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两舌、绮语等过失,口业就不清净,所以持守不妄语戒除了不欺骗他人,还要作到远离口四过。
佛除了有梵音声、广长舌相,还有上味相。一般人口业不清净,所以饮食还要以种种酱料调味。佛陀在因地中修行时即不犯口四过,因此不论是什么食物,进到口中皆为上妙美味。佛能够具足种种功德,都是过去世积极修善因而得来的。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种善因必定得善果。因此,修行要从日常生活开始作起,检讨反省自己是否有犯口四过?如果有,马上就加以改进,只要能够持续不断地努力,口业就会愈来愈诚正、清净,如此才能成就佛的种种功德,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
十九、不饮酒戒
八关斋戒中第五条戒为不饮酒戒,在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内,除了要作到不饮酒,更进一步还要作到不思念饮酒之事,不劝人饮,亦不涉足卖酒、喝酒的场所。
不饮酒戒,是禁戒不得饮具有酒色、酒香、酒味三者,饮了能醉人之酒。如高梁酒、米酒、葡萄酒等,无论是五谷杂粮或花果造的酒,皆含有酒精,受此戒者都不能饮用。不但是不饮酒,连想都不要想,因为法从心生,心当中一想就产生了一个恶因,就是一个境界现前。此外,亦不劝人饮酒,甚至连卖酒、喝酒的场所都不要去,一方面防止引发饮酒习气,此外也避免他人对自己产生怀疑,能够作到这些,就是彻底将这一条戒持守清净了。
《梵网经菩萨戒》中说,“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劝人饮酒,或为他人斟酒,会得五百世无手的果报;堕入畜生道即是无手,即便身而为人,也是六根不健全。佛法所讲的因缘果报是真实不虚的道理,要想求得未来的善果,现在就要不种恶因。
不饮酒就是不种恶因,因为酒暍多了,会带来许多坏处。如酒能伤身,喝多了酒,会对身体产生种种不良的影响,所以喝酒就等于慢性自杀一样。因此不论从自利或利他的角度而言,都应当戒酒。
二十、饮酒的过失
饮酒的坏处很多,酒除了会伤身以外,还会乱性、坏事。饮酒会令人神智糊涂,所以酒后开车会出车祸,另外,神智不清、丧失判断力的情况下,往往会作出许多错误的决定,等到清醒之后,再后悔也已来不及了。
酒能乱性,饮酒之后迷失了本性,心当中就会产生性的欲望,因为丧失理智的缘故,可能就会出现性侵害乃至乱伦等行为。以前有一位受了五戒的居士,出外远行回到家中,刚好家人都外出了,由于十分口渴,看到桌上有一壶酒,以为里面装的是开水,便一口饮尽。酒兴发作后,正巧邻人的鸡跑进家中,这位居士就将鸡杀了作为下酒菜。酩酊大醉之际,邻人的妻子来找鸡,便强迫与之产生性行为。邻人发现之后,告到官府,这位居士还不承认。这位居士因犯了不饮酒戒,其余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罪通通犯了,由此可知饮酒的过失甚大,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饮酒戒,的确有其甚深涵义。
二十一、不饮酒戒的制戒缘起
佛陀最初弘法的十二年间,并未制戒,只说一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陀弟子皆依此偈修行,即能成道证果。但后来人心恶念渐多,根机渐钝,佛陀才依弟子所犯随犯随制,目的是让弟子依止戒律的规范而断恶修善。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它的制戒缘起,不饮酒戒也是如此。
佛陀时代,某处村庄里有一条毒龙,这条毒龙性极暴恶,时常危害庄稼及当地居民,佛陀弟子中有一位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尊者听说了这件事,就运用神通降伏这条毒龙。因此村民对他极为敬重,纷纷请他到家中接受供养。一天,有一位信徒供养他饭菜及酒,这时,因佛陀尚未制不饮酒戒,所以这位尊者慈悲接受居士的所有供养,结束应供之后即离开居士家。快要到达精舍时,酒性大发,头晕目眩,倒在地上失去知觉,且方才所吃的食物都吐了出来,小虫、蟾蜍闻到臭味,都爬上尊者的脸,吃这些呕吐物。
这时,释迦牟尼佛带领了很多弟子由此经过,恰好看到这个情形,就告诉大众,这位尊者能以神通降伏毒龙,而酒醉了之后,不但不能降龙,连蟾蜍都降伏不了。因为这位尊者的示现,让大众明白饮酒有无量过失,所以佛陀制定不饮酒戒。由此可知,戒实非束缚,而是佛陀为避免众生造恶业之慈悲护念。
二十二、戒除饮酒 智慧清明
饮酒有无量过失。中国古代有很多英雄豪杰,都是因为贪杯中酒的缘故,而葬送了自己的前途、事业,历史上也有很多帝王,因为沉迷酒色,失去江山。古人说“酒色财气四堵墙,当中埋的是英良,若能跳出墙儿外,便是长生不老方。”正因酒对我们的危害甚大,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饮酒戒。
不仅佛教提倡戒律,儒家也注重戒,如至圣先师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能戒除这些,自己便能得到利益,而戒酒亦然,能作到不饮酒,无论是对自己的事业与道业、以及对家庭、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
或许有的人会说,饮酒过度才会造成过失,那只要节制饮酒就可以了,何必滴酒不沾?其实,人有贪心,初初开始先喝半杯,习惯了之后成了一杯,几杯下来不知不觉就喝了一瓶,到最后上瘾了就成了酒鬼。过去大陆有一位喜欢喝高梁酒的老先生,喝完酒马上就抽烟,当时在大陆是抽旱烟,老先生点燃烟草之后,用嘴一吹,因为他酒喝太多,引火上身,活活烧死。关于饮酒伤身乃至于致命的公案还有很多,都在告诫我们不饮酒的重要性。所以持不饮酒戒,不仅要作到滴酒不沾,还要更进一步作到不思念饮酒之事,不劝人饮,及不涉足卖酒、喝酒的场所,渐渐将饮酒的习气断除,才能完全不犯恶因,未来即不会招感苦果。
二十三、不著香花鬘不香涂身
第六条戒是“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及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受此戒者不得使用脂粉、香水,不可穿戴耳环、项炼及华丽的衣服,亦不可赌博。古时印度人喜欢将香花贯串起来,戴在头上或身体上作装饰,此即是鬘。香花鬘为妆饰品的代表,“不著香花鬘”,包括不得戴耳环、项炼、手镯、戒指等妆饰品。
“不香油涂身”指不使用脂粉、香水及有香味的产品。市面上有很多含香料的产品,喜欢使用的人认为这味道是香,但有些人一闻到这香味就会打喷涕,或认为这味道难闻,所以味道好不好闻是因人心的执著不同而定;又如人们认为粪便是臭,厕所里的蛆虫却认为粪便是香,香与臭其实都是虚妄的。所以仔细去思维便会发现,使用这些物品其实对自己并没有好处,还浪费钱财。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脂粉、香水、耳环、华丽的衣服等,都是不必要的东西。一个人如果拥有很多华丽的衣服、珠宝、项炼,这些穿戴在身上,可能连走路都要提心吊胆,时时担心自己数十万元的衣服,会勾破或被他人手中的香烟烧坏。假使恶人看到自己拥有这些,起了贪心,可能连性命都会因此丧失,体悟到这些道理,就能明了如果没有这些妆饰品及华丽的衣服,心中无所牵挂,实在是很自在。
二十四、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这条戒包含不唱世俗歌曲、不跳舞演戏,作种种娱乐性的活动。“不往观听”,不但自己不作,连看都不要看,听都不要听,因为这些尘境会使心意识散乱颠倒,失去正念。这些声色只是刺激感官,迷惑心理,使自己得到暂时的满足,等到刺激一过,心当中依旧空虚、烦恼。这些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追求攀缘只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佛法中提到,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产生六识,尘就是尘劳,尘就是一种刺激、一种尘境。譬如说我们看外面的东西,起初认为好看,但看久了眼睛会疲劳,接著会打瞌睡,这是因为尘劳刺激眼根,使眼睛渐渐中毒,对生理、心理产生许多副作用;六根染著尘境时皆是如此。
一般人都等到六根产生病症,才去就医,其实这些病源来自平时贪著外境,不断地接受刺激所造成,因此最后就是生病的果报。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实在是如此的。
二十五、远离声色 心得解脱
“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这条戒就现代来讲,不仅是不要去听、去看歌舞表演,连电视、电影都不要看,如此更能使自己这念心清净,真正达到持戒的目的。所以受持八关斋戒这一日一夜期间要住在道场里,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收音机、电视机,亲人在观看,自己不能不听、不能不看,最低限度眼睛一定会看到、耳朵也会听到,虽然只是短暂的时间,无形当中持戒就不清净了。
所以持戒有粗细之分,粗就是不看、不听,不过虽然作到自己不去看、去听,不小心听到或看到了,心当中还是会蠢蠢欲动,这就是六根攀缘所造成的习气。所以持守八关斋戒,先藉由事相上的实践,戒掉粗的习气,然后再慢慢将细微的习气除掉,由浅入深,最后就能达到解脱自在的境界。
二十六、不坐卧高广大床
第七条戒为“不坐卧高广大床”,舒适柔软、高广的床,能令人心生淫念,所以不宜坐卧。佛法是先断外缘,譬如大众到道场中打禅七,看到禅凳就想打坐,如果回到家里看到舒适柔软的床,就易心生懈怠之念,甚至想入非非。
所谓“心随境转”,一般人会随外面境界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念;外在的境界很清净,我们的心就会产生清净的念头;若身处灯红酒绿、花天酒地的环境中,我们的心就会想入非非。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坐卧高广大床”戒,为保持心念的清净,最好远离种种思念恶法的因缘。
高广大床的“高”是指高度,从地面一直到床面如超过如来八指就算高。如来指释迦牟尼佛,佛的手指很长,一指有二寸,八指即一尺六寸左右。广就是一个人睡觉翻身不会掉到床下的宽度,约一公尺半左右。超过以上尺寸,就算是高、广。道场中大众睡在通铺,虽然高超过一尺六寸、宽超过…
《八关斋戒三十八讲(惟觉老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