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依经中说,不但见佛,也与佛问答,他说:应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来,得般舟三昧的,就于定中观察自己并没有到西方去,阿弥陀佛也并没有来,自己所见所闻的,只是唯心所现。我举这个例子,最容易明白。修定的,或修般舟三昧,念阿弥陀佛的,初修习时,系念的相现起,起初相是不分明的,动摇的,那是因为心不定;等到你心定了,眼睛也不再动的时候,相也明显、不动了。如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这境界太广大了,初学不易成就,可观阿弥陀佛像。如佛像──紫金色,白毫相等,一一分明,能放光,会说话,那是已到达定境。
佛法中有不净观,静观死尸的相,慢慢变色,青瘀,腐化,流脓血,末后 [P240] 仅存白骨。像这种不净相,如修习到不净相现前,清清楚楚的见到相,甚至于见到处处是不净相。这就是依不净观而得定。
凡定心成就,都会现起定境(随定的差别而不同),名为影像。佛在解深密经中,给弥勒菩萨说的极清楚:『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所以诸等引前所现的,都是三摩地行境,「现彼影像故」。
定心所现境,是确实有作用的,如修得火光三昧,望去会有一片火光。修水三昧成就的,别人到他住处,会见到一房子的水。这种境界,都是三摩地行境,是从定心所现的影像。
散心分别的人,要使他知道唯心所现,好像很难,要用种种推理去了解。如修禅定而有成就的,观什么能在观心上现前。如修青一切处,见一切都是青的;黄一切处,见一切都是黄的。成就禅定的,容易悟入一切境界唯心所现, [P241] 以一切是随心而转的。如禅定力深,心力强,更容易悟解此义。唯识学成立唯心所现的理证中,就有以瑜伽师修行境界随心而转,来证明唯心所现的。唯识学,不是为了学理,而是佛弟子的修习定、慧,从经验中发现来说明的。一切所取境,唯是心识所现,为了说明此理,所以特别以等引、非等引境界,来说明都是唯识所现。上来所说生死依止的共与不共,说明所取的境,唯识所现,所以所取境义,是非有,不可得的。现在要进一步说,能取也不可得,如颂所说:
以所取若无,亦无似能取。由此亦成立,无似能所取。
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现的,一切境界离心不可得;一切境界不可得,那就唯是心识了,这个心总是实有的了!然依唯识说,『以所取若无,亦无似能取』。「所取」的境如不可得,「能取」识也就不可得了。一切境界,唯识所现,为什么没有所取境,能取心也不可得呢?其实,心与境,从来是不能分离而有的。要知道心识起来时,心里决定现起那境像,心识是不可能没有认识对象 [P242] 的。所以平常说我们什么都不想,这话是不通的。因为有心必有境像,觉得什么都不想,这什么都没有,就是心的境像了。否则,就是昏睡,分别心也不起了。换言之,有能取,一定有所取;如没有所取,那一定没有能取。所以说,心境从来是不能分离而有的。佛法中,小乘也是这样说的。当境界生起,一定有心缘于境界的;心生起时,境界是心的缘──所缘缘。所以,心与境,要起就一起起,不起就都不起。若依中观家说:心境是因缘所生的,也是『离心无境,离境无心』的。唯识学在方法上,有他的不同处。先说以虚妄分别有,有能取识,所取依能取而现,所以所取境不可得。进一步说,如没有所取的境,能取心也不可得。所以说:「由此亦成立,无似能所取」。如没有似所取,也就没有似能取,能取、所取,都只是虚妄显现。
空宗与唯识宗,有一根本不同处。唯识学一定要这么说:所取的境界不可得,因为一切都是内识所现的;有识无境(尘),正是唯识学的特色。然进一步说,如境界非实有,能取也不可得,这就进入能取、所取都不可得,显示无 [P243] 二、无别的真如法性。这一层次,真谛三藏解说为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空宗依因缘所生法显平等空性:心是因缘所生,境也是因缘所生;如说空,心也空,境也空;如说有,心也有,境也有,保持心境同等的立场。可以说,这是菩萨们说法的方式不同,虽在胜义中,心境并冥,都不可得,而在世俗安立中,或出发于境依心立,或出发于心境更互缘起而有,引出宗派的各别。唯识学出发于依识有境的立场,所以说境空心有。到了能取所取都不可得时,也是说识寂、识不起、识不现,却不说心是空的。如说境空故心也空,就觉得这是恶取空,因为不能成立一切法了。
唯识宗成立唯识的层次,也就是修唯识观的次第,达到无二无别的,平等真如法性。弥勒菩萨在辨中边论中,说得还要清楚,如说:『以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那是说,由于虚妄分别识有,所以知道境是不可得的。『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那是说,由于境不可得,所以识也不可得了。『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心不可得,境不可得,似有 [P244] 能取所取──心境二者,在无得平等性中,是无二无别的。上面所说的,就是悟入虚妄分别无相的方便。楞伽经立四种禅,也是这一意义。四种禅中,第一名愚夫所行禅;这是外道、小乘的禅观。第二名观察义禅,就是观一切境相(义)不可得。如观境不可得,心也不可得,现起平等空性相,是第三缘真如禅。因缘真如空无性相,有空相在,还不是真知真如,等到空相也不起了,超越能所一切相,才是真实悟入真如,就是第四如来禅。凡是说唯心(识)的,从初修到悟入,都有这样层次的。
然由无始来,等起而成立,二取悉非有,亦善成立故。
这里引起一问题,既然所取不可得,故能取也不可得,心境都非实有,为什么众生生出来就有心识作用,而且有心同时就有境,永久是心境相对而起呢?依佛法说:「然由无始来,等起而成立」。先后引起,名为等起。先如此,后如此,如生死不得解脱,以后还是如此,这名为等起。我们前念起时,有心也有境,后念起时,还是有心、有境;死了以后再生时,还是有心、有境。永 [P245] 久是有心、有境。所以说,从无始以来,一向如此。心生时,自然而然的,似现能所二取,是由无始以来就这样的。佛说无始以来,始是开始,佛不是说最初如此。生活在虚妄分别之中,生活在一个时间观念中。我现在这样,前生还是这样,前前生还是这样。起初为什么会这样?佛不说最初是怎样的,因为在时间观念中,求开始是不可得的。所以论到最初,释迦牟尼佛是『无记』,不加答复的。无始以来,一向如此。现在应把握现实,去解决生死问题。如说最初如何如何,那是神教而不是佛法了。为什么我们现起能取所取?简单说:无始以来一向如此,一向是不起则已,起则有心、有境,前后等起相续,所以现在也是如此。
我们心起时,有能取、所取,有心、有境,一向如此,怎么知道「二取悉非有」呢?心起时,就有所取相现,由于不知境依心生,不知唯识所现,在能取所取关涉时,认为是心外有境的,起种种执着──遍计所执性。分别执着时,留下一种力量,就是能取、所取的潜能──遍计所执种子。这是从执着心外 [P246] 有境而来的,所以能取、所取种子,依缘而现起时,能取心中就有所取相现。这样的依现起而执着,依执着而熏习,引起后后的现行,从无始来一直到现在,生死轮回,永久如此如此。既是如此,解悟二取的非实有的道理,也能「善(巧)成立」了。因为我们心起时觉得这能取、所取是各别的实有性,所以会熏习为种子。虽然虚妄现起,却好像心、境都实在是有;如知道非实有的,就不起执着,不会熏成遍计所执种子。熏习的力量,愈来愈微薄,终于到达二取都不现的实证。举例说,如知道自己在走路、坐下,或说话的态度不太好,能知道就会注意改正,过了一个时候,更正了,不再会有不好的态度了。所以,不知道,会一切一切的一直下去;如知道了所取、能取非实有的话,就可以达到解脱。能达到能取、所取不可得,就因为能取、所取是虚妄分别,实义是没有的。依唯识现,成立生死流转,也就依唯识现,所取非有,能取也非有,观二取都非有,而通达法性。
上来依生死法,明六相,了达虚妄分别,悟入法性。法性的意义,如下所 [P247] 说。
2 辨涅槃
(一) 标列 由六相悟入,法性为无上:谓相、与依处,抉择、及触证,随念、并悟入,到达彼自性。
已说生死、法事,以下说涅槃、法性。通达悟解法性,是依于正方便的,本论也以「六」种「相」,为「悟入法性」的「无上」方便。六相为:一、相,二、依处,三、抉择,四、触证,五、随念,六、悟入到达彼自性。
一、「相」──是义相,法性的义相。
二、「依处」──依什么而能够渐渐的悟入法性?如生死的流转不息,要有所依止,所依共,所依不共,就是这…
《华雨集第一册 三 辨法法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