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十九字,是唐诗风格论,为晚唐五代“诗格”之发端,对诗论中这种“诗格”形式影响深影。(注58)司空图《诗品》廿四品也属风格学,可说是对皎然《诗式》进一步的承继。其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之说更深远影响到宋代严羽妙悟说及清神韵派诗论。
宋苏轼〈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後〉云:“暂借好诗消永夜,每至佳处辄参禅。”李之仪本人则说:“得句如得仙,悟笔如悟禅”,这种诗禅方法可以合辙的观点,本文不能尽述,只能略示一、二,希望从唐代诗学这一鳞半爪中能见其发展的趋势。
五、结 语
仅管诗禅交涉的历史发展如此深远绵长,唐代诗坛展现的诗禅交涉现象如此丰硕多姿,但反对以禅入诗及以禅喻诗者仍大有人在。刘克庄〈题何秀才诗禅方丈〉曾云:“诗之不可为禅,犹禅之不可为诗也”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云:“以妙悟言诗犹之可也,以禅言诗则不可。诗乃人生日用中事,禅何为者?”李重华《贞一斋诗话》云:“严沧浪以禅悟论诗,王阮亭因而选《唐贤三昧集》,试思诗教自尼父论定,何缘坠入佛事?”这些与诗禅交涉相矛盾的语言正好令人深思。诗歌历史发展历不同世代,受到不同思潮冲激,创作与观念自有不同演进,瞻盱於诗史中自然应不相矛盾。但诗禅本质上的差别却是不能否认的,即使嗜诗好禅的白居易仍不免不尽。近人论王昌龄意境论都以此为本,指出王昌龄受佛教思想启发而有意境之论。
自云:“自从苦学空门法,削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长吟。”(〈闲吟〉)白氏显然以为诗足以妨道,爱诗有害修禅。齐己同样有“分受诗魔役”之句,皎然也有“强留诗道以乐性情”之语,(注59)彻断尘缘与诗以言志之间本有相害之处,但就大乘精神,不离世觅菩提的观点,诗道又何异禅道,禅道正有益诗道,因此本文不揣浅陋,为诗为禅,勾稽事实,留存诗禅交涉之一斑,就教方家,并飨同好。
摘 要
诗禅交涉是中国文化史上除“格义”之外的一大问题,也是诗学发展与诗歌历史上的重畏问题。前人面对此问题多半片断散论,不能合面考索,本文希望能突显这个问题,并作系统厘清,因此以汉魏为观察起点,以唐为考索重心,完成此文。
唐代是禅宗鼎盛、诗歌繁荣的时代,诗禅交互影响的各个向度在唐代已有全貌,因此作为观察诗禅交涉的断代重心,极为合适。本文交互从诗、从禅不同的视点来看诗禅交涉的起点、诗禅交涉的基础、唐代诗禅交涉的四大重点。全文凡分五节,“前言”总叙研究动机与目的;“诗禅交涉的起点”溯循前,尤重汉魏六朝佛经翻译与诗人禅僧往来的痕迹;“诗禅交涉的基础”从诗与禅的本质探讨二者汇通的条件;第四节“唐代诗禅交涉之一斑”是本文主体,分别从唐代诗人习禅之风、以禅入诗之作、禅僧以诗示道、诗论家以禅喻诗等四大方向看诗禅之间相互的作用。由之可知诗禅合辙,相互为用,已到相辅相成的发展境地,有关诗禅相妨或尼父诗教的抗言,应可在此诗禅合辙的事实中消解。
(注1)“交涉”一词为哲学用语,意指两大范畴之间交互的作用,本文使用这个词汇的意义取义於石头希迁对药山惟俨禅师示道的一则公案。见《五灯会元》卷七〈药山惟俨禅师〉一则:“石头垂语曰:『言语动用没交涉。』师曰:『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禅本非言语动用,本文强作诗禅交涉之论可见一斑。
(注2)佛典十二分教中,“祗夜”和“伽陀”都是韵文,“祗夜”又称“重颂”,是散行经文之後,以韵文重复歌颂的部分,如《法华经》《金刚经》中皆有。“伽陀”又称“讽颂”,是一种独立的韵文形式,如《维摩诘经》中的偈诗。二者在中国都称之为“偈”或“偈颂”。偈颂在梵文原典里都是正式的诗歌,译入中国也不能不以诗歌体裁看待它。
(注3)现有的诗禅相关论述除早期杜松柏氏着《禅学与唐宋诗学》(黎明文化,民65年版)、陈荣波〈禅与诗〉(现代佛教杂志)及李立信〈论偈颂对我国诗歌所产生的影响〉(中央大学《文学与佛学关系研讨会》)外,坊间出现的专书及论文多为大陆学者之作,如赖永海《佛道诗禅》中国青年出版社、陈洪《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天津人民出版社、加地哲定《中国佛教文学》今日中国出版社、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李淼《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丽文文化、谢思炜《禅宗与中国文学》中社科、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张伯伟《禅与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孙昌武《诗与禅》东大图书……等。
(注4)参李立信〈论偈颂对我国诗歌所产生之影响〉一文,页7、8所考,中央大学《文学与佛学关系研讨会》论文。
(注5)见元·庆吉祥等编录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所载。
(注6)十二分教或称十二部经,即契经、应颂、授记、讽颂、无问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
(注7)初期佛经翻译的译师多为西域人或印度人,不娴汉语只能口述大意,由华人写成经文,华人撰写的职务名为“笔受”。
(注8)关於佛典中的“偈颂”与中国诗歌的差距,李立信〈论偈颂对我国诗歌所产生之影响〉一文页2有详细的比较。而佛典偈颂在形式、篇幅、内容上与中国诗歌的交互影响,李文页9~页24也有详细的析辨。李氏认为翻译佛经中的偈颂不但采用当时诗坛流行的诗歌形式,而且篇幅较我国诗歌为长,内容也突破只重抒情传统的形态,出现较多说理、励志、告诫、叙事的偈颂。〈孔东南飞〉是中国诗歌吸取偈颂长篇形式及叙事内容之後推陈出新的第一首长诗。
(注9)参见《续高僧传》卷五、《宋高僧传》卷一、卷三等。
(注10)参考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页61、62、63。上海人民出版社77年版。
(注11)同注10孙氏所考。(注9)赖永海《佛道诗禅》页143,中国青年出版社79年版。同注11,页66。
(注12)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二十载支遁诗十八首,主要表现佛理,亦杂以玄言,描述山水。木铎出版社,民72年版,页1077~1084。
(注15)见氏着《佛道诗禅》页143。
(注16)见氏着《佛教与中国文学》页67~68。
(注17)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二。
(注18)《广弘明集》卷三十上有慧远〈念佛三昧诗集序〉。
(注19)《先秦汉魏南北朝诗》晋诗卷二十。
(注20)同上晋诗卷十四。
(注21)同上宋诗卷二、卷三。
(注22)氏着《中国诗学之精神》页57~58。江西人民出版社82年2版。
(注23)氏着《中国禅宗与诗歌》页297~319。上海人民出版社81年2版。
(注24)氏着《诗与禅》页44,东大图书公司83年版。
(注25)袁氏此文收於《佛教与中国文化》国文天地77年版。
(注26)见杜松柏〈唐诗中的禅趣〉,国文天地7卷2期。
(注27)见郭绍虞《历代文论选》上册,页36。木铎出版社71年版。28见吴战垒《中国诗学》页9~10。
(注28)五南出版社82年版。
(注29)参看太虚大师〈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一文,收於《学论文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大乘文化65年版。
(注30)袁文收於《佛教与中国文化》页83。国文天地77年版。
(注31)见《全唐诗》卷51。
(注32)见《全唐诗》卷128。
(注33)见《册府元龟》卷927总录部·佞佛。
(注34)关於白氏佛教修养,日人平野显照《唐代的文学与佛教》有详细的考察,本文所述转引自该书页148,业强出版社76年版。
(注35)王熙元〈杜甫的佛教思想〉发表於《中国学术年刊》第一期。
(注36)见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一书,页23所考,河南大学出版社76年版。关於韩愈与大颠和尚往来,考论者极多,虽不能以韩愈信佛为论,但不能否定韩亦涉佛学。
(注37)有关柳宗元与佛教的关系,研究者颇多,如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孙昌武〈论柳宗的禅宗思想〉(收於《诗与禅》)、方介〈柳宗元思想研究〉台大68年硕士论文等等。
(注38)见杨鸿雁〈刘禹锡与佛教〉文,《贵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注39)有关白居易与佛教研究者亦多,如谢思炜《禅宗与中国文学》列“白居易与通俗文学”专章,中社科82年版。孙昌武〈白居易与洪州禅〉收於《诗与禅》中。平野显照《唐代的文学与佛教》亦列专章考察白居易的佛教文学。
(注40)见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上海古籍77年版,及平野显照《唐代的文学与佛教》业强出版社76年版。
(注41)见《山西师大学报》第23卷第2期。有关唐代文人习禅风气,孙昌武《诗与禅》中亦有专文。
(注42)杜松柏首先研究“以禅入诗”,分“禅理诗”“禅典诗”“禅诗”“禅趣诗”之别,见氏着《禅学与唐宋诗学》,黎明文化65年版。李淼《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则只分禅理与禅趣诗,丽文82年版。
(注43)原文见唐孟《本事诗》嘲戏第七。
(注44)《全唐诗》卷128、129有王维〈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之赠〉及苑咸〈酬王维〉诗。
(注45)分见《全唐诗》卷198、409、458、220、100。
(注46)有关王维诗禅悟之美可参见笔者〈从禅悟的角度看王维诗中空寂的美感经验〉一文,收於淡江大学《第五届文学与美学研讨会论文集》。
(注47)除前引述注42外,孙昌武《诗与禅》、袁行霈〈诗与禅〉、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都有讨论“以禅入诗”的专章与专节。
(注48)《祖堂集》卷二载神秀、慧能示法诗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菩提本非,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今本《六祖坛经》及《景德传灯录》卷三,皆有二偈,但文字依不同版本而有出入。
(注49)〈信心铭〉相传为三祖僧璨撰,最早见於《景德传灯录》卷30,为四言有韵诗,凡146句584字〈永嘉禅师证道歌〉唐玄觉撰,为歌行体裁。今存大藏经《永嘉大师禅宗集》中,为禅典重要资料,《中国禅宗大全》收於页71~73中,长春出版社80年版。
(注50)《景德传灯录》所载唐高僧示法之诗语极多,如卷14石头希迁示法、卷8庞居士示法、潭州龙山和尚示法、卷7大梅法常禅师示法等,其他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临济义玄等等之问答亦多假诗句。
(注51)王梵志诗今人任半塘据敦煌遗书28种写本校辑,已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问世。
(注52)见氏着《禅月诗魂》页58,香港三联书店83年版。
(注53)见氏着《中国禅宗与诗歌》页39,上海人民出版社81年版。
(注54)同上,页40。
(注55)贾岛云:“论南北二宗:宗者总也。言宗则始南北二宗也。南宗一句含理,北宗二句显意。”虚中云:“诗有二宗:第四句见题是南宗,第八句见题是北宗。”此见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页271所考。
(注56)如周氏《中国禅宗与诗歌》页128、李淼《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页179、吴红英〈王昌龄的诗歌意境理论初探〉见《重庆师院学报82年1月》、黄景进〈唐代意境论初探〉淡江大学《文学与美学》第二集等等。
(注57)唐以前佛经译文是“境界”最早出处,如《杂譬喻经》:“神是威灵,振动境界”,《无量寿经》:“斯义宏深,非我境界。”《华严经》:“了知境界,如梦如幻。”《阿毗达摩俱舍论本颂疏》卷一:“色等五境,为境胜,是境界故。”等等,撮举
(注58)详见张伯玮《禅与诗学》页9~29。浙江人民出版社81年初版。
(注59)见李淼《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页115~119所考。
《论诗禅交涉--以唐诗为考察重心(萧丽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