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际上是讨伐僧众的一封封檄文,难怪他后来差点遇刺身亡。
开落百花天地清
作为一个被弃绝于家庭之外的行旅人,一休表面上愤世嫉俗,醉酒狂歌,其实,他的内心是孤独而柔软的。日本野史里说他:“心机快活,贵贱一视,儿童驯爱,鸟雀就啄”,纯粹是一付招人喜爱的“顽童”形象。他写给母亲的信,婉转动人,柔肠寸断,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至今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一休的母亲是室町时代后小松天皇的一位妃子,在宫廷斗争的迫害下逃离皇宫,含辛茹苦,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大家或许不知道,《聪明的一休》片尾曲,其实是身在寺院的一休写给母亲的一封信。
母亲大人:您好吗?昨晚,我在杉树的枝头,看到一颗明亮的星星。星星凝视着我,就像妈妈一样,非常的温柔。我对星星说:不能沮丧哦,是男孩子嘛;如果寂寞的话,我会再来找你说话的。什么时候呢?有一天也许会的。就写到这里吧,期待您的回信,母亲大人。一休
母亲大人:您好吗?昨天,寺里的小猫被邻村的人带走了。小猫哭了,紧紧抱着猫妈妈不放。我对小猫说:乖,别哭了,你不会寂寞的。你是个男孩子,对吧?会再见到妈妈的。什么时候呢?总有一天,一定。就写到这里吧,期待您的回信,母亲大人。一休
当他幼小的心灵难以排遣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时,只好对着星星、人偶、小猫说话,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由此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渴望母亲的爱啊!
母亲是否及时回复一休的信,现在的我们不得而知。
然而,在禅宗史上,一休的母亲却留下了一封信,那是她去世前写给一休的。
一休:
我即将度完此生,复归永恒。我希望你好好用功,明悟佛法。只有这样,你才会知道,我是进了地狱,还是一直和你在一起。如果你是个大丈夫,知道佛祖是你的仆人,你就应该放下经卷,去普度众生。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却无一字可说,何以如此?你应知道。假如你不知道却想知道的话,那就避免去做无益的妄想。
佛法的目的,在于开悟众生。如果依赖任何方法,你就像一只无知的昆虫,虽然佛教法门有八万四千之多。如果你不能彻见自性的话,那你连这封信也不会看懂。
这是我的最后遗言。
古人说:“家书抵万金”,而一休母亲的这封家书,岂止万金?!
十年花下埋芳盟
一休晚年在薪村酬恩庵修建墓塔慈扬塔,那里成为他和盲女阿森的比翼冢。在生命的尽头,他再次许下相爱三生的心愿:“十年花下埋芳盟,一段风流无限情。惜别枕头儿女膝,夜深云雨约三生。”
1474年,一休受后土御门天皇的诏令,担任五山之一大德寺的第四十七代住持,重建毁于战火的寺庙。1481年,大德寺工程竣工,一休积劳成疾,发烧不退,是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圆寂于薪村酬恩庵,享年88岁,盲女阿森殉情而死,一代狂僧遂成绝响,只留下《狂云集》《一休戒语》《佛鬼军》等著作于世。
一休临终前曾作偈一首:
须弥南畔,谁会我禅;
虚堂来也,不值半钱。
虚堂指虚堂智愚,南宋有名的禅师,按辈分说,可说是他的祖师爷了,一休最后竟连祖师爷也否定了。从他早年的“君恩浅处草方深”到临终的“虚堂来也,不值半钱”,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一生曾拥有过何等丰富何等曲折的心路历程。
一休曾狂言:入佛界易,进魔界难。
他冲破禅宗的清规戒律,写诗批判禅林的颓势衰微,表露真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很喜欢这句话,常常挥笔题写,他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中写道:
继“入佛界易”之后又添了一句“进魔界难”,这位属于禅宗的一休打动了我的心。归根到底,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家,对“进魔界难”的心情是:既想进入而又害怕,只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这种心境有时表露出来,有时深藏在内心底里,这兴许是命运的必然吧。没有“魔界”,就没有“佛界”。然而要进入魔界就更加困难。意志薄弱的人是进不去的。
佯歌烂醉我疯狂
蓬头垢面,八字眉,翻鼻孔,大嘴巴,胡子拉茬,当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人的容貌时,说什么也无法将他与聪明伶俐的一休小和尚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他就是真实的一休。
动画片里的一休小和尚,以聪明机智讨人喜爱,而历史上真实的一休,却以狂放不羁闻名于世。他视诸多清规戒律于无物,一生醉酒狂歌,狎妓作乐,纵情声色,流连楚馆,甚至和妓女谈禅论道,他曾自作诗云:“风狂狂客起狂风,往来酒坊淫肆中”,在正统的禅宗流派里,堪称异端。
对于日本禅门临济宗来说,一休既是锐意革新的圣徒,又是一个离经叛道的狂徒。在一休看来,人间世是癫狂;在世人看来,不合乎世俗规范,即是癫狂。其实,觉醒后的癫狂并不是癫狂,而是以疯癫道出人间实相。世人拘于世俗假相,以假为真,才是癫狂。一休禅师的示现,超越了戒法表象,直契天真本性,道出了禅宗的要义。
一休的弟子墨斋,曾为他的师傅一休画过一幅画像,评论家唐木顺三形容一休下垂的眼睛:“目光从上下逼视内里,但潜藏着深刻温暖的东西,是敏锐的批评家。”
一休给人的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然而,正是他的这种思想和行为所表现出的批判性,却给当时的日本文化界带来一股新风。他的门人中有许多文化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大多是改革派,如连歌界的山崎宗鉴倡导了俳谐连歌,村田珠光吸收禅宗的思想奠定了茶道的基础,金春禅竹革新了能乐,曾我蛇足为和画开辟了新径。
一休禅师超越了世出世间的物欲与法执,以彻底的金刚乘修行方式而过着高迈超逸的生活,终其一生,以无我的大智大爱济世度人。“生平事行高迈奇绝,瑰闻轶事人所褒称,当代且敷衍于说部,演绎于动画,流传寰宇,道路腾播,闾巷之人,虽三尺童子,遂亦知禅师之名矣。”他那醉酒狂歌、润达自在的形象,至今仍鲜活在我们永久的记忆里。
《一休:姑且短暂作一休(姚展雄)》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