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教外别传即教内真传(陈明晖)▪P2

  ..续本文上一页有别。答云:顿悟见性,乃至顿悟顿证、顿悟成佛,本出经教,并非禅宗独唱。《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便消”。《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无尽意菩萨经》云:“以一念慧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禅要经》云:“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中,八岁龙女现身说法,于顷刻间成佛,何止是顿悟,而且是顿证佛果的典范。三乘教典,可以说都倡顿悟乃至顿证。你看诸经末尾,多述佛说法竟,座下多少人即时证三明六通、得无生法忍,最下者亦得法眼净──即见道、证入圣果位,《杂阿含》二六二经云:“须陀洹得法眼净。”可见顿悟顿证,乃如来说法之本旨,较禅宗之实际主张顿悟渐修者,更见速成顿了。或曰:依大乘通说,见性乃初地菩萨事,从凡夫发心至初地,须历一大阿僧祗劫之修行,岂可一生乃至刹那间成办

  答云:初地见性,乃指证果而言,是指依闻思修通途而修者,并非楷定不移之说。一大阿僧祇劫修行见性,不过离妄念而已,妄念本空,而心有自宰自照之能,只要顿息妄念,本体自然呈露,何须长劫苦修。比如赶路,方便不同,则迟速有异,如步行须一大阿僧祗劫可到者,若乘飞船,则一生可到。依顿悟门观心,则理可顿悟。何况时本无实,依心而转,三大阿僧祗劫不离一念,能转现前一念,则长劫可缩为短。故一乘圆教,皆主顿悟顿证,天台、华严,皆说一生可入初住而见佛性,非仅禅主顿悟。况且禅宗之顿悟,一般仅指悟理而言,尚非证果成佛。小乘八正道以正见为首,大乘六度以般若度为导,正见与般若,皆属见地,先开见地次论修证,是三乘佛法修学通途,禅宗顿悟渐修,先得般若正见,正是循三乘通途。不过智慧分闻思修三,渐教依文字般若,思慧起修,禅宗顿教则依实相般若、修慧起修,顿渐之分,仅在于此。

  或曰:禅宗修祖师禅,与经教所说如来禅异,是为教外别传。答云:依神会语录及宗密《禅源诸诠》,达摩门下展转相传的祖师禅,名“如来禅”、“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真如三昧”,其 名义皆出经教。如来禅(如来清净禅)出自《楞伽》,为该经所说四种禅中之顶尖。经云:“云何如来禅

  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此谓圆觉自性、显现自性不思议力用的禅,乃诸佛自内证的果地境界。一行三昧出《文殊般若经》《起信论》等,以系缘法界一相(实相)为禅观境,《起信论》亦名真如三昧,称为大乘百千三昧之本。总之,直契佛心、顿悟实相,是如来禅、一行三昧、真如三昧之特质。禅宗所传祖师禅,即属此类。达摩祖师用以安心之“壁观”,以调心与道冥符,不空不有、无自无他、无凡无圣为要,正是《起信论》所说一行三昧,后世曹洞宗默照禅,亦属其类。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及神秀所开北宗,则依《文殊般若经》,由称念佛名而入一行三昧。慧能所传禅,亦名一行三昧,亦曰一相三昧,般若三昧,虽与前人禅法似颇不同,其实亦以真如自性为禅境,属一行三昧所摄,不过是从体用、理事不二的角度直接契入真妄一如、世间出世间不二之境地,于生活中显出真如自性之力用,表现为知见一切而不染着的“无念行”,较经教所说一行三昧在修法上更为圆顿、活泼,称为创造,亦未尝不可。

  或曰:祖师禅参究之法,不载经教,乃教外别传。答云:禅宗初期,主张顿入,未必有参究之说。一涉参究,已落第二者,不够直截,不摄最上利根。后来人根渐钝,始有参究之方便。空谷隆禅师云:“不参而悟,上古或有之,自余未有不从力参而悟者。”参禅之法,似出独创,其实亦不然。憨山《参禅切要》云:“其参究工夫,亦从教出。”博山《宗教答响》云:“其真参实究捷径,名第一义,教中具载。”莲池《竹窗随笔》云:“然参禅二字起于何时

  或曰经未之有也,予曰有之”。《楞严》云:“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又曰:“内外研究”,又曰:“研究深远”。又曰:“研究精极”。非参乎

  自后尊宿教人看公案,起疑情,皆从此生也。”参究的实质,是运用意识,尤其是深层意识寻思内究心实相,《楞严》名曰“研究”,即内审、寻思义。沩山灵祐禅师云:“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药山云:“思量个不思量底。”在意识深层内审思量不可言思的心性,从而离意识深思量,一旦豁露本来心地,为参究而悟的基本原则,这在今天看来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心理研究方法。参究,其实出于三乘教典中修观(毗婆舍 那)之法,属观心、观实相法门所摄,从小乘四念处的心念处观,到大乘实相禅、密乘无相瑜伽,皆以内观其心为内容,观心之法,主要是向内寻思觅究,观心不在内外中间诸处、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于三际中了不可得,亦离能观所观。《楞严经》所示观音圆通法门以“反闻闻自性”为要,即向内反究能闻能觉之性,与禅宗参究同一路子。禅宗参究法,便常被称为观心,达磨《破相论》云:“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僧问大珠慧海云:“如何得悟者

  师曰:但谛观。”玄沙师备云:“何妨密密地自究,仔细观寻。”(《传灯录》卷二八)谛观、观寻,即内观内究,内求真性。这观、寻、觅、究,实属心所法中的寻、伺二法,正是《解深密经》所言三种毗婆舍那中的寻求,伺察二种毗婆舍那之用心。寻求,谓寻思未解了透彻的问题;伺察,谓在意识深层进行深细思察,虽然未必有推理活动,却悬有一欲期解决的问题,集中心意,等待答案的呈现,就如猎人在耐心等待猎物的出现。禅的参究,即是在深心中寻伺,欲期亲见心性本面。

  至于参话头公案,则是参究的一种特殊方法,在禅门中始于黄檗希运,大慧宗杲力倡后才渐被普遍使用。其实质,是用一不可以意识解会、指向心性的话头公案,如“狗子无佛性”、“我是谁”、“念佛的是谁”、“无位真人”、“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等,发起关于心性的深细疑情,以凝聚全部心力,疑到极处,疑团粉碎,意识剥落,乃至无明巢窟彻底掀翻,自然一真独露,明本心地。其理其法,仍未出“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之路数。不过它以疑为道,以一句无意味语唤起人心中的疑情,具有吸聚全部心意识的巨大力量,确为中华禅门祖师的发明创造。然其基本内容,仍不也经教中的观心法门,其方法,不出经教中毗婆舍那的大框架,乃对经教中观心法门的发挥活用。

  综上所述,可见禅的宗旨、理论、方法,皆从教出,乃教内真传。故禅应依教而参,依教印证,这在今天尤为必要。何以故

  当此知识爆炸、学说如林之世,人的分别法执极为深细,成为见证真如之大障。若不学通经教,以理性认识破分别执见,则粗分妄执先且难除,何况察深入微,破微细无明。不先明理而先修禅,无正见指导,容易生障起魔。即使参究而悟,亦须以教为则而自印证,不依教言,乃堕邪悟邪解。不仅须依教而参,依教印证,而且更须依教起行。参禅开悟,虽然有顿悟成佛的可能,但须六度资粮圆满,方克臻此。自古来多数参禅者,即使开悟,也不过得正见、见相似佛性而已,只是修行的起点。依天台宗六即佛说,宗门开悟,不过是名字即佛、观行即佛,达相似即佛破见思惑,入三乘圣位,已属罕见,达分证即佛破一品无明而真见佛性,更为困难。即使达到此位,也还是真正修道度人的开头。故悟后正须修行。达摩禅以二入为纲,理入安心悟理之后,须修行入,行入的主要内容,是以般若智为导,修菩萨六度万行,谓之“称法行”。这应是禅宗修学的基本路径,也是大乘佛道通途。然长期以来,因种种原因,禅门只重在理入,而忽略了行入,即使开悟,也重在悟后保任,“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近于小乘之自了,缺乏大乘积极主动地济世度人、饶益众生的精神。今天,应恢复达摩禅二入的精神,不但讲自性自悟,而且须提倡行入,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实践菩萨六度四摄,以利乐有情,庄严国土。而六度四摄的内容与修法,详载大乘经教,不论已悟未悟,依教而行,在行中修,行中悟,宜为适合时宜的现代禅门。这种禅的参修,自应以经教为准则,为指导。

  禅刊 1991年度第一期

  

《教外别传即教内真传(陈明晖)》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