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面對生氣(釋從信)▪P2

  ..續本文上一頁宮,捆於天帝釋斷法殿前門下。在帝釋從此門出入時,阿修羅王便嗔恚破口辱罵,天帝釋毫不動容,卻急死禦前隨從,乃對天帝釋說:“天帝釋今日畏懼他,是不是力不足,只好忍受阿修羅王在面前辱罵?”天帝釋回答:“不是畏懼他才忍辱,也不是力不足,那有聰明人與愚癡人計較的?”禦前隨從又說:“若只一味忍受,於事理有缺失,愚癡人當說你怕他只好忍辱,所以應當給他大苦頭吃,以智製伏愚癡。”天帝釋回答:“我常觀察侮辱他人的人,若要製裁這種愚癡人,發現他嗔恚熾盛時,唯有智取以靜默降伏嗔恚。辱罵非力而用爲力,就是愚癡人的愚癡力,愚癡人違背理智遠離正法,行事都沒有准則道理。假使有大能力,能忍於劣勢者的侮辱,就是最上忍,無力的人何有忍?是故於他極力辱罵,有大能力的人才堪忍,就叫做最上忍,無能力的話無所忍。於已於他人,善於防護,都免生大恐怖,若知他嗔恚熾盛必已失理智,唯有自守靜默,於自義內省製嗔,也爲他義設想周到,自利也利他。因爲愚癡人智所不及,不見正法律,愚癡人主張以嗔叫做勝忍,對罵只徒增惡口,不知忍辱由他罵,便於他常得勝。若于勝我的人忍辱,免于接踵而至的恐怖,叫做恐怖忍。若於劣我的人忍辱,免除他受害,叫做最上忍。”釋提桓因於叁十叁天是自在的帝王,是中國民俗所供奉的玉皇大帝,是在家人學佛的榜樣,以帝王之尊貴都常行忍辱,也贊歎行忍辱的人,在家人學佛自應效法天帝釋行忍辱。於是釋迦牟尼佛贊歎天帝釋,也勉勵出家人行忍贊歎於忍。

  如經文中說,愚癡人才會侮辱人,不知善惡行報,以辱罵爲其利器,終將自食惡果,若人不堪忍其辱,也以嗔製嗔叫做勝忍,正好和愚癡人同樣愚癡,兩敗俱傷,徒增惡業,現世人人輕視,後世也不得安樂。若人面對侮辱,唯有智取,以靜默製伏其嗔恚力,利己也利於他。是故說,於勝我的人,堪忍其侮辱,就是有大能力,否則那能忍?無能的人才忍不住而回嘴,將遭受大恐怖。能忍則免於大恐怖,叫做恐怖忍。於旗鼓相當的人,堪忍其侮辱,得免除無休止的鬥爭,得免除彼此增長惡業,堪忍就是有大能力,否則那能忍?能忍便叫忍爭忍。於劣於我的人,堪忍其侮辱,得免除他大恐怖,堪忍就是有大能力,否則便自墮於卑劣,無堪忍力也無智慧,無力而任由愚癡人操控起舞,何有所忍?若能忍卑劣人侮辱就叫做最上忍。

  由此經文可知,面對侮辱時,無論對方是誰,能忍其侮辱,便是有大能力有大智慧的人。對於不可理喻的人,不與共論,唯有靜默爲智取。世尊說應當學。

  不以嗔報嗔

  有問,若靜默任令他侮辱,猶不能製彼辱罵,究當如何?以靜默伏彼嗔恚,不是要折伏他,也不是要勝於他,只是化解他暴投過來的嗔恚力。若當我靜默用爲對付他辱罵,有我勝我等我劣的態度,這是身體語言,雖不用語言以嗔製嗔,用身體語言以嗔製嗔,不叫靜默,不但不能伏彼嗔恚力,反而更激發其暴怒。所謂我勝就是我勝於你,我不屑於和你計較,雖然靜默不語,卻可增其暴怒。所謂我等,就是我和你一樣的水准,不必尊重你,只好任你欺負,雖靜默不語,仍可增其暴怒。靜默而有我勝我等我劣的態度,就是用身體語言以嗔製嗔,企圖用靜默來製勝。此種靜默不是智慧力,不能化解其嗔恚力,也不能抒解受侮辱之痛苦。

  雜阿含一一五叁經:“勝者更增怨,伏者臥不安,勝伏二俱舍,是得安穩眠。”如經文中說,勝於他更增其怨恨,若他勝而我伏,更增我不安,不能抒解受侮辱之苦,也不能化解他暴投的嗔恚力。若人面對辱罵,要當舍去勝伏心,快得抒解憂悲惱苦。

  雜阿含一一五二經說:“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有少賓耆迦婆羅門來詣佛所,於世尊而前作粗惡不善語,嗔罵呵責。爾時世尊告年少賓耆迦:“若於一時吉星之日,汝當會諸宗親眷屬耶?”賓耆白佛:“如是,瞿昙。”佛告賓耆:“若汝宗親不受食者,當如之何?”賓耆白佛:“不受食者,食還屬我。”佛告賓耆:“汝亦如是,如來面前作粗惡不善語,罵辱呵責,我竟不受,如此罵者應當屬誰?”賓耆白佛:“如是瞿昙,彼雖不受,且以相贈,則便是與。1”佛告賓耆:“如是不名更相贈遺,何得便爲相與?2”賓耆白佛:“雲何名爲更相贈遺?名爲相與?雲何名不受相贈遺?不名相與?3”佛告賓耆:“若當如是,罵則報罵,嗔則報嗔,打則報打,鬥則報鬥,名相贈遺,名爲相與。若複賓耆,罵不報罵,嗔不報嗔,打不報打,鬥不報鬥,若如是者,非相贈遺,不名相與”。賓耆白佛:“瞿昙,我聞古昔婆羅門長宿重行道大師所說,如來應等正覺面前罵辱嗔恚诃責,不嗔不怒,而今瞿昙有嗔恚耶?”爾時世尊即說偈言:“無嗔何有嗔,正命以調伏,正智心解脫,慧者無有嗔。以嗔報嗔者,是則爲惡人。不以嗔報嗔,臨敵伏難伏,不嗔勝於嗔,叁偈如前說。4”爾時,年少賓耆白佛言:“悔過,瞿昙,如愚如癡,不辨不善,而於沙門瞿昙面前,粗惡不善語,嗔罵呵責。”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如經文中說,宴客的食物,客人不吃,還歸主人所有。若人作粗惡語辱罵我,我不吃,便還歸罵者所有,但賓耆迦強詞奪理說:“客人雖不吃,已經相贈送,已經歸賓人所有,我罵你的話,你雖不接受,我已相贈送,便已給你。”

  2、世尊說:“客人不吃的食物,仍在主人家,仍屬主人所有,不是已相贈送,既不是已相贈送,怎能說已給我?”所謂贈遺,就是贈送,所謂相與,就是相給,已給。

  3、賓耆迦問:“什麼叫做已相贈送?什麼叫做相給?什麼叫做不接受相贈送?什麼叫做不相給?”

  世尊回答:“若人罵我,我報以被罵的反應。若人氣我,我報以生氣的反應。若人打我,我報以被打的反應。若人鬥我,我報以被鬥的反應。那怕只反應在心中,已受了負面影響,就叫做相贈送,已接受了相與。但若人罵我,我都沒有被罵的反應。若人氣我,我都沒有生氣的反應,若人打我,我都沒有被打的反應。若人鬥我,我都沒有被鬥的反應。宛如你家食物我都不吃,就不叫相贈送,不叫相與。”

  賓耆迦又問:“我聽古昔婆羅門仙人說,如來應等正覺面前,辱罵诃責,都不嗔不怒,我剛才惡口辱罵,瞿昙有沒有生氣呢?”

  於是世尊說偈回答:“無嗔人何問有沒有嗔,若正命調伏身口意,智慧成就永斷煩惱而心解脫,智者已無有嗔。若人以嗔恚回報嗔恚人,就是惡人。若人不以嗔恚回報嗔恚,臨敵可製伏難伏的嗔恚力,不嗔恚勝於嗔恚。”

  4、叁偈如前說:就是此偈省略了一段偈語,內容如雜阿含一一0七經,一一0八經,一一0九經中說:“盛恚能自持,如製逸馬車,我說爲善禦,非謂執繩者。”

  如經文中說,不以嗔報嗔,不嗔勝於嗔,不是要勝彼嗔恚人,只爲降伏嗔恚力。若人面對侮辱時,靜默製彼嗔恚,不應有嗔心反應,一旦有嗔心反應,便已受了他侮辱,即使靜默無語也是以嗔報嗔。若人面對侮辱時,沒有受辱反應,如客人不吃他食物,食物還歸他所有。

  靜默任令他侮辱,猶不能製彼辱罵,分明只是不用語言反擊而已。要當舍去心中嗔恚心,即刻舍去受辱之心,不受他侮辱影響,不以嗔報嗔才叫做靜默。

  如果做不到靜默伏彼嗔恚,要當正命以調伏,於平日修習八正道,有正見爲前導,生氣時不要生害心,易可斷除嗔恚心,快得抒解生氣的情緒,無我勝我等劣之心,便不受侮辱。

  

《如何面對生氣(釋從信)》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弟子須修忍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