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与哲学上的认识论

  佛学与哲学上的认识论

  一、绪论

  淡白

  认识论(Epistemology)是研究关于知识的问题,在哲学研究中,它是一个先决的问题。所以认识论有非常的重要性,不可不加以研究。

  研究佛学也是如此,倘若研究佛学的全体系,只要对于佛学的认识理论明了理解。即对于佛学的宇宙、人生、本体等等的问题也跟着容易明白,所以,佛学的认识论在研究佛学的进程上也是很重要的。

  一谈到认识,必须具有两个主要原素,即一为认识底主体;一为被认识底客体。单是主体,不会有什么认识;单是客体,亦不会发生认识,因此,认识论底专门任务,不是单研究主体,亦不是单研究客体,而是研究主体与客体印研究认识者与被认识者底关系,于是认识问题途一变而为主体与客体底问题。

  所以新的物质论创始者,很有理由地说道:「一切哲学,尤其是新的哲学之根本的大问题就是存在和思维之关系底问题。」「存在对于思维与精神对于自然之关系区问题,乃是全新哲学最高的问题」。

  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后,才能说得上知识。所以今日哲学研究底程序,是由认识论而及其它。认识论成了研究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诸部门底先决问题。因为无论是谁,只要想对于万有之本体、对于宇宙、对于人生,要求正确的理解,都须先从认识上取得根据,然后才能着手研究,所以就是市民哲学家,亦与「费尔巴哈论」作者有同样的见地。

  饱尔森(Paulsen)说:「认真说来,认识论底问题,比其它哲学上底问题更是根本。」赫卑耳特(Hebert)也说:「所谓严格的自觉的哲学研究,实自认识开始也未尝不可。」耶露撒冷(Jcrasalem)亦说:「批判论以认识问题为哲学之先决问题,所以,我们论哲学也当先谈『认识论』」。这是不胜枚举的。

  如前所述,认识论在哲学或佛学的研究上有如此的重要性,我们就不能不考究认识论底内容,现在可分五项来讲。第一、就认识底主体而研究其有无认识外物的能力,是认识底可能问题。第二、就认识底主体研究其如何而认识外物,是认识起源问题。第三、就认识底自身研究其内容为何物,是认识底本质问题。第四、就认识正确和谬误而研究其判别底方法,是认识底标准问题。第五、就认识底能力而研究其所可达到外物底境地,是认识匠界限问题。我们就依着这个程序来分别考究。

  二、哲学的认识论

  一、认识底可能

  认识底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够认识外物或外围世界

  这是我们主观方面有无认识客观之可能性底考究。

  在一般的哲学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见解,大约可以分三大派:第一、独断论(Dogmatism),完全肯定认识的可能。第二、怀疑论(Scepticism)。完全否定认识底可能。第三、实证论(Positi-vism)。旦及批判论(Criticism),部分地肯定认识底可能。

  所谓独断论,就是不加批评地信赖自己底感觉和思想。宇宙底真实状况与他所见所想的,完全相同。古代希腊哲学宇宙论时期底各种万有本源说及柏拉图底理念世界、理性派底先天观念等,都是独断论。

  独断论底反动是怀疑论。怀疑论不相信人类有确实的认识能力,可以认识外在事物,因而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虚无主义的怀疑论者哥尔加斯主张是:实在是没有;即或有也不能够认识;印或认识也不能告人。一切知识,在怀疑者看来都不过是主观的、相对的、概然的。它是认识论中的悲观派。其代表学者则有普罗特果拉(Protasoras)、毕罗(Pyrho)、休谟(Hume)等。

  实证论及批判论是调和怀疑论与独断论的学说。实证论以为认识是可能的,但只限于经验上的事实与事实间的条理。我们目见耳闻的事物,可以知道,可以使用归纳法把物之间的关系抽绎出来,因而就知道其中底条理、法则了,除此之外,至于说这些事实的背后还有神秘的本体,不论这个本体是精神、是物质、是上帝,都是超越认识而为我们所不能知道的。此说以为认知惟于现象为可能;而现象背后的本体则不能知了。其前半段叫做现象论(Phenomenalism):其后半段则叫做不可知论(Agnosticism)。

  至于批判论,原则上与实证论一样,以为认识的可能性是有限制的,批评论者康德(Kant)以为我们所认识的东西绝不是外物底本真,而只是它底现象。康德把事物的本真叫做「物自体」。既然我们不能超越先验格式去直达「物自体」。那么,通过先验格式而成立的认识也就可见得不是「物自体」,而只是它底现象。因此,「物自体」是我们绝对不能认识的。这样,所以康德底批判论,是一只足站在独断论上,一只足站在怀疑论上的。

  现在我们要说一说新唯物论的主张,即所谓反映论。马克思说过:「观念世界,乃是物质世界经过翻译和修改而到我们的头脑中来。」狄茨根说:「思想,就是模样,……就是真实事物的模样。……观念,与像片一样,应该适合于它的对象。」所以,新唯物论是主张我们对于离开我们氏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是能够认识的。同时它以为我们认识一切,都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实现的;我们就在主观的形式里,可以认识到客观真实面影。但因为有主观的形式限制,所以我们所认识到的,在初只是一小部分。可是我们的认识是能够运动能够活动的,对于周围的一切,我们可以渐渐地更完全地去认识它。所以,新物质论者是主张认识不是一次马上就成功,而是一步一步更加完全的。

  二、认识的起源

  认识论上的知识起源问题,即在确定吾人如何得到知识。换言之,即在我们的经验中以何种为构成知识的要素。哲学上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张,大约分成三种:说认识起源于先天具有之理性的,名为理性谕(Rationalism);说认识起源于后天的经验的,名为经验论(Empiricism);说认识是由先天的理性与后天的经验这两者配合而成的,名为批判论(Cirticism)。

  理性论者以为我们从感觉上得来的经验,如色、声、香味等,只是知识的材料。要使这些感官知觉的原料有意义,必需组织成一系统。这种组织的工作,不是经验,而是理性的加工。理性论的代表者在古代则为柏拉图,在近代则为笛卡儿。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笛卡儿的「天赋观念」,即所谓先天的理性,无须要什么经验,自身便有能力产生明确的真理以为一切认识底根源。

  经验论以后天的经验为认识底泉源。凡观念都是印象,由外界事物以形相映于我们的官觉上而成。故其说是主张一切知识全由经验而来;没有经验以前的。经验谕哲学之近代创始者为暑根(F.Bacon),其集大成者为洛克。他们都是很有名的经验派的代表。

  批判论是调和前二说:以为认识的来源,不仅是天生的观念,亦不仅是后天的经验;乃是二者相待而成。天生的观念只是空的格式。后天的经验乃是杂乱的材料。必须把杂乱的素材配入于条理的格式,方能成为认识。批判论的代表者便是康德。

  新唯物论指出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同样地都在人类的认识上有地位。这两种认识是互相矛盾的,正因为有这一种矛盾,所以认识才逐渐进步,由局部的认识到极深刻的认识,这是它与前三种学说大大不同的地方。

  三、认识底本质

  认识一发生后,就有若干精神产品生出来。这些精神产品,即所谓思想、知识、理论、学说等。这些东西底本身究竟是什么呢

  这便是认识底本质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哲学上有三种不同的主张,即:实在论(Realism)、观念论(Idealism)及现象论(Phenomenalism)。

  实在论主张认识底内容,是离我们底意思而独立存在之外界事物底认识。但实在论尚可分为朴素的实在论(Native realism)、新实在论(New relism)及批判的实在论(critical realism)。

  朴素实在论以为外界就如我们所见的一样。我们是「心的」,因为我们能觉;外界是「物的」,而且这些物是独立自存,不为心所左右的。

  新实在论的特点在承认外界事物互相间所有的关系是实在的。他名这种关系曰「潜存者」(Subsistence)。就是自己潜存于事物中,而不是由主观加上去的。

  批判实在论以为知识情境中有三个因素:一、外物;二、心理事象;三、义蕴(Essence),这个既不是心的,亦不是物的。换言之,他不是一种「张本」,是逻辑的实质。我们能够知外物,就由于「张本」。能知之心直觉到「张本」,「张本」又在知者的心中表现出客观上所知的事物。结果知识是传递的,有关系的。外物的性质与张本的意思相符合,知识便是真的,否则知识便是错误的。

  观念论以为认识内所见的客观是倚靠主观而存在。不能是独立自足的东西。客观的存在只限于在认识内。观念论有主观的观念论(Subjective idealism),其说以为外物的存在是倚靠认识者的认识内容。又有客观的观念论(Objective idealism),此说虽主张,物只是一个景象,但却是普遍的——就是超个人的。

  兼采实在论及观念论两者底要素而形成折衷论、调和论的是现象论。此说承认于各别的认识内容以外别有实在,这一点舆实在论相同。但又以为作认识对象的实在不是超出于认识以外,乃仍是为认识作用所限制,这一点是与观念论相同。总之,此说以为所谓客观只是现象而已。须知现象与幻影不同,现象亦可说是一种实在,不过不是外物的本来面目罢了。故此说又名观念的实在论(Idealistic realism)。

  至于新唯物论则认为人只有认识能力,并无先天的观念、格式或范畴,不承认康德主张的二元的认识论。它以为认识底本质就必然是外物在脑子…

《佛学与哲学上的认识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