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弥勒菩萨应化事迹▪P5

  ..续本文上一页自观察。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如是观已。颠倒想灭。心性清净。所苦消除。又发空定心境廓然。夏竟受岁慨无所获自伤昏沉。生为空过深怀惭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间霍尔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十六特胜背舍除入。便自通彻不由他悟。

  

  后往鉴最等师。述己所证。皆蒙随喜。研练逾久前观转增。名行远闻四方钦德。学徒日盛机悟實繁。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敷扬引喻用摄自他。众杂精粗是非由起。怨嫉鸩毒毒所不伤。异道兴谋谋不为害。乃顾徒属曰。大圣在世不免流言。况吾无德岂逃此责。责是宿作。时来须受。此私事也。然我佛法不久应灭当往何方以避此难。

  

  时冥空有声曰。若欲修定。可往武当南岳。此入道山也。以齐武平之初。背此嵩阳。领徒南逝高骛前贤。以希栖隐。

  

  初至光州。值梁孝元倾覆国乱前路梗塞。权止大苏山。数年之间归从如市。其地陈齐边境。兵刃所冲。佛法云崩五众离溃。其中英挺者。皆轻其生重其法。忽夕死庆朝闻。相从跨险而到者。填聚山林。思供以事资。诲以理味。又以道俗福施。造金字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华。琉璃宝函庄严炫曜。功德杰异大发众心。又请讲二经。即而叙构。随文造尽莫非幽赜。

  

  后命学士江陵智顗。代讲金经。至一心具万行处。顗有疑焉。思为释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吾昔夏中苦节思此。后夜一念顿发诸法。吾既身证不劳致疑。顗即谘受法华行法。三七境界难卒载叙。

  

  又谘。师位即是十地。

  

  思曰非也。吾是十信铁轮位耳。时以事验。解行高明根识清净。相同初依能知密藏。又如仁王。十善发心长别苦海。然其谦退言难见实故本迹叵详。

  

  后在大苏。弊于烽警。山侣栖皇不安其地。又将四十余僧经趣南岳。即陈光大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既至告曰。吾寄此山正当十载。过此已后必事远游。又曰。吾前世时曾履此处。巡至衡阳值一住所。林泉竦净见者悦心。思曰。此古寺也。吾昔曾住。依言掘之。果获之房殿基□僧用器皿。又往岩下。吾此坐禅。贼斩吾首。由此命终。有全身也。佥共寻觅。乃得枯骸一聚。又下细寻便获髅骨。思得而顶之。为起胜塔。报昔恩也。故其往往传事验如合契。其类非一。

  

  自陈世心学莫不归宗。大乘经论镇长讲悟。故使山门告集日积高名。致有异道怀嫉密告陈主。诬思北僧受齐国募掘破南岳。敕使至山。见两虎咆愤。惊骇而退。数日更进。乃有小蜂来螫思额。寻有大蜂吃杀小者。衔首思前飞扬而去。陈主具闻。不以诫意。不久谋罔一人暴死。二为猘狗啮死。蜂相所征。于是验矣。

  

  敕承灵应。乃迎下都止栖玄寺。尝往瓦官。遇雨不湿履泥不污。僧正慧皓与诸学徒。相逢于路。曰此神异人。如何至此。举朝属目道俗倾仰。大都督吴明彻。敬重之至奉以犀枕。别将夏侯孝威。往寺礼勤。在道念言。吴仪同所奉枕者。如何可见。比至思所将行致敬。便语威曰。欲见犀枕可往视之。

  

  又于一日忽有声告。洒扫庭宇。圣人寻至。即如其语。须臾思到。威怀仰之言于道俗。故贵贱皂素不敢延留。人船供给送别江渚。思云。寄于南岳止十年耳。年满当移不识其旨。

  

  及还山舍。每年陈主三信参劳。供填众积。荣盛莫加。说法倍常神异难测。或现形小大。或寂尔藏身。或异香奇色祥瑞乱举。

  

  临将终时。从山顶下半山道场。大集门学连日说法。苦切呵责闻者寒心。告众人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随有所须吾自供给必相利益。如无此人吾当远去。苦行事难竟无答者。因屏众敛念。泯然命终。小僧云辩。见气乃绝号吼大叫。思便开目曰。汝是恶魔。我将欲去。众圣畟然相迎极多。论受生处。何意惊动妨乱吾耶。痴人出去。因更摄心谛坐至尽。咸闻异香满于室内。顶暖身软颜色如常。即陈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取验十年宛同符矣。春秋六十有四。

  

  自江东佛法弘重义门。至于禅法。盖蔑如也。而思慨斯南服。定慧双开。昼谈理义夜便思择。故所发言无非致远便验因定发慧。此旨不虚。南北禅宗罕不承绪。然而身相挺特。能自胜持。不倚不斜。牛行象视。顶有肉髻异相庄严。见者回心不觉倾伏。又善识人心鉴照冥伏。讷于言过方便诲引。行大慈悲奉菩萨戒。至如绘纩皮革。多由损生。故其徒属服章。率加以布。寒则艾纳用犯风霜。自佛法东流。几六百载。惟斯南岳慈行可归。余尝参传译屡睹梵经。讨问所被法衣。至今都无蚕服。纵加受法不示得成成。故知若乞若得蚕绵作衣。准律结科斩舍定矣。约情贪附何由纵之。思所独断高遵圣检。凡所著作口授成章。无所删改。造四十二字门两卷。无诤行门两卷。释论玄。随自意。安乐行。次第禅要。三智观门等五部各一卷。并行于世。

  

  

  法显

  

  (续高僧传卷二十)

  

  释法显。姓丁氏。南郡江陵人。十二出家。四层寺宝冥法师服勤累戴咨询经旨。有闻欲界乱地素非道缘。既已生中如何解网。

  

  冥曰。众生并有初地味禅。时来则发。虽藏心种历劫不亡。有顗禅师者。荆楚禅宗。可往师学。

  

  会顗隋炀征下回返上流。于四层寺大开禅府。徒侣四百蔚尔成林。遂依座筵闻所未悟。但夙有成惠通冠玄踪。霜钟暂扣已传秋驾。顗师去后。更求明智成彦习皓等诸师。皆升堂睹奥。尽斫磨之思。及将冠具归依皓师。诲以出要之方。示以降心之术。因而返谷静处闲居。二翼之外一无受畜。属炎灵标季荐罗戎火。馁残相望众侣波奔。显独守大殿确乎卓尔。旦资蔬水中后绝浆。贼每搜求莫之能获。自非久入慈室已抽毒箭。焉能忍兹疲苦。漏此凶威。自尔宴坐道安梅梁殿中三十余载。贞观之末乃出别房斯则追善吉之息嫌。蹈空生之秘行也。

  

  此堂有弥勒像。并光趺高四十尺。八部围绕。弥天之所造也。其宝冠华帐供具经台。并显所营。堂中五灯昼夜不绝。忽一灯独炽焰高丈余。又一夜着五色衣人。持一金瓶来奉。又梦见一僧威容出类。曰可往蕲州见信禅师。依言即往双峰更清定水矣。而一生染疾并信往业。受而不治。衣食节量柔顺强识。所住之寺。五十余年。足不出户。永徽三年十二月八日。梦身坐宝殿授四众戒。因觉渐疾。至四年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时年七十有七。

  

  显以昨日申时自能起止神彩了亮。踞禅床盥浴剃发。就床跏坐俨然便绝。其月十七日葬于大明寺之北原。未终之前。门人见室西壁大开白光遍满。夜有白云亘屋南北。二道堂中佛事并摇动。明日方绝。自终及葬嶷然匡坐。合境道俗奔凑凄零。荆州都督纪王。夙传归戒钦仰清晖。命右记室郭瑜。铭之于彼。

  

  

  

  道积

  

  (续高僧传卷二十九)

  

  释道积。河东安邑人也。俗姓相里。名子材。既□玄门更名道积。其先盖郑大夫子产之苗裔矣。昔子产生而执拳。启手观之。文成相里。其后因而氏焉。父宣恢廓有大志。好学该富。宗尚严君。

  

  积早习丘坟。神气爽烈。年二十将欲出家。未知所适。乃遇律师洪湛。见而异之。即为剃落。晦迹双岩。又依法朗禅师希求心学。绝影三载不出山门。然为幽证自难圣教须涉。

  

  开皇十三年。辞师擐钵周行采义。路经沧冀就远行寺普兴法师。寻学涅槃庆所未闻。乃经四载情通三事。为门学所推。至十八年入于京室。供宝昌寺明及法师谘习地论。又依辩才智凝法师摄大乘论。于十义熏习六分转依无尘惟识。一期明悟。

  

  仁寿二年。又往并州武德寺沙门法棱所。听采地持。故得十法三持毕源斯尽。四年七月。杨谅作乱。遂与同侣素杰诸师。南旋蒲□。既达乡壤法化大行。先讲涅槃后敷摄论。并诸异部往往宣传。及知命将邻。偏弘地持。以为诫勖之极。特是开心之要论也。故成匠道俗并润朱蓝。结宗慈训远近通洽。而深护烦恼重慎讥疑。尼众归依初不引顾。每谓徒属曰。女为戒垢。圣典常言。佛度出家损减正法。尚以闻名污心。况复面对无染。且道贵清显。不参非滥。俗重远嫌。君子攸奉。余虽不逮请遵其度。由此受戒教授没齿未登。参谒谘请不听入室。斯则骨梗洁己。清贞高蹈。河东英俊莫与同风。

  

  先是沙门宝澄。隋初于普救寺创营大像百丈。万工纔登其一。不卒此愿而澄早逝。乡邑耆艾请积继之。乃惟大造之未成也。且引七贵而崇树之。修建十年雕庄都了。道俗庆赖欣喜相并。初积受请之夕。寝梦崖傍见二师子。于大像侧连吐明珠相续不绝。既觉惟曰。狩王自在。则表法流无滞。宝珠自涌。又喻财施不穷。冥运潜开。功成斯在。即命工匠。图梦所见于弥勒大像前。今犹存焉。

  

  其寺蒲□之阳。高爽华博。东临州里南望河山。像设三层岩廊四合。上坊下院赫奕相临。园硙田蔬周环俯就。小而成大。咸积之功。撝空树有。皆积之力。而弊衣菲食轻财重命。普救殷赡追静归闲。为而不恃即处幽隐。天怀抗志顿绝人世。不令而众自严。不出而物自往。

  

  仆射裴玄真宠居上宰。钦其令问频赠香衣。刺史杜楚客。知人之重。造展求法。其感动柔靡。皆此类也。往经隋季拥闭河东通守尧君素。镇守荒城偏师肆暴。时人莫敢窃视也。欲议诸沙门登城守固。敢谏者斩。玄素同忧无能忤者。积愤叹内发不顾形命。谓诸属曰。时乃盛衰法无隆替。天之未丧斯文在斯。且沙门尘外之宾。迹类高世。何得执戈擐甲为御悔之卒乎。遂引沙门道愻神素。历阶厉色而谏曰。

  

  贫道闻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怖之。今视死若生。但惧不得其死。死而有益是所甘心。计城之存亡。公之略也。世之否泰。公之运也。岂五三虚怯而能济乎。昔者汉钦四皓。天下隆平。魏重干木。举…

《弥勒菩萨应化事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