世界,不断的随念观察。禅宗说悟了以后,随时照顾这一悟境,不时的提起来,不断的进步,意义有点相近。所以「随念」是证后起修,是「修道」位,是初地真见道以后,从初地、二地,到十地菩萨后心,共经二大阿僧祇劫。

  

  随念是修道,所以证后要起修,「为除诸垢故」。生死众生是杂染的,无 [P264] 论是烦恼杂染,业杂染,或报得身心的生杂染,都是不清净的垢染。其中主要的是烦恼,除去烦恼,要在认识的心境上,除去执着为实有性的计执相,才能渐除烦恼而到达清净。

  

  「于前所见义」:前是真见道,前所见到的义,是见道的证境,不断的随顺见道的证境去修。众生的烦恼,有二大类:一为见解的,思想的错误,如我我所见等,名见所断烦恼。这些烦恼,是见解的、思想的错误,所以一旦见道 ──体证真如,这些烦恼就解决了。另一类是在生活行为中,属于情意的,如爱、慢等。众生无始来这种种的烦恼,不是一悟所可解决的,不过有了正见,属于情意的,有关生活行为的烦恼,可以正见去观察而渐渐消除的。见道以后,应…

《华雨集第一册 三 辨法法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