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公尺半,但不算高、广,因为每个人所睡的空间还等于是一个单人床。
以上是以尺码论高广,还有以质料论高广,漆彩雕刻及纱绢帐褥之类的精美床座,亦算高广大床。坐卧高广大床不但易使人产生淫念,而且会产生我慢、懈怠、放逸等不好的心念,为了避免这些烦恼,所以不要坐卧高广大床。
二十七、坐卧高广床座的过患
在未证到佛果之前,心当中仍有习气存在,易受外境影响,产生种种心念。如坐卧高广床座易引发人们的贪心、我慢、懈怠、放逸等恶念,为了避免这些烦恼,佛陀制戒佛弟子们不可坐卧高广大床。
唐朝有一位悟达国师十一岁即出家,出家之后非常精进用功,精通三藏,十三岁就升座说法,唐僖宗还拜他为国师,当时的诗人李商隐非常敬重悟达国师,曾作一首诗赞叹:“十四沙弥解讲经,似师之年只携瓶,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沙弥是指出了家受沙弥十戒,但还没受三坛大戒的出家众,所以无论年纪大小,只要没有受过大戒的出家众都称为沙弥。悟达国师在还没受大戒时就升座说法,当时出家、在家四众弟子,闻名前来听讲的多达上万人,所以说是“沙弥说法沙门听”。“似师之年只携瓶”,一般像悟达国师这个年纪的出家众,只是帮师父端茶递水,可是悟达国师却能登台说法给这么多人听,所谓道无老少,有道不在年高而是在性灵;这念心性人人本具,对道有所体悟,非关年龄的大小。
二十八、三昧法水洗愆尤
为表达对悟达国师的崇敬,唐懿宗特别送他一个沉香座,这个沉香座不仅高,且雕刻十分精美。悟达国师看到连皇帝都来听经,又赠与名贵的沉香座,表示自己很有成就,就因这一念我慢心,前世的冤家就附到他膝盖上,形成一个人面疮,人面疮的眉目口齿具备,还会吞咬食物,令国师痛苦不堪,遍请国内名医诊治,都束手无策。悟达国师忽然想起以前曾照顾过一位病僧,僧人痊愈后感谢悟达国师的照顾,临行之际特别叮咛:“以后如果您碰到磨难,或者有生命的危险,那时就到四川九陇山来找我,那地方有两棵大松树作为标志,只要敲敲松树,我就会出现了。”
想起过去那位病僧临别的叮嘱,悟达国师便前往四川的九陇山拜访那位僧人。僧人派了一位童子带悟达国师到岩下的清泉旁,指示他用泉水来治疗人面疮,当悟达国师正要用泉水洗人面疮时,人面疮忽然出声说:“慢一点!今日迦诺迦尊者赐你“三昧水”洗涤,使我得到解脱,从今以后我再也不会找你,不过我要把这当中的因果说清楚,让你了解。”
二十九、从起心动念处修行
悟达国师膝盖上的人面疮说道:“你我以前都是一殿之臣,在汉朝的时候,你是袁盎,我是晁错,当时我主张削除诸侯的封地,而演成七国之乱。为了抚平诸侯的愤怒,你建议将我腰斩以平息诸乱。由于你的一句话,使我无辜冤死,从此以后我生生世世都想要报这个仇恨。然而你十世以来都是高僧,守戒严谨,因为戒德所以举身光明,使我无法靠近。现在因为唐懿宗所赠的沉香座,你起了一念贪心与慢心,你身上的光明便消失了,我才能趁机附在你的膝盖报仇雪恨。不过你有很大的福报,供养了迦诺迦尊者,承蒙尊者出面调解宿世冤仇,我才愿意与你了结这段恩怨。”悟达国师听了,心中不觉凛然,感悟因果可畏,以至诚的心掬起三昧法水清洗膝盖,人面疮随即消失。
修行要在起心动念处修。悟达国师十世持戒精严,只因高广床座生起一念贪心,便损福招报,一般人想做到不随外境起心动念,更是不易。持守“不坐卧高广大床”戒,不用这么好的物品,就不会起贪心、慢心。持戒是帮助我们先从事上远离种种染缘,做到事上远离之后再从心上远离,事上、心上都能远离,就能得解脱。
三十、不非时食
第八条戒为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毗罗三昧经》提到:“瓶沙王问佛,何故日中佛食?答云: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食。”修行学佛,要向佛学习,行佛所行,言佛所言,以佛心为己心,以佛言为己言,以佛行为己行,如此实践,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佛的加持。因为佛只吃中午一餐,所以身为佛弟子,也要效法佛陀。佛经上讲,天人是早上吃,佛是中午吃,畜生是下午吃,鬼是晚上吃,各有各的时节因缘。为了断除六道轮回的因,所以要养成过午不食的习惯。
修行学佛,先从事上开始养成佛的习惯,渐渐使心得到宁静与安定透过检讨反省,化除所有的烦恼,体悟到这一念心,就能成就佛道。所以受持八关斋戒,持守“不非时食戒”,习佛所行,先从事上开始练习,事上、理上皆精进,渐渐便能趣入佛道。
三十一、不非时食的制戒缘起
佛陀时代,原本僧众晚上也可以出去托钵。有天夜晚,佛的弟子迦留陀夷外出托钵,走著走著来到一位居士家,发现这户人家门关起来了,想去敲门却又担心打扰了居士,就在门外等到有人出来,才上前去化缘。身材高大且皮肤黝黑的迦留陀夷,见到女主人出来后即走上前去,此时刚好天空出现一阵闪电,在视线不明的情况下,这位妇人一看见迦留陀夷尊者以为是个鬼,当场就吓昏了,腹中的胎儿也因此流产。
释迦牟尼佛知道了以后,就召集所有的僧众开会。佛陀告诉弟子们,出家众为了吃一餐饭,打扰居士,惹了这些祸患,所以佛就藉这个因缘讲过午不食的道理。
佛陀住世的时代,僧众的修行方式是专门听经闻法及静坐,佛即规定吃多了不好,因为吃多了,打坐的时候容易昏沉;不过不吃也不行,不吃没有精神,也容易昏沉。吃多了除了昏沉以外,还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有胀气、排放臭气之虞。
佛告诉弟子们,打坐的时候,最好只吃八分饱,不要吃太多,如此静坐时就没有昏沉、少妄想,较易与清净心相应。其次,持午又可以断六道因,所以过午不食有种种的利益。
三十二、持午的开缘条件
持不非时食戒有种种的利益。然而有些人体弱多病,为了持这一条戒,身体不健康,没有精神,无法用功,此时就必须开方便,多餐少食。开缘的方法就是合掌称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请赐弟子方便药石。”晚上吃东西就好比是吃药,为了要继续用功修行而吃,不是为了满足贪欲而用。
我们身上有无量的细胞,吃东西是为了提供营养给细胞。众生皆有我执,迷执色身为“我”,于是把细胞当作自己。佛经里提到:我们身上有八万四千户虫,由细胞的角度来看确实在是如此的,人类身体里也有许多寄生虫,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因为这些细胞、寄生虫需要吃,所以自己才会饿、想吃。
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的,因缘和合即有,因缘不具足即坏灭,因为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是空性。能够如实了知身体本是空性,破除我执的人,就能够经常入空定,在入定当中,身心凊净,即使不吃也一样能健康;可是一旦出定,这些细胞就又要吃了。在人世假借身体来修行,为了调身,不能不吃,但也不能吃太多;既不能太饿,也不能太饱。因为身体虚弱多病,所以开方便晚上用餐,就称之为“药石”。吃东西要适可而止,这就是从事上来远离不清净的因。
三十三、无住生心即是道
不非食时戒从理上来讲,有其更进一步的意义。禅宗祖师说:“终日著衣,未尝挂一缕丝;终日吃饭,未尝咬一粒米”,一般人觉得很难理解,其实悟通这个道理,就会明白佛法处处都是道。我们吃东西的时候,知道酸甜苦辣,知道那个好吃、不好吃;知道好吃但不贪心,知道不好吃也不嫌弃。明白吃东西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健康,是在调身;保持能知的这念心,清楚明白,知而不著,不起憎爱取舍。能够做到这些,吃了就如同没有吃一样。
更进一步,知道一切诸法缘起、一切诸法皆空性,当下这念无憎爱、不落两边的心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心就是定慧等持的这念心,这就是菩提心、就是道。受持八关斋戒就是帮助我们由事到理,藉由事上的持戒,契悟这念无住心、菩提心。
三十四、恒顺众生 圆融持戒
佛法告诉我们面对种种境界心要清楚明白,看到好的,不生贪爱;看到不好的,也不嫌弃。例如有些人经常不断地在添购新衣,贪著穿著,不仅是浪费,心念常在贪爱取舍中,也是一种染缘;不在物质中起贪著,心才能有定、有慧。
虽不贪著穿衣,但也不能因此不穿,庄严的衣服还是可以穿,知道是好的,不起贪爱就好了。如观世音菩萨戴花冠,穿白袍,身披缨络,为了度化众生如此示现,看到菩萨这般庄严,大众马上能生起恭敬心、欢喜心,愿意薰修佛法。以这样的心念来穿衣,又与一般人爱好华丽的贪爱有别。
受持八关斋戒,从事上远离种种染缘,帮助我们契入这一念清净的无住心。回到社会上,就要学观世音菩萨,菩萨有三十二应身,或穿戴华丽、或衣著朴实,随顺时节因缘,运用不同的方便度化众生。若要去度喜欢庄严富贵的人,就可以穿得华丽。若要度喜欢朴实的人,就可以穿一般的衣服。
如果因为听了八关斋戒,对戒文产生执著,不知融通,就容易出问题。例如女众受了“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戒之后,回到家里,既不梳头也不打扮,家人看了心里不欢喜,可能就衍生出家庭问题。如果是男众,头发也不梳理,胡子也不刮,邋里邋遢,连基本的整齐都做不到,不仅是错误的持戒观念,别人看了也不敢亲近。所以,在道场中受八关斋戒,就是藉由事上的持戒,从事到理,回归这念清净心。回到社会上,就要恒顺众生,受持不非时食戒也是如此。
三十五、随遇而安 身心自在
佛陀制不非时食戒,目的就是要减少我们的贪心。人一接触外在尘境就容易起贪著,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心中执著分别,在财、色、名、食、睡中,计较、贪爱,就易堕落、招罪过。
佛法有事、有理。有些人执于事相,却疏于心上用功;或执于理,却不愿于事上的实践,这些都偏到一边去了。大乘菩萨事理圆融,心在定慧,对境不生贪爱分别,因此能随遇而安;以穿衣而言,穿好的也不执著,穿坏的也不烦恼,心中能够定慧等持,不起分别执著,“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则处处都是道场。这念心清楚明白,又能顺应因缘行菩萨道,就是有事有理,将这样的体悟落实在生活中,穿衣吃饭都是佛法。
禅宗祖师说,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因为在挑柴运米的时候,这念作主的心始终存在,保持定力与智慧,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知道好坏,没有取舍憎爱,在这念心上安身立命,就能超越时间、空间得到解脱,这就是佛法的真义。
三十六、事理并重 进趣佛道
佛法有事有理,理亦有深浅之分。有人是由理体悟到事;有人是从事体悟到理,无论如何,事和理皆是一体,不可偏废。明白这些道理,可以检讨反省,吃东西是不是还有贪爱?吃到不好吃的东西,是不是心当中会有烦恼?一般人贪爱的心未除,面对种种境界都会有分别取舍的烦恼,只不过深、浅有别而已。
禅宗祖师说:“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心中有一些些贪、嗔、痴的念头,就感未来的生死。要想做到完全不起心、不动念,就先要持戒清净,藉由事上的远离,帮助自己的心能契入无住之理。所以佛制戒有其精神及缘起,并不是先把一条一条的戒制好,硬性规定大家去遵守,而是遇到适当的因缘,弟子们真正认知到戒法的重要性后方才制戒,不非时食戒也是如此。
如果因为体弱而开缘用药石,晚上进食之前合掌称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请赐弟子方便药石。”如此午后吃东西就没有罪过,就是清净的。但是仍要注意不可以起贪心,这是不非时食戒的根本精神。
三十七、时间的感受,因心而生
不非时食戒的时间是以人间为准。虽然同样身处在这个空间,每一个众生所感受的时间长短都不同。人道的众生烦恼太多,分别、执著、苦恼,正所谓度日如年;而在天上便觉得时间过的快,如四天王天的天人寿命是五百岁,在天上一天,人间已过五十年。
例如我们坐在禅堂里面听经、打坐,每一个人所感受的心境不一样,所感受的时间观念也会不同。如果打坐打得很好的人,感到身心安详,一个钟头很快就过去了;相反的,初学打坐的人,坐在禅堂里,双腿又酸又麻又痛,真是时间难熬。同样在一个空间中,因为心境的不同,便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又好比学生在学校里面上课,专注听课的学生,听到连被蚊虫叮一下都不知道,下课铃一响,会觉得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相反的,学生觉得老师课上得不好,自己也听不懂,东张西望之余,还不断看手表,想著怎么还不下课?愈看愈觉得时间过得愈长。所以对时间的感受是从心生出来的,一切都是我们这念心的作用,由此可知,心是很重要的!
佛经中提到:“法从心生”。悟到这个道理,就开悟了。悟到这念心没有生灭,不动、无住、了了分明,就是最高的戒体。没有达到这个体,就要先从事相做起,实践每一条戒,才能帮助自己真正契入这一念清净心、不动心。
三十八、不非时食戒,以人道为根本
每一个众生对时间的感受皆不同,不仅天上和人间有所差别,即使在这个世界上,人和畜生对时间的认知都有所不同。例如,人类认为一天二十四小时很短暂,一下就过去了。可是同样是一天,对小昆虫来说,它会感觉是好几年。所以众生无量,世界无量,确实是如此。
佛法提到人体有八万四千户虫,一般人觉得这个身体是自己的,但身体里面的虫并不这么认为,人体对它们而言是依住的地方,是它的世界;我们认为它是寄生虫,很讨厌它,但虫子会认为我们是在妨碍它。慢慢去观察,就会发现同样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众生对于时间、空间的感受都不一样。
释迦牟尼佛为报母恩,曾到忉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忉利天主释提桓因看到佛陀到天上,即恭敬地请问:“释尊,您到天上来,这是我们的大福报。我们想以饮食供养您,不过天上和人间的时间不一样,我们要用那一道的时间为标准呢?”释迦牟尼佛回答:“用人间的时间来供养。”因为佛住在人间,所以是以人为根本,否则如果用天上的时间,那和人间的时间就相差很远了。如忉利天这一层天的天寿是一千岁,天上一日一夜就等于人间一百年,如果要以天上的时间来供养佛,每天供养一次就是人间一百年供养一次,一般人活不到这么长的时间。所以不非时食戒是以人的时间为根本。
《八关斋戒三十八讲(惟觉老和尚)》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