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四谛”的“灭苦”方法论

  论“四谛”的“灭苦”方法论

  吕凯文

  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

  法光杂志 v.121 (1999.10 )

  财团法人法光文教基金会

  一、问题之所在

  自从丹尼尔

  高曼(Daniel Goleman)的《EQ》(情绪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在国内盛行以来,一时之间不论学界或坊间亦兴起一股“情绪管理”风潮,相同范畴的著作纷纷出

  #092;,蔚为风气。国人对《EQ》之类的一般心理学丛书感兴趣,并从中学习“如何将情绪与智慧结合”[1]的生活之道,这对于促进社会和协亦有莫大俾益。然而,“情绪管理”所待解的课题,无非是以情识个体的烦恼意识为对象,透过“情绪智商”的教育与应用,转化个人的负面情绪为正面情绪,以期获得有礼有序的社会生活。但究其原委,“情绪管理”的功能原本就包含于佛法之中,亦是佛教的基本课题之一;如何“以理(智)化情”让个人与众生共命皆能免于烦恼的迫害,进而达致“烦恼止息”(苦灭)的解脱境界,不也正是佛陀念兹在兹的宏愿!职是之故,当我们以一学科理论探讨“情绪管理”的课题时,这在佛法而言,无异是“灭苦”实践的一部份。“情绪管理”一词非是“灭苦”的现代代名词,而佛法“以理化情”之道无非是“灭苦”的实践方法。

  当《EQ》之类的现代心理学丛书揉和科学与人文智慧的一隅,适得其宜地安抚现代人的烦恼时,不禁令人反身思惟:以“灭苦为目的论”的佛教自身将是如何谈论“情绪管理”课题呢?佛法“以理化情”之道所展开出的“灭苦道次第”[2]与方法论又是如何开展呢?职是之故,在此一进路的考量下,本文愿意以“四谛”思想为核心,就佛法的“以理化情”或“灭苦”的方法论(methodology)作一系统性地表明。原则上,本文所论述的内容仅针对“四谛”思想在“灭苦”方法论上所扮演的角色立说,因而一般学界对于四谛说的种种细部问题[3],本文无意追论,亦不拟涉及。另外,本文亦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下的学术论文,勿宁是笔者对“四谛”之“灭苦道次第”的

  #092;想作发挥。

  二、“四谛”即“灭苦道次第”

  仅管人有东西南北之分,然而烦恼却没有人种之别。人们由于身、心方面的种种苦恼与混乱,所以连带地衍生种种负面与失序的行为。而“情绪管理”无非是为了让身心“返序”而提出。就佛教的思想而论,这种种烦恼与惑乱无非是世俗人间的真实面貌,亦即是“苦”(dukkha)[4]。由于为了让世间“少苦”进而“灭苦”,佛陀为世人详细地解说“苦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并且开示“灭苦的方法”。这即是“四谛”或所谓“四圣谛”。

  “四谛”的“谛”,巴利语为sacca,梵语为satya,就现代的白话用语则通常称为“真理”;而所谓的“四谛”亦即是指“四种真理”。一般说来,对于“四谛”的说明大都以“苦、集、灭、道”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来解释[5]。但是一般汉译佛典所出现的“苦、集、灭、道”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内涵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若是望文生义,却显得生涩难解,所以为求清淅、明了与易解,我们拟将佛教初期的巴利文资料中与上述“四谛”相对应的语词和现代白话语译和适当比喻作一图示对比。它们可以分别如下表示:

  汉译

  巴利文

  巴利文汉译

  现代白话语译

  拟喻

  苦

  dukkha

  苦

  苦(烦恼)

  病

  集

  dukkhasamudaya

  苦之集

  苦(烦恼)生起的原因

  病因

  灭

  dukkhanirodha

  苦之灭

  苦(烦恼)的止息

  病愈

  道

  dukkhanirodhagamini patipada

  苦灭之道

  让苦(烦恼)止息的方法

  药

  从上图可知,“四谛”思想的次第开展有其内在的关连性、目的性和实践的要求。以“四谛”为核心所开展之佛法,在“灭苦”的课题上,实已将整个生命自觉的实践和方向予系统化表明。

  若以现代用语表示,佛陀所说的“四谛”,无非清淅明了地指出“问题之所在”(苦谛,病,情绪困扰)、“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集谛,病因,情绪困扰的原因)、“问题之解决”(灭谛,病愈,情绪安定)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道谛,药,情绪管理的方法)。所以就“情绪管理”而言,或就“灭苦”的治疗步骤而言,如果要让身心的苦恼和混乱获得妥善安顿,那么整个实践的进路依次是:“知道问题之所在”(知苦)、“尽除问题发生的原因”(集当断)、“问题获得解决”(灭当证)与“

  #092;用解决问题的方法”(道当修)。

  沿著各谛与各谛之际所呈现的缘起贯串或内在关连性来看,佛陀以“四谛”作为三转*轮的最初开示,并不单是纯粹理论的系统化论述,而是在“灭苦为目的论”的“经验前题”下,开展生命自觉的实践。这同时也彰显出“四谛”的目的性。至于世间学科所谓的“情绪管理”的功效,亦仅是此“灭苦道次第”在最初阶段实践上的附加利益与边际效益。

  然而对于“四谛”的实践要求上,有一点我们要谨记于心。就佛陀而言,离开经验的概念,即是“无记”,无从检证。因此,这里所谓的“经验前提”一词,意味著「知苦、断集、证灭、修道”都是在经验之中实践、完成,并且可以获得当下检证。若有人对某种脱经验的“无记”产生妄执,那么无非是“见取”的一种,亦即是对某种形上学思惟或存有-神学(onto-theology)的执著。这当然也是“苦”的另一种变相,即使它兼具慰藉与安抚的作用,但在佛法而言,它必需重新被纳入“灭苦道次第”中净化与修证,以致于到达彻底地“灭苦”。

  对于佛陀与圣弟子而言,所思、所学、所行的一切与一切事功无非都是为著「灭(五蕴、众生)苦”。就此而论,当佛陀说“四谛”时是带著明显底目的论色彩,亦即是以“灭苦为目的论”;若不如此,佛法也就苍白地沦失生命自觉的实践方向性与实效性,与世间戏论毫无差异可言。职是之故,唯有首先确立佛法之“灭苦为目的论”,作为“灭苦道次第”的“四谛”方法论才能真正产生当下迫切的实践动力。

  三、“四谛”的内容

  在汉译的《佛说转*轮经》中,佛陀开示“离二边中道”后,提到了“四圣谛”的内容。[6]而巴利文长部经第二十二经里,亦详细开示日常生活的修持即是以四圣谛来观察诸法,进而灭苦。其内容如下: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以四圣谛观察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以四圣谛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阿!比丘应知苦谛,应知集(苦的根源)谛,应知灭(苦的熄灭),应知道(灭苦之道)谛。

  比丘们啊!那末什么是苦圣谛呢?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绝望是苦,想要的东西而得不到是苦。简言之,所有五取蕴是苦。…………..

  那末比丘们啊!什么是集圣谛呢?它就是导致再生的欲望,它与贪欲和享乐相结合,在每一生中都能寻到欣喜。它是寻求感官享乐的欲望,寻求永生的欲望,寻求短暂生存的欲望。………..

  那末,比丘们啊!什么是灭圣谛呢?它就是欲望的完全消退与止息,它是放弃、松手、舍离、不黏著。………

  那末,比丘们啊!什么是导致苦的止息的道圣谛呢?它就是那八正道,所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7]

  以上所引的“四谛”说内容仅是其简略条目,然而综观四谛的教理与各谛的哲学意义,大致可如下看待。

  首先,“苦谛”所揭举的“生、老、病、死”等,是强调从时间生灭的无常义来掌握外在经验世界的存在现象。因为外在经验世界的存在皆处于流转不羁的动态中,无有固定、瞬息无常。从好转坏,固然是无常是苦,可是从坏转好,亦是无常是苦。职是之故,“苦”的含义不仅是通常的“苦难”义,更是“无常”义。然而,任何情识个体(sentient being)若不能认清、不愿认清、不能接受、不愿接受或不予理会经验世界的无常现象,反而单方面地以主观所好、所喜、所愿、所信的设想来认定经验世界的图像;一旦客观经验事实与主观心理认定不一致时,于是“忧、悲、愁、恼”或“五蕴炽热”诸种内在经验世界的心理之苦也就随之而起。这时佛陀所说的“如大火聚”的烦恼,也就构成有情众生的迷惑世界。

  其次,“集谛”旨在揭露情识个体内在经验之苦的源头,指出烦恼系缚生起的深层原因即是“贪爱”。由内而外来看,“贪爱”的生起是源于情识个体对外在经验对象的执取与染著。但若深入推究而言,错误的“自我”知识(无明)才是生起贪爱的主要原因。因为缺乏正确的“缘起无我”知识,所以情识个体才会将无常的经验现象误解为常在的存有者[自我]。也由于此一“自我”执持感的确立,所以情识个体生起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在自我之中对自我进行外化(alienate)、建构(construct)与企向(project)。然而在此一外化建构与企向的历程中,于是欲望(贪爱)被虚构出来。可是,欲望的对象并非真正地源自于外在经验世界存在的事物,反而是源自于顽固的自我意识对自我所建构与企向的倒影(reflection)与反制(reconditioned);而这些倒影与反制却透过外在经验世界的存在事物形相,才得以表象(representation)具现。情识个体虚构自我,自我虚构欲望,反为欲望所宰制。

  再者,“灭谛”旨在揭示情识个体从苦经验之束缚中解放的现证。“集谛”说明苦的生起是源自于对内外经验的无常世界之执取(贪爱),而“灭谛”证成苦的还灭则是源自于对内外经验的无常世界之“舍…

《论“四谛”的“灭苦”方法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