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與哲學上的認識論
一、緒論
淡白
認識論(Epistemology)是研究關于知識的問題,在哲學研究中,它是一個先決的問題。所以認識論有非常的重要性,不可不加以研究。
研究佛學也是如此,倘若研究佛學的全體系,只要對于佛學的認識理論明了理解。即對于佛學的宇宙、人生、本體等等的問題也跟著容易明白,所以,佛學的認識論在研究佛學的進程上也是很重要的。
一談到認識,必須具有兩個主要原素,即一爲認識底主體;一爲被認識底客體。單是主體,不會有什麼認識;單是客體,亦不會發生認識,因此,認識論底專門任務,不是單研究主體,亦不是單研究客體,而是研究主體與客體印研究認識者與被認識者底關系,于是認識問題途一變而爲主體與客體底問題。
所以新的物質論創始者,很有理由地說道:「一切哲學,尤其是新的哲學之根本的大問題就是存在和思維之關系底問題。」「存在對于思維與精神對于自然之關系區問題,乃是全新哲學最高的問題」。
要把這個問題解決後,才能說得上知識。所以今日哲學研究底程序,是由認識論而及其它。認識論成了研究本體論、宇宙論、人生論諸部門底先決問題。因爲無論是誰,只要想對于萬有之本體、對于宇宙、對于人生,要求正確的理解,都須先從認識上取得根據,然後才能著手研究,所以就是市民哲學家,亦與「費爾巴哈論」作者有同樣的見地。
飽爾森(Paulsen)說:「認真說來,認識論底問題,比其它哲學上底問題更是根本。」赫卑耳特(Hebert)也說:「所謂嚴格的自覺的哲學研究,實自認識開始也未嘗不可。」耶露撒冷(Jcrasalem)亦說:「批判論以認識問題爲哲學之先決問題,所以,我們論哲學也當先談『認識論』」。這是不勝枚舉的。
如前所述,認識論在哲學或佛學的研究上有如此的重要性,我們就不能不考究認識論底內容,現在可分五項來講。第一、就認識底主體而研究其有無認識外物的能力,是認識底可能問題。第二、就認識底主體研究其如何而認識外物,是認識起源問題。第叁、就認識底自身研究其內容爲何物,是認識底本質問題。第四、就認識正確和謬誤而研究其判別底方法,是認識底標准問題。第五、就認識底能力而研究其所可達到外物底境地,是認識匠界限問題。我們就依著這個程序來分別考究。
二、哲學的認識論
一、認識底可能
認識底第一個問題,是:我們能不能夠認識外物或外圍世界
這是我們主觀方面有無認識客觀之可能性底考究。
在一般的哲學上,對于這個問題的見解,大約可以分叁大派:第一、獨斷論(Dogmatism),完全肯定認識的可能。第二、懷疑論(Scepticism)。完全否定認識底可能。第叁、實證論(Positi-vism)。旦及批判論(Criticism),部分地肯定認識底可能。
所謂獨斷論,就是不加批評地信賴自己底感覺和思想。宇宙底真實狀況與他所見所想的,完全相同。古代希臘哲學宇宙論時期底各種萬有本源說及柏拉圖底理念世界、理性派底先天觀念等,都是獨斷論。
獨斷論底反動是懷疑論。懷疑論不相信人類有確實的認識能力,可以認識外在事物,因而否定客觀真理的存在。虛無主義的懷疑論者哥爾加斯主張是:實在是沒有;即或有也不能夠認識;印或認識也不能告人。一切知識,在懷疑者看來都不過是主觀的、相對的、概然的。它是認識論中的悲觀派。其代表學者則有普羅特果拉(Protasoras)、畢羅(Pyrho)、休谟(Hume)等。
實證論及批判論是調和懷疑論與獨斷論的學說。實證論以爲認識是可能的,但只限于經驗上的事實與事實間的條理。我們目見耳聞的事物,可以知道,可以使用歸納法把物之間的關系抽繹出來,因而就知道其中底條理、法則了,除此之外,至于說這些事實的背後還有神秘的本體,不論這個本體是精神、是物質、是上帝,都是超越認識而爲我們所不能知道的。此說以爲認知惟于現象爲可能;而現象背後的本體則不能知了。其前半段叫做現象論(Phenomenalism):其後半段則叫做不可知論(Agnosticism)。
至于批判論,原則上與實證論一樣,以爲認識的可能性是有限製的,批評論者康德(Kant)以爲我們所認識的東西絕不是外物底本真,而只是它底現象。康德把事物的本真叫做「物自體」。既然我們不能超越先驗格式去直達「物自體」。那麼,通過先驗格式而成立的認識也就可見得不是「物自體」,而只是它底現象。因此,「物自體」是我們絕對不能認識的。這樣,所以康德底批判論,是一只足站在獨斷論上,一只足站在懷疑論上的。
現在我們要說一說新唯物論的主張,即所謂反映論。馬克思說過:「觀念世界,乃是物質世界經過翻譯和修改而到我們的頭腦中來。」狄茨根說:「思想,就是模樣,……就是真實事物的模樣。……觀念,與像片一樣,應該適合于它的對象。」所以,新唯物論是主張我們對于離開我們氏意識而獨立存在的事物,是能夠認識的。同時它以爲我們認識一切,都在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實現的;我們就在主觀的形式裏,可以認識到客觀真實面影。但因爲有主觀的形式限製,所以我們所認識到的,在初只是一小部分。可是我們的認識是能夠運動能夠活動的,對于周圍的一切,我們可以漸漸地更完全地去認識它。所以,新物質論者是主張認識不是一次馬上就成功,而是一步一步更加完全的。
二、認識的起源
認識論上的知識起源問題,即在確定吾人如何得到知識。換言之,即在我們的經驗中以何種爲構成知識的要素。哲學上解決這個問題的主張,大約分成叁種:說認識起源于先天具有之理性的,名爲理性谕(Rationalism);說認識起源于後天的經驗的,名爲經驗論(Empiricism);說認識是由先天的理性與後天的經驗這兩者配合而成的,名爲批判論(Cirticism)。
理性論者以爲我們從感覺上得來的經驗,如色、聲、香味等,只是知識的材料。要使這些感官知覺的原料有意義,必需組織成一系統。這種組織的工作,不是經驗,而是理性的加工。理性論的代表者在古代則爲柏拉圖,在近代則爲笛卡兒。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與笛卡兒的「天賦觀念」,即所謂先天的理性,無須要什麼經驗,自身便有能力産生明確的真理以爲一切認識底根源。
經驗論以後天的經驗爲認識底泉源。凡觀念都是印象,由外界事物以形相映于我們的官覺上而成。故其說是主張一切知識全由經驗而來;沒有經驗以前的。經驗谕哲學之近代創始者爲暑根(F.Bacon),其集大成者爲洛克。他們都是很有名的經驗派的代表。
批判論是調和前二說:以爲認識的來源,不僅是天生的觀念,亦不僅是後天的經驗;乃是二者相待而成。天生的觀念只是空的格式。後天的經驗乃是雜亂的材料。必須把雜亂的素材配入于條理的格式,方能成爲認識。批判論的代表者便是康德。
新唯物論指出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認識同樣地都在人類的認識上有地位。這兩種認識是互相矛盾的,正因爲有這一種矛盾,所以認識才逐漸進步,由局部的認識到極深刻的認識,這是它與前叁種學說大大不同的地方。
叁、認識底本質
認識一發生後,就有若幹精神産品生出來。這些精神産品,即所謂思想、知識、理論、學說等。這些東西底本身究竟是什麼呢
這便是認識底本質問題。關于這個問題,哲學上有叁種不同的主張,即:實在論(Realism)、觀念論(Idealism)及現象論(Phenomenalism)。
實在論主張認識底內容,是離我們底意思而獨立存在之外界事物底認識。但實在論尚可分爲樸素的實在論(Native realism)、新實在論(New relism)及批判的實在論(critical realism)。
樸素實在論以爲外界就如我們所見的一樣。我們是「心的」,因爲我們能覺;外界是「物的」,而且這些物是獨立自存,不爲心所左右的。
新實在論的特點在承認外界事物互相間所有的關系是實在的。他名這種關系曰「潛存者」(Subsistence)。就是自己潛存于事物中,而不是由主觀加上去的。
批判實在論以爲知識情境中有叁個因素:一、外物;二、心理事象;叁、義蘊(Essence),這個既不是心的,亦不是物的。換言之,他不是一種「張本」,是邏輯的實質。我們能夠知外物,就由于「張本」。能知之心直覺到「張本」,「張本」又在知者的心中表現出客觀上所知的事物。結果知識是傳遞的,有關系的。外物的性質與張本的意思相符合,知識便是真的,否則知識便是錯誤的。
觀念論以爲認識內所見的客觀是倚靠主觀而存在。不能是獨立自足的東西。客觀的存在只限于在認識內。觀念論有主觀的觀念論(Subjective idealism),其說以爲外物的存在是倚靠認識者的認識內容。又有客觀的觀念論(Objective idealism),此說雖主張,物只是一個景象,但卻是普遍的——就是超個人的。
兼采實在論及觀念論兩者底要素而形成折衷論、調和論的是現象論。此說承認于各別的認識內容以外別有實在,這一點輿實在論相同。但又以爲作認識對象的實在不是超出于認識以外,乃仍是爲認識作用所限製,這一點是與觀念論相同。總之,此說以爲所謂客觀只是現象而已。須知現象與幻影不同,現象亦可說是一種實在,不過不是外物的本來面目罷了。故此說又名觀念的實在論(Idealistic realism)。
至于新唯物論則認爲人只有認識能力,並無先天的觀念、格式或範疇,不承認康德主張的二元的認識論。它以爲認識底本質就必然是外物在腦子…
《佛學與哲學上的認識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