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宫,捆於天帝释断法殿前门下。在帝释从此门出入时,阿修罗王便嗔恚破口辱骂,天帝释毫不动容,却急死御前随从,乃对天帝释说:“天帝释今日畏惧他,是不是力不足,只好忍受阿修罗王在面前辱骂?”天帝释回答:“不是畏惧他才忍辱,也不是力不足,那有聪明人与愚痴人计较的?”御前随从又说:“若只一味忍受,於事理有缺失,愚痴人当说你怕他只好忍辱,所以应当给他大苦头吃,以智制伏愚痴。”天帝释回答:“我常观察侮辱他人的人,若要制裁这种愚痴人,发现他嗔恚炽盛时,唯有智取以静默降伏嗔恚。辱骂非力而用为力,就是愚痴人的愚痴力,愚痴人违背理智远离正法,行事都没有准则道理。假使有大能力,能忍於劣势者的侮辱,就是最上忍,无力的人何有忍?是故於他极力辱骂,有大能力的人才堪忍,就叫做最上忍,无能力的话无所忍。於已於他人,善於防护,都免生大恐怖,若知他嗔恚炽盛必已失理智,唯有自守静默,於自义内省制嗔,也为他义设想周到,自利也利他。因为愚痴人智所不及,不见正法律,愚痴人主张以嗔叫做胜忍,对骂只徒增恶口,不知忍辱由他骂,便於他常得胜。若于胜我的人忍辱,免于接踵而至的恐怖,叫做恐怖忍。若於劣我的人忍辱,免除他受害,叫做最上忍。”释提桓因於三十三天是自在的帝王,是中国民俗所供奉的玉皇大帝,是在家人学佛的榜样,以帝王之尊贵都常行忍辱,也赞叹行忍辱的人,在家人学佛自应效法天帝释行忍辱。於是释迦牟尼佛赞叹天帝释,也勉励出家人行忍赞叹於忍。
如经文中说,愚痴人才会侮辱人,不知善恶行报,以辱骂为其利器,终将自食恶果,若人不堪忍其辱,也以嗔制嗔叫做胜忍,正好和愚痴人同样愚痴,两败俱伤,徒增恶业,现世人人轻视,后世也不得安乐。若人面对侮辱,唯有智取,以静默制伏其嗔恚力,利己也利於他。是故说,於胜我的人,堪忍其侮辱,就是有大能力,否则那能忍?无能的人才忍不住而回嘴,将遭受大恐怖。能忍则免於大恐怖,叫做恐怖忍。於旗鼓相当的人,堪忍其侮辱,得免除无休止的斗争,得免除彼此增长恶业,堪忍就是有大能力,否则那能忍?能忍便叫忍争忍。於劣於我的人,堪忍其侮辱,得免除他大恐怖,堪忍就是有大能力,否则便自堕於卑劣,无堪忍力也无智慧,无力而任由愚痴人操控起舞,何有所忍?若能忍卑劣人侮辱就叫做最上忍。
由此经文可知,面对侮辱时,无论对方是谁,能忍其侮辱,便是有大能力有大智慧的人。对於不可理喻的人,不与共论,唯有静默为智取。世尊说应当学。
不以嗔报嗔
有问,若静默任令他侮辱,犹不能制彼辱骂,究当如何?以静默伏彼嗔恚,不是要折伏他,也不是要胜於他,只是化解他暴投过来的嗔恚力。若当我静默用为对付他辱骂,有我胜我等我劣的态度,这是身体语言,虽不用语言以嗔制嗔,用身体语言以嗔制嗔,不叫静默,不但不能伏彼嗔恚力,反而更激发其暴怒。所谓我胜就是我胜於你,我不屑於和你计较,虽然静默不语,却可增其暴怒。所谓我等,就是我和你一样的水准,不必尊重你,只好任你欺负,虽静默不语,仍可增其暴怒。静默而有我胜我等我劣的态度,就是用身体语言以嗔制嗔,企图用静默来制胜。此种静默不是智慧力,不能化解其嗔恚力,也不能抒解受侮辱之痛苦。
杂阿含一一五三经:“胜者更增怨,伏者卧不安,胜伏二俱舍,是得安稳眠。”如经文中说,胜於他更增其怨恨,若他胜而我伏,更增我不安,不能抒解受侮辱之苦,也不能化解他暴投的嗔恚力。若人面对辱骂,要当舍去胜伏心,快得抒解忧悲恼苦。
杂阿含一一五二经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少宾耆迦婆罗门来诣佛所,於世尊而前作粗恶不善语,嗔骂呵责。尔时世尊告年少宾耆迦:“若於一时吉星之日,汝当会诸宗亲眷属耶?”宾耆白佛:“如是,瞿昙。”佛告宾耆:“若汝宗亲不受食者,当如之何?”宾耆白佛:“不受食者,食还属我。”佛告宾耆:“汝亦如是,如来面前作粗恶不善语,骂辱呵责,我竟不受,如此骂者应当属谁?”宾耆白佛:“如是瞿昙,彼虽不受,且以相赠,则便是与。1”佛告宾耆:“如是不名更相赠遗,何得便为相与?2”宾耆白佛:“云何名为更相赠遗?名为相与?云何名不受相赠遗?不名相与?3”佛告宾耆:“若当如是,骂则报骂,嗔则报嗔,打则报打,斗则报斗,名相赠遗,名为相与。若复宾耆,骂不报骂,嗔不报嗔,打不报打,斗不报斗,若如是者,非相赠遗,不名相与”。宾耆白佛:“瞿昙,我闻古昔婆罗门长宿重行道大师所说,如来应等正觉面前骂辱嗔恚诃责,不嗔不怒,而今瞿昙有嗔恚耶?”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无嗔何有嗔,正命以调伏,正智心解脱,慧者无有嗔。以嗔报嗔者,是则为恶人。不以嗔报嗔,临敌伏难伏,不嗔胜於嗔,三偈如前说。4”尔时,年少宾耆白佛言:“悔过,瞿昙,如愚如痴,不辨不善,而於沙门瞿昙面前,粗恶不善语,嗔骂呵责。”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如经文中说,宴客的食物,客人不吃,还归主人所有。若人作粗恶语辱骂我,我不吃,便还归骂者所有,但宾耆迦强词夺理说:“客人虽不吃,已经相赠送,已经归宾人所有,我骂你的话,你虽不接受,我已相赠送,便已给你。”
2、世尊说:“客人不吃的食物,仍在主人家,仍属主人所有,不是已相赠送,既不是已相赠送,怎能说已给我?”所谓赠遗,就是赠送,所谓相与,就是相给,已给。
3、宾耆迦问:“什么叫做已相赠送?什么叫做相给?什么叫做不接受相赠送?什么叫做不相给?”
世尊回答:“若人骂我,我报以被骂的反应。若人气我,我报以生气的反应。若人打我,我报以被打的反应。若人斗我,我报以被斗的反应。那怕只反应在心中,已受了负面影响,就叫做相赠送,已接受了相与。但若人骂我,我都没有被骂的反应。若人气我,我都没有生气的反应,若人打我,我都没有被打的反应。若人斗我,我都没有被斗的反应。宛如你家食物我都不吃,就不叫相赠送,不叫相与。”
宾耆迦又问:“我听古昔婆罗门仙人说,如来应等正觉面前,辱骂诃责,都不嗔不怒,我刚才恶口辱骂,瞿昙有没有生气呢?”
於是世尊说偈回答:“无嗔人何问有没有嗔,若正命调伏身口意,智慧成就永断烦恼而心解脱,智者已无有嗔。若人以嗔恚回报嗔恚人,就是恶人。若人不以嗔恚回报嗔恚,临敌可制伏难伏的嗔恚力,不嗔恚胜於嗔恚。”
4、三偈如前说:就是此偈省略了一段偈语,内容如杂阿含一一0七经,一一0八经,一一0九经中说:“盛恚能自持,如制逸马车,我说为善御,非谓执绳者。”
如经文中说,不以嗔报嗔,不嗔胜於嗔,不是要胜彼嗔恚人,只为降伏嗔恚力。若人面对侮辱时,静默制彼嗔恚,不应有嗔心反应,一旦有嗔心反应,便已受了他侮辱,即使静默无语也是以嗔报嗔。若人面对侮辱时,没有受辱反应,如客人不吃他食物,食物还归他所有。
静默任令他侮辱,犹不能制彼辱骂,分明只是不用语言反击而已。要当舍去心中嗔恚心,即刻舍去受辱之心,不受他侮辱影响,不以嗔报嗔才叫做静默。
如果做不到静默伏彼嗔恚,要当正命以调伏,於平日修习八正道,有正见为前导,生气时不要生害心,易可断除嗔恚心,快得抒解生气的情绪,无我胜我等劣之心,便不受侮辱。
《如何面对生气(释从信)》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