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公尺半,但不算高、廣,因爲每個人所睡的空間還等于是一個單人床。
以上是以尺碼論高廣,還有以質料論高廣,漆彩雕刻及紗絹帳褥之類的精美床座,亦算高廣大床。坐臥高廣大床不但易使人産生淫念,而且會産生我慢、懈怠、放逸等不好的心念,爲了避免這些煩惱,所以不要坐臥高廣大床。
二十七、坐臥高廣床座的過患
在未證到佛果之前,心當中仍有習氣存在,易受外境影響,産生種種心念。如坐臥高廣床座易引發人們的貪心、我慢、懈怠、放逸等惡念,爲了避免這些煩惱,佛陀製戒佛弟子們不可坐臥高廣大床。
唐朝有一位悟達國師十一歲即出家,出家之後非常精進用功,精通叁藏,十叁歲就升座說法,唐僖宗還拜他爲國師,當時的詩人李商隱非常敬重悟達國師,曾作一首詩贊歎:“十四沙彌解講經,似師之年只攜瓶,沙彌說法沙門聽,不在年高在性靈。”沙彌是指出了家受沙彌十戒,但還沒受叁壇大戒的出家衆,所以無論年紀大小,只要沒有受過大戒的出家衆都稱爲沙彌。悟達國師在還沒受大戒時就升座說法,當時出家、在家四衆弟子,聞名前來聽講的多達上萬人,所以說是“沙彌說法沙門聽”。“似師之年只攜瓶”,一般像悟達國師這個年紀的出家衆,只是幫師父端茶遞水,可是悟達國師卻能登臺說法給這麼多人聽,所謂道無老少,有道不在年高而是在性靈;這念心性人人本具,對道有所體悟,非關年齡的大小。
二十八、叁昧法水洗愆尤
爲表達對悟達國師的崇敬,唐懿宗特別送他一個沈香座,這個沈香座不僅高,且雕刻十分精美。悟達國師看到連皇帝都來聽經,又贈與名貴的沈香座,表示自己很有成就,就因這一念我慢心,前世的冤家就附到他膝蓋上,形成一個人面瘡,人面瘡的眉目口齒具備,還會吞咬食物,令國師痛苦不堪,遍請國內名醫診治,都束手無策。悟達國師忽然想起以前曾照顧過一位病僧,僧人痊愈後感謝悟達國師的照顧,臨行之際特別叮咛:“以後如果您碰到磨難,或者有生命的危險,那時就到四川九隴山來找我,那地方有兩棵大松樹作爲標志,只要敲敲松樹,我就會出現了。”
想起過去那位病僧臨別的叮囑,悟達國師便前往四川的九隴山拜訪那位僧人。僧人派了一位童子帶悟達國師到岩下的清泉旁,指示他用泉水來治療人面瘡,當悟達國師正要用泉水洗人面瘡時,人面瘡忽然出聲說:“慢一點!今日迦諾迦尊者賜你“叁昧水”洗滌,使我得到解脫,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會找你,不過我要把這當中的因果說清楚,讓你了解。”
二十九、從起心動念處修行
悟達國師膝蓋上的人面瘡說道:“你我以前都是一殿之臣,在漢朝的時候,你是袁盎,我是晁錯,當時我主張削除諸侯的封地,而演成七國之亂。爲了撫平諸侯的憤怒,你建議將我腰斬以平息諸亂。由于你的一句話,使我無辜冤死,從此以後我生生世世都想要報這個仇恨。然而你十世以來都是高僧,守戒嚴謹,因爲戒德所以舉身光明,使我無法靠近。現在因爲唐懿宗所贈的沈香座,你起了一念貪心與慢心,你身上的光明便消失了,我才能趁機附在你的膝蓋報仇雪恨。不過你有很大的福報,供養了迦諾迦尊者,承蒙尊者出面調解宿世冤仇,我才願意與你了結這段恩怨。”悟達國師聽了,心中不覺凜然,感悟因果可畏,以至誠的心掬起叁昧法水清洗膝蓋,人面瘡隨即消失。
修行要在起心動念處修。悟達國師十世持戒精嚴,只因高廣床座生起一念貪心,便損福招報,一般人想做到不隨外境起心動念,更是不易。持守“不坐臥高廣大床”戒,不用這麼好的物品,就不會起貪心、慢心。持戒是幫助我們先從事上遠離種種染緣,做到事上遠離之後再從心上遠離,事上、心上都能遠離,就能得解脫。
叁十、不非時食
第八條戒爲不非時食,即過午不食。《毗羅叁昧經》提到:“瓶沙王問佛,何故日中佛食?答雲:早起諸天食,日中叁世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製斷六趣因令同叁世佛食。”修行學佛,要向佛學習,行佛所行,言佛所言,以佛心爲己心,以佛言爲己言,以佛行爲己行,如此實踐,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佛的加持。因爲佛只吃中午一餐,所以身爲佛弟子,也要效法佛陀。佛經上講,天人是早上吃,佛是中午吃,畜生是下午吃,鬼是晚上吃,各有各的時節因緣。爲了斷除六道輪回的因,所以要養成過午不食的習慣。
修行學佛,先從事上開始養成佛的習慣,漸漸使心得到甯靜與安定透過檢討反省,化除所有的煩惱,體悟到這一念心,就能成就佛道。所以受持八關齋戒,持守“不非時食戒”,習佛所行,先從事上開始練習,事上、理上皆精進,漸漸便能趣入佛道。
叁十一、不非時食的製戒緣起
佛陀時代,原本僧衆晚上也可以出去托缽。有天夜晚,佛的弟子迦留陀夷外出托缽,走著走著來到一位居士家,發現這戶人家門關起來了,想去敲門卻又擔心打擾了居士,就在門外等到有人出來,才上前去化緣。身材高大且皮膚黝黑的迦留陀夷,見到女主人出來後即走上前去,此時剛好天空出現一陣閃電,在視線不明的情況下,這位婦人一看見迦留陀夷尊者以爲是個鬼,當場就嚇昏了,腹中的胎兒也因此流産。
釋迦牟尼佛知道了以後,就召集所有的僧衆開會。佛陀告訴弟子們,出家衆爲了吃一餐飯,打擾居士,惹了這些禍患,所以佛就藉這個因緣講過午不食的道理。
佛陀住世的時代,僧衆的修行方式是專門聽經聞法及靜坐,佛即規定吃多了不好,因爲吃多了,打坐的時候容易昏沈;不過不吃也不行,不吃沒有精神,也容易昏沈。吃多了除了昏沈以外,還會因爲消化不良,而有脹氣、排放臭氣之虞。
佛告訴弟子們,打坐的時候,最好只吃八分飽,不要吃太多,如此靜坐時就沒有昏沈、少妄想,較易與清淨心相應。其次,持午又可以斷六道因,所以過午不食有種種的利益。
叁十二、持午的開緣條件
持不非時食戒有種種的利益。然而有些人體弱多病,爲了持這一條戒,身體不健康,沒有精神,無法用功,此時就必須開方便,多餐少食。開緣的方法就是合掌稱念“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請賜弟子方便藥石。”晚上吃東西就好比是吃藥,爲了要繼續用功修行而吃,不是爲了滿足貪欲而用。
我們身上有無量的細胞,吃東西是爲了提供營養給細胞。衆生皆有我執,迷執色身爲“我”,于是把細胞當作自己。佛經裏提到:我們身上有八萬四千戶蟲,由細胞的角度來看確實在是如此的,人類身體裏也有許多寄生蟲,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因爲這些細胞、寄生蟲需要吃,所以自己才會餓、想吃。
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的,因緣和合即有,因緣不具足即壞滅,因爲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是空性。能夠如實了知身體本是空性,破除我執的人,就能夠經常入空定,在入定當中,身心凊淨,即使不吃也一樣能健康;可是一旦出定,這些細胞就又要吃了。在人世假借身體來修行,爲了調身,不能不吃,但也不能吃太多;既不能太餓,也不能太飽。因爲身體虛弱多病,所以開方便晚上用餐,就稱之爲“藥石”。吃東西要適可而止,這就是從事上來遠離不清淨的因。
叁十叁、無住生心即是道
不非食時戒從理上來講,有其更進一步的意義。禅宗祖師說:“終日著衣,未嘗挂一縷絲;終日吃飯,未嘗咬一粒米”,一般人覺得很難理解,其實悟通這個道理,就會明白佛法處處都是道。我們吃東西的時候,知道酸甜苦辣,知道那個好吃、不好吃;知道好吃但不貪心,知道不好吃也不嫌棄。明白吃東西是爲了維持身體的健康,是在調身;保持能知的這念心,清楚明白,知而不著,不起憎愛取舍。能夠做到這些,吃了就如同沒有吃一樣。
更進一步,知道一切諸法緣起、一切諸法皆空性,當下這念無憎愛、不落兩邊的心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心就是定慧等持的這念心,這就是菩提心、就是道。受持八關齋戒就是幫助我們由事到理,藉由事上的持戒,契悟這念無住心、菩提心。
叁十四、恒順衆生 圓融持戒
佛法告訴我們面對種種境界心要清楚明白,看到好的,不生貪愛;看到不好的,也不嫌棄。例如有些人經常不斷地在添購新衣,貪著穿著,不僅是浪費,心念常在貪愛取舍中,也是一種染緣;不在物質中起貪著,心才能有定、有慧。
雖不貪著穿衣,但也不能因此不穿,莊嚴的衣服還是可以穿,知道是好的,不起貪愛就好了。如觀世音菩薩戴花冠,穿白袍,身披纓絡,爲了度化衆生如此示現,看到菩薩這般莊嚴,大衆馬上能生起恭敬心、歡喜心,願意薰修佛法。以這樣的心念來穿衣,又與一般人愛好華麗的貪愛有別。
受持八關齋戒,從事上遠離種種染緣,幫助我們契入這一念清淨的無住心。回到社會上,就要學觀世音菩薩,菩薩有叁十二應身,或穿戴華麗、或衣著樸實,隨順時節因緣,運用不同的方便度化衆生。若要去度喜歡莊嚴富貴的人,就可以穿得華麗。若要度喜歡樸實的人,就可以穿一般的衣服。
如果因爲聽了八關齋戒,對戒文産生執著,不知融通,就容易出問題。例如女衆受了“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戒之後,回到家裏,既不梳頭也不打扮,家人看了心裏不歡喜,可能就衍生出家庭問題。如果是男衆,頭發也不梳理,胡子也不刮,邋裏邋遢,連基本的整齊都做不到,不僅是錯誤的持戒觀念,別人看了也不敢親近。所以,在道場中受八關齋戒,就是藉由事上的持戒,從事到理,回歸這念清淨心。回到社會上,就要恒順衆生,受持不非時食戒也是如此。
叁十五、隨遇而安 身心自在
佛陀製不非時食戒,目的就是要減少我們的貪心。人一接觸外在塵境就容易起貪著,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心中執著分別,在財、色、名、食、睡中,計較、貪愛,就易墮落、招罪過。
佛法有事、有理。有些人執于事相,卻疏于心上用功;或執于理,卻不願于事上的實踐,這些都偏到一邊去了。大乘菩薩事理圓融,心在定慧,對境不生貪愛分別,因此能隨遇而安;以穿衣而言,穿好的也不執著,穿壞的也不煩惱,心中能夠定慧等持,不起分別執著,“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則處處都是道場。這念心清楚明白,又能順應因緣行菩薩道,就是有事有理,將這樣的體悟落實在生活中,穿衣吃飯都是佛法。
禅宗祖師說,挑柴運米都是神通妙用。因爲在挑柴運米的時候,這念作主的心始終存在,保持定力與智慧,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知道好壞,沒有取舍憎愛,在這念心上安身立命,就能超越時間、空間得到解脫,這就是佛法的真義。
叁十六、事理並重 進趣佛道
佛法有事有理,理亦有深淺之分。有人是由理體悟到事;有人是從事體悟到理,無論如何,事和理皆是一體,不可偏廢。明白這些道理,可以檢討反省,吃東西是不是還有貪愛?吃到不好吃的東西,是不是心當中會有煩惱?一般人貪愛的心未除,面對種種境界都會有分別取舍的煩惱,只不過深、淺有別而已。
禅宗祖師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心中有一些些貪、嗔、癡的念頭,就感未來的生死。要想做到完全不起心、不動念,就先要持戒清淨,藉由事上的遠離,幫助自己的心能契入無住之理。所以佛製戒有其精神及緣起,並不是先把一條一條的戒製好,硬性規定大家去遵守,而是遇到適當的因緣,弟子們真正認知到戒法的重要性後方才製戒,不非時食戒也是如此。
如果因爲體弱而開緣用藥石,晚上進食之前合掌稱念“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請賜弟子方便藥石。”如此午後吃東西就沒有罪過,就是清淨的。但是仍要注意不可以起貪心,這是不非時食戒的根本精神。
叁十七、時間的感受,因心而生
不非時食戒的時間是以人間爲准。雖然同樣身處在這個空間,每一個衆生所感受的時間長短都不同。人道的衆生煩惱太多,分別、執著、苦惱,正所謂度日如年;而在天上便覺得時間過的快,如四天王天的天人壽命是五百歲,在天上一天,人間已過五十年。
例如我們坐在禅堂裏面聽經、打坐,每一個人所感受的心境不一樣,所感受的時間觀念也會不同。如果打坐打得很好的人,感到身心安詳,一個鍾頭很快就過去了;相反的,初學打坐的人,坐在禅堂裏,雙腿又酸又麻又痛,真是時間難熬。同樣在一個空間中,因爲心境的不同,便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又好比學生在學校裏面上課,專注聽課的學生,聽到連被蚊蟲叮一下都不知道,下課鈴一響,會覺得怎麼這麼快就下課了!相反的,學生覺得老師課上得不好,自己也聽不懂,東張西望之余,還不斷看手表,想著怎麼還不下課?愈看愈覺得時間過得愈長。所以對時間的感受是從心生出來的,一切都是我們這念心的作用,由此可知,心是很重要的!
佛經中提到:“法從心生”。悟到這個道理,就開悟了。悟到這念心沒有生滅,不動、無住、了了分明,就是最高的戒體。沒有達到這個體,就要先從事相做起,實踐每一條戒,才能幫助自己真正契入這一念清淨心、不動心。
叁十八、不非時食戒,以人道爲根本
每一個衆生對時間的感受皆不同,不僅天上和人間有所差別,即使在這個世界上,人和畜生對時間的認知都有所不同。例如,人類認爲一天二十四小時很短暫,一下就過去了。可是同樣是一天,對小昆蟲來說,它會感覺是好幾年。所以衆生無量,世界無量,確實是如此。
佛法提到人體有八萬四千戶蟲,一般人覺得這個身體是自己的,但身體裏面的蟲並不這麼認爲,人體對它們而言是依住的地方,是它的世界;我們認爲它是寄生蟲,很討厭它,但蟲子會認爲我們是在妨礙它。慢慢去觀察,就會發現同樣在這個世界中,每個衆生對于時間、空間的感受都不一樣。
釋迦牟尼佛爲報母恩,曾到忉利天爲其母摩耶夫人說法。忉利天主釋提桓因看到佛陀到天上,即恭敬地請問:“釋尊,您到天上來,這是我們的大福報。我們想以飲食供養您,不過天上和人間的時間不一樣,我們要用那一道的時間爲標准呢?”釋迦牟尼佛回答:“用人間的時間來供養。”因爲佛住在人間,所以是以人爲根本,否則如果用天上的時間,那和人間的時間就相差很遠了。如忉利天這一層天的天壽是一千歲,天上一日一夜就等于人間一百年,如果要以天上的時間來供養佛,每天供養一次就是人間一百年供養一次,一般人活不到這麼長的時間。所以不非時食戒是以人的時間爲根本。
《八關齋戒叁十八講(惟覺老和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