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時明月在 應照彩雲歸--高野山紀遊▪P2

  ..續本文上一頁裏經過一年的學習、順利畢業,才能成爲合格的真言宗的繼承者。在這一年中,學員嚴格遵守戒律,不能吃肉和五葷,不能外出、不能與外界聯系,在絕大多數時間裏不能說話,完全處在與世隔絕的狀態。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十八道、金剛界、胎藏界、護摩等四度加行。對一般年輕人來說,單是這種與世隔絕的環境就難以忍受,加之每天八小時以上的嚴格修行,絕對是對人的精神和肉體的極限的挑戰。據說在修行結束,有學員因爲又能夠喝到易拉罐飲料,竟興奮地哭起來。在衣食無憂的當代,孩子一生下來就處于食物過剩、營養過剩的狀態,人們長大以後也不把食物當回事,似乎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忘掉了對大自然的感恩、忘掉對糧食食品生産者的感恩。而經過一年的“匮乏”生活,再享受過往習以爲常的一切,必然別有滋味在心頭。陪同我們的真圓法師也經過了專修學院的考驗,據法師自己講,在一年功課結束、做完最後一次護摩之後,眼淚禁不住嘩嘩地流下來。

  儒家講人性本善,實際上正確地說應該是人性本懶。沒有人會在沒有任何動力或壓力下去勤奮努力,專修學院的生活就是在半強製的狀態下,讓人意識到自己的懶惰本性,同時認識到自己的潛力,在以後的生活中能夠時時警覺、時時精進。我們經常說日本佛教無戒,僧人可以結婚喝酒吃肉。這是事實,但幾乎日本佛教的所有宗派都要求出家者在一定時期內(一般是一年),過嚴格的出家的生活,這是作爲出家者的必備條件。雖然這不能保證所有僧人一生道心不退,但絕大多數僧人都能夠嚴格自律也是事實。據說二十多年前,也有中國僧人到高野山修行,但因爲不能忍受艱苦的生活,中途不辭而別,逃回中國。如何培養合格的僧才,是中日佛教界面臨的共同問題,高野山的專修學院應該給中國佛教界以啓示。

  與專修學院不同,有一百二十余年曆史的高野山大學是面向社會的高等學府。在綠蔭掩映下的高野山大學雖然面積不大、高樓不多,但教學嚴格、教學內容充實,特別是密教學科和密教文化研究所是世界知名的密教研究中心。得到靜慈圓教授的幫助,我們到高野山大學拜訪了負責國際交流事務的宮田教授和校長藤村隆淳教授。日本的大學也在推進國際化,高野山大學特別希望與中國的大學建立交流關系,當我介紹了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的有關情況,特別是近幾年與日本佛教界及大學的交流合作情況以後,宮田教授等表達出與人民大學進行交流合作的強烈意向。唐代以後,不僅密宗在中國內地失傳,而且唐密研究也停滯不前,雖然近代有持松法師和王弘願、顧淨緣等居士赴日學習密教,發願中興絕迹千載的唐密,但因爲時節因緣未熟,雖各有成就,終未能完成如願。現在人們說起密教,似乎只有流傳于藏族地區的密教,豈不知蔚爲大觀的唐密同樣是中國密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傳到日本的唐密回流中國之時,必將是唐密再興于中華大地之日。

  土生川法師與乾仁志教授

  據說高野山的真言宗的寺院曾達到千座以上,而明治維新以後,寺院失去了政治和經濟上的特權,許多寺院荒蕪毀棄。現在坐落在高野鎮的寺院仍然有110座。在人口不到萬人的小鎮,有如此多的寺院和衆多的僧人,使得整個小鎮充滿了宗教的靜谧和祥和的氣氛。放眼望去,整潔的寺院掩映在參天的古樹中,隱隱可見高高的木塔和盤旋翺翔的鴿子等飛禽,人與自然如此和諧地共存共生。這裏沒有燈紅酒綠,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都市的喧囂和浮躁。外面的人們要到高野山,先要坐電車到達山腳下的極樂橋,然後換乘索道,才能登上位于山頂的高野山車站。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積澱,使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悠然自在、滿足于自己獨有的精神世界。這裏似乎是世外桃園。

  作者在伽藍金堂前

  也是拜真圓法師之賜,我們到悉地院拜會了住持土生川正賢法師。法師一見面就用流利的漢語向我們問好,在介紹自己的名字“土生川”時,開玩笑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四川人。法師早在1988年就到中山大學留學,並于1995年拿到中國哲學專業的碩士學位。回到日本後,利用自己的語言特長,在中日佛教學術交流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現在除了寺院的工作,法師還在高野山大學擔任講師,講授中文和中國文化。也是由土生川先生的居間牽線,才有了與高野山大學負責人的會面和協商。法師還親自開車送我們回住地,我們走出很遠,還看到法師站在車旁朝我們施禮。

  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我們到高野山圖書館查閱了有關密教的資料。這裏可以說是世界上關于密教最權威的圖書館。我們進門時,因爲不知道路,走到了後門。正當我們不知所措時,一位工作人員急忙跑到前門爲我們拿來叁雙拖鞋,這使我們很難爲情。

  館長乾仁志教授親自出面接待我們,不厭其煩地爲我們查找有關資料。但最終還是有兩件資料沒有查到。我們只好略帶遺憾地走出圖書館。就在我們走出圖書館的大門口之時,見乾教授急匆匆地追了上來,把剛剛查到的資料無償地送給了我們。看著乾教授額頭上的汗珠,我們都深深爲日本學者的負責精神和敬業精神所感動。

  下了高野山回到大阪,似乎從世外桃園又回到了人世間。大都市的喧囂一下子變得讓人感到陌生。也許讓現代人回到高野山的古典世界裏是一種幻想,但保留這樣一塊聖地和淨土,讓人們去體驗、去靜思、去回想,應該不是奢望吧。

  說明:2007年10月1-2日,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教研室主任張文良博士專程來高野山和高野山大學交流合作教學的事宜。

  在高野山期間,張先生參加了一些佛教法事活動,並在釋真圓法師陪同下拜訪了有關真言宗阿奢黎和佛教專家,相互進行了學術交流,達成了相關交流合作事項。

  張文良先生是研究哲學的,尤其以佛教見長。下面是他的簡介:

  1966年生人,中國人民大學佛學碩士(1987.9-1990.7在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讀碩士研究生,指導老師爲方立天教授),日本東京大學佛學博士,現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以華嚴宗、禅宗和中日佛教比較研究爲專長。其代表性著作有《澄觀華嚴思想研究——以“心”的問題爲中心》、《中國禅宗源流》(合著)等,並在國內外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數十篇。

  主要教授課程:佛教與當代社會、佛教專業日語。

  

《當時明月在 應照彩雲歸--高野山紀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