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净说之发展
第一节 声闻经论的心净说
如来藏tatha^gata-garbha说,起初没有与心性本净citta-prakr!ti-vis/uddhi相关联,然在如来藏说流传中,众生身中有清净如来藏,与「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说,有相似的意义,所以「心性本净」,也就成为如来藏学的重要内容。然早期的心净说,在佛法中的意趣何在?与如来藏清净说的内容,是否相同?如真的为了佛法而研求,在论究如来藏思想渊源时,就不能不加以深切的注意!不能由于推重如来藏说,发见了原始佛教以来的心性本净,以为源本佛说,就可以满足了!
「心性本净」,是与定sama^dhi有关的,定学也称为心citta学。修定的要远离五盖,盖a^varan!a是覆蔽的意思。贪、镇等五盖,有覆蔽的作用,使心不得澄静、明净。与定有关的五盖说,启发了心清净的思想。『杂阿含经』卷四七(大正二·三四一下)说:
「净心进向比丘,□烦恼缠,恶不善业,诸恶邪见,渐断令灭;如彼生金,淘去刚石坚块。复次,净心进向比丘,除次□垢,欲觉、恚觉,害觉;如彼生金,除□沙砾。复次,净心进向比丘,次除细垢,谓亲里觉、人众觉、生天觉,思惟除灭;如彼生金,除去□垢、细沙、黑土。复次,净心进向比丘,有善法觉,思惟除灭,令心清净;犹如生金,(以火冶练),除去金色相似之垢,令其纯净。……复次,比丘得诸三昧,不为有行所持,得寂静胜妙,得息乐道,一心一意,尽诸有漏;如练金师、练金师弟子,陶练生金,令其轻软、不断、光泽、屈伸,随意(所作)」。
本经,『巴利藏』编入『增支部』。金师的陶练生金(矿金),渐渐纯熟,能做成种种庄严具,比喻修定(净心)的比丘,渐渐的尽灭烦恼,得到四禅、六通自在。生金的本质是纯净的,只是夹杂些杂质,冶练只是除去杂质,使纯净的金质显现出来。练金的比喻,还有增火、洒水、不增火不洒水的方法,比喻修定的「思惟止相」、「思惟举相」、「思惟舍相」──三相;除去铁、铜、锡、铅、银──五锖(锈),而使纯金光泽、堪用的譬喻。练金的譬喻以外,还有水喻:贪、镇、□沈,掉悔、疑──五盖蔽心,如钵水中有黄赤等色,热气沸腾,青苔覆蔽,风吹波动,泥土浑浊;离去了五盖,心得安住,才能明解经书的义理,辩才无碍。水性本来澄净,如离去动乱、秽浊的因素,就能照出影像,正如离五盖而心得澄净,能引发慧解一样。还有浣头、浣身、浣衣、磨镜、练金(等)五喻,比喻修佛、法、僧、戒、天随念的,能心离染污而得清净。这一类通俗的譬喻,都有引发「心本净」的可能。
『增支部』「一集」这样(南传一七·一五)说:
「比丘众!此心极光净,而客随烦恼杂染、无闻异生不如实解,我说无闻异生无修心故」。
「比丘众!此心极光净,而客随烦恼解脱,有闻圣弟子能如实解,我说有闻圣弟子有修心故」。
这是『阿含经』中明确的心明净说。心是极光净pabhassara的,使心杂染的随烦恼upakkilesa,是「客」,可见是外铄的,而不是心体有这些烦恼。心清净而与客尘烦恼发生关系,是如来藏说的重要理论,不能不说是渊源于『阿含经』的!
「心性本净」,在部派佛教中,是大众部Maha^sa^m!ghika、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二大系所继承宏扬的。『异部宗轮论』(大正五0·一五中──下)说:
「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心性本净,客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
大众部的心净说,『随相论』曾有所解说:「如僧只等部说:众生心性本净,客尘所污。净即是三善根;众生无始生死以来有客尘,即是烦恼,烦恼即是随眠等烦恼,随眠烦恼即是三不善根」。依『随相论』说:大众部等以为心是本净的。三善根,与三不善根──随眠一样,是与心不相应的,类似种习那样的善恶功能。依三不善根而起烦恼,依三善根而起信智等善法。大众部是但立善、恶二性的,心不是善不善心所法,不过不善的随眠与不善心所,是可以离灭的,所以与善根(及善心所)相契应,而被称为「心性本净」的。
印度本土的分别说部,如化地部Mahi^s/a^saka等,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论师,是称之为「分别论者」的。如『阿□达磨大□婆沙论』卷二七(大正二七·一四0中──下)说:
「有执心性本净,如分别论者。彼说心本性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彼说染污不染污心、其体无异。谓若相应烦恼未断,名染污心,若时相应烦恼已断,名不染心。如铜器等未除垢时,名有垢器等;若除垢已,名无垢器等:心亦如是」。
分别论者的心净说,『阿□达磨顺正理论』卷七二(大正二九·七三三上)也说:
「分别论者作如是言:唯有贪心今得解脱,如有垢器,后除其垢;如颇胝迦由所依处显色差别,有异色生。如是净心贪等所染,名有贪等,后还解脱。圣教亦说心本性净,有时客尘烦恼所染」。
「分别论者」的心性本净,在烦恼未断以前,是性净相染的;虽有染污相,而心的体性不变。在「分别论者」说来,有染污心与不染污心,不是有两类不同的心,而是「其体无异」的「一心」,只是相应烦恼断与未断的差别。有染污是客尘所染,是外铄的,其体无异的心,本性是清净的。『大□婆沙论』所说的「一心相续论者」,与「分别论者」的见解是一致的,如卷二二(大正二七·一一0上)说:
「有执但有一心,如说一心相续论者,彼作是说:有随眠心,无随眠心,其性不异。圣道现前,与烦恼相违,不违心性;为对治烦恼,非对治心。如浣衣、磨镜、练金等物,与垢等相违,不违衣等,圣道亦尔。又此身中,若圣道未现在前,烦恼未断故,心有随眠。圣道现前,烦恼断故,心无随眠。此心虽有随眠、无随眠时异,而性是一。如衣、镜、金等,未浣、磨、练等时,名有垢衣等。若浣、磨、练等已,名无垢衣等。有无垢等,时虽有异而性无别,心亦如是」。
「一心相续论者」所举的譬喻,是出于『增支部』「三集」的。「但有一心」;「而性是一」;「而性无别,心亦如是」,与「分别论者」的「其体不异」,完全一致。在『成实论』中,有「相续心」的「一心论」。『大□婆沙论』还有「一觉论者」。这些,可能不属于同一部,但是大同小异的「心性本净论者」。
「心性本净」,是大众部及分别说部系所主张的。近于分别说部的『舍利弗阿□昙论』,引用「心性清净,为客尘染」的教说,也与『增支部』所说相合。但在说一切有部,是没有「心性本净」的经说,也否定了「心性本净」的理论,如『阿□达磨顺正理论』卷七二(大正二九·七三三上──中)说:
「分别论者作如是言……圣教亦说心本性净,有时客尘烦恼所染。……故不应说心本性净,有时客尘烦恼所染。若抱愚信,不敢非拨言此非经,应知此经违正理故,非了义说」。
各部派所传的『阿含经』,有不少出入。「分别论者」所诵的经中,有「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说,而说一切有部经中,是没有的。在宗教的传统信仰中,要别人舍弃自宗的经文,是不容易的,所以只能论断为「非了义说」,依正理而作解说与会通。总之,在说一切有部(及犊子部、经部),这是「非经」、「非了义说」。不过、「心性本净」说在佛法中、是了义或不了义,方便说或究竟说,如以自宗的理论为标准,是不可能为人接受的!集成的四部『阿含经』,有一古代传来的判别准绳,就是约四部的特性说、有不同的四种宗趣。如赤铜□部Ta^mras/a^t!i^ya的觉音Buddhaghos!a三藏、初期大乘的龙树Na^ga^rjuna菩萨,就有类似的传说,那就是:『长阿含经』是「吉祥悦意」,「世界悉檀」;『中阿含经』是「破斥犹豫」,「对治悉檀」;『增壹阿含经』──「增支部」是「满足希求」,「各各为人(生善)悉檀」;『杂阿含经』是「显扬真义」,「第一义悉檀」。进一步说,古传的『杂阿含经』,实综合了修多罗su^tra、只夜geya、记说vya^karan!a──三部分而成。依四种宗趣来说,「修多罗」是原始结集的相应教,如蕴相应、处相应等、是第一义悉檀。「只夜」是顺俗的偈颂,起初是集十经为一颂的「结集文」。「记说」有如来记说、弟子记说、诸天记说。「诸天记说」,后来也称为只夜,就是「八众偈」部分,是世界悉檀。「弟子记说」,如舍利弗S/a^riputra说、目犍连Maha^maudgalya^yana说等,是对治悉檀。「如来记说」,如聚落主、婆蹉出家等,是为人生善悉檀。在原始圣典的考论中,知道『增壹阿含』──『增支部』,主要是依「如来记说」(如说三念、四念、六念,四不坏信,慈心,十善等),经『如是语』itivuttaka而扩编所成的。「心性本净」与练金等譬喻,『巴利藏』都在『增支部』中;汉译『杂阿含经』,练金譬喻属于「如来记说」部分。如考论没有错误,那末「如来记说」与『增支部』所说,「心性本净」与练金等譬喻,都是「各各为人」──启发人为善的意趣;不是第一义悉檀(显扬真义),当然是「非了义说」了。『成实论』卷三(大正三二·二五八中)说:
「心性非是本净,客尘故不净,但佛为众生谓心常在,故说客尘所染则心不净。又佛为懈怠众生,若闻心本不净,便谓性不可改,则不发净心,故说本净」。
『成实论』的思想,近于经部Su^trava^din『成实论』是不同意「心性本净」的,但对「心性本净」的教说,从应机设教──对治的为人意义,加以解说。有些人以为心是常在(住)的;在「原始佛教」中,常心是愚疑的邪见…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