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教外別傳即教內真傳(陳明晖)▪P2

  ..續本文上一頁有別。答雲:頓悟見性,乃至頓悟頓證、頓悟成佛,本出經教,並非禅宗獨唱。《楞嚴經》雲:“理則頓悟,乘悟便消”。《維摩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無盡意菩薩經》雲:“以一念慧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禅要經》雲:“于內覺觀,如一念頃,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華經》中,八歲龍女現身說法,于頃刻間成佛,何止是頓悟,而且是頓證佛果的典範。叁乘教典,可以說都倡頓悟乃至頓證。你看諸經末尾,多述佛說法竟,座下多少人即時證叁明六通、得無生法忍,最下者亦得法眼淨──即見道、證入聖果位,《雜阿含》二六二經雲:“須陀洹得法眼淨。”可見頓悟頓證,乃如來說法之本旨,較禅宗之實際主張頓悟漸修者,更見速成頓了。或曰:依大乘通說,見性乃初地菩薩事,從凡夫發心至初地,須曆一大阿僧祗劫之修行,豈可一生乃至刹那間成辦

  答雲:初地見性,乃指證果而言,是指依聞思修通途而修者,並非楷定不移之說。一大阿僧祇劫修行見性,不過離妄念而已,妄念本空,而心有自宰自照之能,只要頓息妄念,本體自然呈露,何須長劫苦修。比如趕路,方便不同,則遲速有異,如步行須一大阿僧祗劫可到者,若乘飛船,則一生可到。依頓悟門觀心,則理可頓悟。何況時本無實,依心而轉,叁大阿僧祗劫不離一念,能轉現前一念,則長劫可縮爲短。故一乘圓教,皆主頓悟頓證,天臺、華嚴,皆說一生可入初住而見佛性,非僅禅主頓悟。況且禅宗之頓悟,一般僅指悟理而言,尚非證果成佛。小乘八正道以正見爲首,大乘六度以般若度爲導,正見與般若,皆屬見地,先開見地次論修證,是叁乘佛法修學通途,禅宗頓悟漸修,先得般若正見,正是循叁乘通途。不過智慧分聞思修叁,漸教依文字般若,思慧起修,禅宗頓教則依實相般若、修慧起修,頓漸之分,僅在于此。

  或曰:禅宗修祖師禅,與經教所說如來禅異,是爲教外別傳。答雲:依神會語錄及宗密《禅源諸诠》,達摩門下展轉相傳的祖師禅,名“如來禅”、“如來清淨禅”,亦名“一行叁昧”、“真如叁昧”,其 名義皆出經教。如來禅(如來清淨禅)出自《楞伽》,爲該經所說四種禅中之頂尖。經雲:“雲何如來禅

  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成辦衆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禅。”此謂圓覺自性、顯現自性不思議力用的禅,乃諸佛自內證的果地境界。一行叁昧出《文殊般若經》《起信論》等,以系緣法界一相(實相)爲禅觀境,《起信論》亦名真如叁昧,稱爲大乘百千叁昧之本。總之,直契佛心、頓悟實相,是如來禅、一行叁昧、真如叁昧之特質。禅宗所傳祖師禅,即屬此類。達摩祖師用以安心之“壁觀”,以調心與道冥符,不空不有、無自無他、無凡無聖爲要,正是《起信論》所說一行叁昧,後世曹洞宗默照禅,亦屬其類。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及神秀所開北宗,則依《文殊般若經》,由稱念佛名而入一行叁昧。慧能所傳禅,亦名一行叁昧,亦曰一相叁昧,般若叁昧,雖與前人禅法似頗不同,其實亦以真如自性爲禅境,屬一行叁昧所攝,不過是從體用、理事不二的角度直接契入真妄一如、世間出世間不二之境地,于生活中顯出真如自性之力用,表現爲知見一切而不染著的“無念行”,較經教所說一行叁昧在修法上更爲圓頓、活潑,稱爲創造,亦未嘗不可。

  或曰:祖師禅參究之法,不載經教,乃教外別傳。答雲:禅宗初期,主張頓入,未必有參究之說。一涉參究,已落第二者,不夠直截,不攝最上利根。後來人根漸鈍,始有參究之方便。空谷隆禅師雲:“不參而悟,上古或有之,自余未有不從力參而悟者。”參禅之法,似出獨創,其實亦不然。憨山《參禅切要》雲:“其參究工夫,亦從教出。”博山《宗教答響》雲:“其真參實究捷徑,名第一義,教中具載。”蓮池《竹窗隨筆》雲:“然參禅二字起于何時

  或曰經未之有也,予曰有之”。《楞嚴》雲:“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又曰:“內外研究”,又曰:“研究深遠”。又曰:“研究精極”。非參乎

  自後尊宿教人看公案,起疑情,皆從此生也。”參究的實質,是運用意識,尤其是深層意識尋思內究心實相,《楞嚴》名曰“研究”,即內審、尋思義。沩山靈祐禅師雲:“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藥山雲:“思量個不思量底。”在意識深層內審思量不可言思的心性,從而離意識深思量,一旦豁露本來心地,爲參究而悟的基本原則,這在今天看來是一種極有價值的心理研究方法。參究,其實出于叁乘教典中修觀(毗婆舍 那)之法,屬觀心、觀實相法門所攝,從小乘四念處的心念處觀,到大乘實相禅、密乘無相瑜伽,皆以內觀其心爲內容,觀心之法,主要是向內尋思覓究,觀心不在內外中間諸處、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于叁際中了不可得,亦離能觀所觀。《楞嚴經》所示觀音圓通法門以“反聞聞自性”爲要,即向內反究能聞能覺之性,與禅宗參究同一路子。禅宗參究法,便常被稱爲觀心,達磨《破相論》雲:“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爲省要。”僧問大珠慧海雲:“如何得悟者

  師曰:但谛觀。”玄沙師備雲:“何妨密密地自究,仔細觀尋。”(《傳燈錄》卷二八)谛觀、觀尋,即內觀內究,內求真性。這觀、尋、覓、究,實屬心所法中的尋、伺二法,正是《解深密經》所言叁種毗婆舍那中的尋求,伺察二種毗婆舍那之用心。尋求,謂尋思未解了透徹的問題;伺察,謂在意識深層進行深細思察,雖然未必有推理活動,卻懸有一欲期解決的問題,集中心意,等待答案的呈現,就如獵人在耐心等待獵物的出現。禅的參究,即是在深心中尋伺,欲期親見心性本面。

  至于參話頭公案,則是參究的一種特殊方法,在禅門中始于黃檗希運,大慧宗杲力倡後才漸被普遍使用。其實質,是用一不可以意識解會、指向心性的話頭公案,如“狗子無佛性”、“我是誰”、“念佛的是誰”、“無位真人”、“死了燒了什麼處相見”等,發起關于心性的深細疑情,以凝聚全部心力,疑到極處,疑團粉碎,意識剝落,乃至無明巢窟徹底掀翻,自然一真獨露,明本心地。其理其法,仍未出“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之路數。不過它以疑爲道,以一句無意味語喚起人心中的疑情,具有吸聚全部心意識的巨大力量,確爲中華禅門祖師的發明創造。然其基本內容,仍不也經教中的觀心法門,其方法,不出經教中毗婆舍那的大框架,乃對經教中觀心法門的發揮活用。

  綜上所述,可見禅的宗旨、理論、方法,皆從教出,乃教內真傳。故禅應依教而參,依教印證,這在今天尤爲必要。何以故

  當此知識爆炸、學說如林之世,人的分別法執極爲深細,成爲見證真如之大障。若不學通經教,以理性認識破分別執見,則粗分妄執先且難除,何況察深入微,破微細無明。不先明理而先修禅,無正見指導,容易生障起魔。即使參究而悟,亦須以教爲則而自印證,不依教言,乃墮邪悟邪解。不僅須依教而參,依教印證,而且更須依教起行。參禅開悟,雖然有頓悟成佛的可能,但須六度資糧圓滿,方克臻此。自古來多數參禅者,即使開悟,也不過得正見、見相似佛性而已,只是修行的起點。依天臺宗六即佛說,宗門開悟,不過是名字即佛、觀行即佛,達相似即佛破見思惑,入叁乘聖位,已屬罕見,達分證即佛破一品無明而真見佛性,更爲困難。即使達到此位,也還是真正修道度人的開頭。故悟後正須修行。達摩禅以二入爲綱,理入安心悟理之後,須修行入,行入的主要內容,是以般若智爲導,修菩薩六度萬行,謂之“稱法行”。這應是禅宗修學的基本路徑,也是大乘佛道通途。然長期以來,因種種原因,禅門只重在理入,而忽略了行入,即使開悟,也重在悟後保任,“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近于小乘之自了,缺乏大乘積極主動地濟世度人、饒益衆生的精神。今天,應恢複達摩禅二入的精神,不但講自性自悟,而且須提倡行入,在現實生活中積極實踐菩薩六度四攝,以利樂有情,莊嚴國土。而六度四攝的內容與修法,詳載大乘經教,不論已悟未悟,依教而行,在行中修,行中悟,宜爲適合時宜的現代禅門。這種禅的參修,自應以經教爲准則,爲指導。

  禅刊 1991年度第一期

  

《教外別傳即教內真傳(陳明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