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情界、器世界,是生死流转的依处;悟入法性、得涅槃,也同样的要有依处。
三、「抉择」──抉择是智慧的作用;般若悟入法性,般若──慧以抉择 [P248] 为性。择是选择、简择,如选择物品,这是好的、要的,那是不好的、不要的,这就是择。抉是抉发,将正确的事理,抉发出来,显示出来,这是抉。抉择是般若──慧的观察作用。如七菩提分中有『择法』,也就是抉择法。
四、「触证」──触是直接的接触到,证是证实。法性不是名言,不是听到,理解,而是般若的直接的触证。例如一杯蜜,要真的尝到了杯中的蜜味,才是触证了。这里说触证法性,触证的触,与色、声、香、味、触、法的触不同,这触是法性──真理的亲切体验,中国学者每称之为开悟,或证悟。
五、「随念」──随念,依过去所得到的,随顺系念不忘。随念,是修行的方法。
六、「到达彼自性」──经修行而达到究竟。自性,就是法性,也就是涅槃。法性是胜义的自性,就是体验到这自性,究竟圆满的实性,唯识学名之为圆成实自性。
(二) 别释 [P249]
(1)相相如略标说。
以下别说六相。法性的「相」,在「略标」中已「说」过了。法性相是:没有能取、所取,没有能诠、所诠;不是语言可说明,不是思想可分别理解的。超越一切相对的名言,相对的能取所取,是绝对的,无二无别的真如性。
(2)依处 处谓一切法,及一切经等。
「处」,是依处。依于什么,才能悟入法性?论说有二:一、依「一切法」;二、依「一切经等」。什么是依一切法?法是形形色色的一切事。如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等,只是复合的假有。如分析一切法,凡有一一特性的,如色法有青、黄、赤、白等色,心有眼等识,贪、瞋等心所,这都名一切法。现在而外,过去、未来的也是法。阿含经曾说:如于一法不通达,就不会证悟的。这是说,要证悟,须证知一切法性。但一 [P250] 切法如此多,怎能一一都通达呢?一切法虽多,但法性是通相,是遍通一切的,能通达一法性,就通达一切法性。一法如此,法法如此,凡是证悟的,没有悟此法而不悟彼法的。悟一法,即悟一切法,约悟入法的实性说,并不如某些人所误解的,以为悟了什么都知道。现象界无限差别,怎能一切都知道呢?一切法的法性,平等法性,是无二、无别的,是依一切法而触证的。
小乘──声闻学者,急于解脱三界生死,如说:『三界如火宅,生死如怨家』。佛给以简单扼要的方法。身心以外事不问,专从自己身心去观察自己。观自己身心为无常、苦、空、无我(这是生死法的通相),体验而得解脱。所以小乘学容易,简单而扼要,但身心也是一切法(身外法也不外于此),还是依一切法的。大乘广观一切法空,不生不灭。如大般若经说:色、受、想、行、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凡夫事,二乘事,菩萨事,成佛的事,一切一切都为般若慧所依。大乘唯识学,所以说悟入法性,平等法性,要依于一切法。 [P251]
第二是依一切经等。无论是身心以内的,以外的,一切法一直呈现在我们的心识之前,我们不知道法的真相,所以不能得到解脱。唯有依佛的开示,菩萨等圣者的开示,才能得到应遵循的正道。所以说依一切经等,不但是经,还有菩萨的论,经与论都是悟入法性所依止的。经是非常多的,如持一部经,能解脱生死,成佛,还简要容易,依一切经,那问题可大了!小乘法虽可以简持而入,大乘却不能如此。菩萨发心,无量法门誓愿学,一切法门都是菩萨所要学的。因为佛所说的法,是适应众生根机的:或是人、天世间法;或是为声闻、缘觉说的;或是为大乘菩萨说的。所说的法,或是通途大道,或是说迂曲的路,或是便道小径。佛说无量,有方便,有真实;有权教,有实教;有了义,有不了义。适应众生无边根性,说无边法门,菩萨要利益一切众生,众生根性不一,怎能专学一经,一佛,一咒?如卖帽子的,如拿一顶帽子,要人人都适合戴上,那是不成的;如为大众着想,大小都得备有。学大乘法要依一切经典,理由就是这样。所以西藏黄教──达赖、班禅一派,依一切经论从五乘共法 [P252] 到三乘共法,再到大乘不共法。统贯一切教法,次第深入,正是依一切经等的好榜样!
依一切教典,一切法门,愿学无量法门,就是菩萨通达法性所依的方便。部分中国佛教的观念,有些不同。以为证悟,证悟可说么?不可说。可思惟么?不可思惟。修学经论,是要分别的,那不是愈分别愈不对吗!所以讥为『以水洗水』。如不可说,所以非文字相;非能取、所取,所以非心缘相,于是有直下不作分别去参证的方便,这是中国禅者的见解。唯识是印度佛学,不是这样说的。要悟入法性,须依一切法、一切经去闻思修学。这不是分别么?不是分别更多吗?依印度所传佛法,小乘、大乘,唯识与中观,都重视闻、思,依分别入无分别,依名言入离名言,依世俗入胜义。如一切不加分别,无知无见,怎能方便证悟法性呢?例如要去总统府,先要分别:向东或是向南,向中正路呢,还是南京东路?左转或是右转。要知道路线,才能到达总统府。到了总统府,总统府自身,没有东南西北可说,可是如没有东南西北的指示,怎么也 [P253] 不能到达的。总统府自身无所谓东南西北,却要依东南西北的指示才能到达,这就是方便。佛能化度众生,就有赖方便。法性是无能取、所取,无能诠、所诠,却说种种法门,从了解分别中,引导趣入,这就是佛的伟大,不可思议的方便!
(3)抉择 其中抉择者,谓依大乘经,如理作意摄,一切加行道。
有人说:我会读经,我藏经看过一遍,看过几遍的也有,但不一定有用。要知道经是佛说的,是应机说法的,经义有着多样的应机性。如自己去阅读,或从师长那里去听,这都是闻。无论是读是听,经上这么说就以为这么说,这问题可大了!佛经中,佛说这部经是经中之王;那部经也说是经中之王,到底有多少王呢!有的经上说:这样理解,这样观察,才是正观,不作此观,就是邪观;可是其他经中,所说的邪观、正观,又不相同,那又怎么理解呢?有的经说:一切圣人都从此来,非依此法门,不能解脱生死、不能成佛;同样的话 [P254] ,又在别的经中说。所以经上这么说,我就这么了解,那是不够的。学佛的,初学一部经,非常欢喜,肯定佛法就是这样。学了二部、三部……更多部以后,却反而弄不清楚了。所以佛说:修学一切经法,要进一步去思惟;思惟了还要修。思惟与修习,就是抉择。
说到「抉择」,就是「依大乘经,如理作意摄,一切加行道」。悟入法性的抉择方便,含有『如理作意』与『加行』二义,这都是依大乘经的。经论所说作意,略有三类意义:一是注意,如作意心所。二、作意是修定时,内心的观想系念。三、这里的作意,是思惟,思考抉择的意思。平常说,学佛法有四条件:一、亲近善友(善知识);二、多闻正法(多多的听法);三、如理思惟(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就是依法修行大乘经法,经如理思惟,然后依著作止观的修行,就是一切加行道。
如理作意是什么?经典有深、有浅;有究竟说,不究竟说;有尽理说,不尽理说;了义说,不了义说。究竟说是彻底的,不究竟说是不彻底的。尽理是 [P255] 说得很彻底圆满的,不尽理是这么说,其实是不完全如此的。例如说,吃饭能滋养身体,这是对的,但是不彻底、不尽理的。如吃饭过饱,可能反而吃坏了。可见这句话,是有相对的意义,却不是彻底的。又如有人头上生有一块黑疤,就名之为黑人,其实别处都是雪白的。世俗语言,大抵是不尽理的,经典随俗说法,有些也是如此。所以,对佛法要如理作意,要依彻底的义理来思惟,如依不彻底的义理来思惟,那就错了。不要以为经文如此说,就可以以此为标准!
佛的经典分二类:一是了义经,一是不了义经。了义经是究竟彻底的。如所说的,还要再解说,再补充,这就是不了义的。所以如理作意,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以了义经义去如理作意,才能得到大乘法的究竟意义,也能解说不了义经。如理作意是思慧的作用,分别,观察,以获得佛法如理的正见。经法虽多,如依了义经为准绳,可得佛法深义与方便。摄持一切佛法,化繁为简,渐渐的脱略文句,而系念法义,然后可以实行,可以从观察中显现法义。抉 [P256] 择的如理作意,能成就思所成慧。思惟还是散心分别的,如能在定心中思惟,依定心分别观察,这就是修所成慧;依修所成慧,能得般若的现证法性。佛法从阿含、中观、瑜伽以来,都说止观,都说分别、抉择,从闻到思,到修,然后到证入。不过,不是什…
《华雨集第一册 三 辨法法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