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经过一年的学习、顺利毕业,才能成为合格的真言宗的继承者。在这一年中,学员严格遵守戒律,不能吃肉和五荤,不能外出、不能与外界联系,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不能说话,完全处在与世隔绝的状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十八道、金刚界、胎藏界、护摩等四度加行。对一般年轻人来说,单是这种与世隔绝的环境就难以忍受,加之每天八小时以上的严格修行,绝对是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极限的挑战。据说在修行结束,有学员因为又能够喝到易拉罐饮料,竟兴奋地哭起来。在衣食无忧的当代,孩子一生下来就处于食物过剩、营养过剩的状态,人们长大以后也不把食物当回事,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忘掉了对大自然的感恩、忘掉对粮食食品生产者的感恩。而经过一年的“匮乏”生活,再享受过往习以为常的一切,必然别有滋味在心头。陪同我们的真圆法师也经过了专修学院的考验,据法师自己讲,在一年功课结束、做完最后一次护摩之后,眼泪禁不住哗哗地流下来。
儒家讲人性本善,实际上正确地说应该是人性本懒。没有人会在没有任何动力或压力下去勤奋努力,专修学院的生活就是在半强制的状态下,让人意识到自己的懒惰本性,同时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时时警觉、时时精进。我们经常说日本佛教无戒,僧人可以结婚喝酒吃肉。这是事实,但几乎日本佛教的所有宗派都要求出家者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是一年),过严格的出家的生活,这是作为出家者的必备条件。虽然这不能保证所有僧人一生道心不退,但绝大多数僧人都能够严格自律也是事实。据说二十多年前,也有中国僧人到高野山修行,但因为不能忍受艰苦的生活,中途不辞而别,逃回中国。如何培养合格的僧才,是中日佛教界面临的共同问题,高野山的专修学院应该给中国佛教界以启示。
与专修学院不同,有一百二十余年历史的高野山大学是面向社会的高等学府。在绿荫掩映下的高野山大学虽然面积不大、高楼不多,但教学严格、教学内容充实,特别是密教学科和密教文化研究所是世界知名的密教研究中心。得到静慈圆教授的帮助,我们到高野山大学拜访了负责国际交流事务的宫田教授和校长藤村隆淳教授。日本的大学也在推进国际化,高野山大学特别希望与中国的大学建立交流关系,当我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的有关情况,特别是近几年与日本佛教界及大学的交流合作情况以后,宫田教授等表达出与人民大学进行交流合作的强烈意向。唐代以后,不仅密宗在中国内地失传,而且唐密研究也停滞不前,虽然近代有持松法师和王弘愿、顾净缘等居士赴日学习密教,发愿中兴绝迹千载的唐密,但因为时节因缘未熟,虽各有成就,终未能完成如愿。现在人们说起密教,似乎只有流传于藏族地区的密教,岂不知蔚为大观的唐密同样是中国密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到日本的唐密回流中国之时,必将是唐密再兴于中华大地之日。
土生川法师与乾仁志教授
据说高野山的真言宗的寺院曾达到千座以上,而明治维新以后,寺院失去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许多寺院荒芜毁弃。现在坐落在高野镇的寺院仍然有110座。在人口不到万人的小镇,有如此多的寺院和众多的僧人,使得整个小镇充满了宗教的静谧和祥和的气氛。放眼望去,整洁的寺院掩映在参天的古树中,隐隐可见高高的木塔和盘旋翱翔的鸽子等飞禽,人与自然如此和谐地共存共生。这里没有灯红酒绿,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都市的喧嚣和浮躁。外面的人们要到高野山,先要坐电车到达山脚下的极乐桥,然后换乘索道,才能登上位于山顶的高野山车站。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悠然自在、满足于自己独有的精神世界。这里似乎是世外桃园。
作者在伽蓝金堂前
也是拜真圆法师之赐,我们到悉地院拜会了住持土生川正贤法师。法师一见面就用流利的汉语向我们问好,在介绍自己的名字“土生川”时,开玩笑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法师早在1988年就到中山大学留学,并于1995年拿到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回到日本后,利用自己的语言特长,在中日佛教学术交流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现在除了寺院的工作,法师还在高野山大学担任讲师,讲授中文和中国文化。也是由土生川先生的居间牵线,才有了与高野山大学负责人的会面和协商。法师还亲自开车送我们回住地,我们走出很远,还看到法师站在车旁朝我们施礼。
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我们到高野山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密教的资料。这里可以说是世界上关于密教最权威的图书馆。我们进门时,因为不知道路,走到了后门。正当我们不知所措时,一位工作人员急忙跑到前门为我们拿来三双拖鞋,这使我们很难为情。
馆长乾仁志教授亲自出面接待我们,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查找有关资料。但最终还是有两件资料没有查到。我们只好略带遗憾地走出图书馆。就在我们走出图书馆的大门口之时,见乾教授急匆匆地追了上来,把刚刚查到的资料无偿地送给了我们。看着乾教授额头上的汗珠,我们都深深为日本学者的负责精神和敬业精神所感动。
下了高野山回到大阪,似乎从世外桃园又回到了人世间。大都市的喧嚣一下子变得让人感到陌生。也许让现代人回到高野山的古典世界里是一种幻想,但保留这样一块圣地和净土,让人们去体验、去静思、去回想,应该不是奢望吧。
说明:2007年10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教研室主任张文良博士专程来高野山和高野山大学交流合作教学的事宜。
在高野山期间,张先生参加了一些佛教法事活动,并在释真圆法师陪同下拜访了有关真言宗阿奢黎和佛教专家,相互进行了学术交流,达成了相关交流合作事项。
张文良先生是研究哲学的,尤其以佛教见长。下面是他的简介:
1966年生人,中国人民大学佛学硕士(1987.9-1990.7在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读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为方立天教授),日本东京大学佛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以华严宗、禅宗和中日佛教比较研究为专长。其代表性着作有《澄观华严思想研究——以“心”的问题为中心》、《中国禅宗源流》(合着)等,并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主要教授课程:佛教与当代社会、佛教专业日语。
《当时明月在 应照彩云归--高野山纪游》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