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远的“法身”思想及意义——以《大乘大义章》为中心(吴丹)▪P2

  ..续本文上一页人皆能成佛的众生平等说,鼓励每个人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解脱,有抬高“心性”在解脱中作用的意向,彰显了将人的内在心性作为解脱之道的思想。这既是对佛陀基本精神的继承和发挥,也特别反映了中国佛教对个人道德完善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其后,僧叡、竺道生等人把般若空观与涅槃佛性结合起来理解,进一步以空融有,空有相摄,把非有非无的般若实相与众生的本性(佛性) 从理论上会通起来,更突出了众生的自性自度,使反本求宗、依持心性佛性获得解脱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基本理论。

  四、对经典之间矛盾的发现和处理

  在与罗什论及“法身”的时候,慧远发现佛教经典内部,如《般若经》与《法华经》之间有着严重自互矛盾。他发现罗什所译《般若经》对“法身”的描述是“毕竟空寂”。但是《法华经》中则不然。与《般若经》相比,《法华经》中有关佛的观念,是从肯定的角度来渲染的。它并不认为佛只是信仰者个人的主观幻相,而是把佛当做永恒存在的实体。面对《法华经》与《般若经》的思想差别,慧远的原则是“虽云有信,悟必由理”[13],经典必须合理才能信仰。 “《法华经》中的佛身已经不具有什么哲理性了,而变成了供一般信徒纯信仰的对象。把佛彻底偶像化,并着力于宣传对佛的崇拜和信仰,以此补充教理的不足,就成了《法华经》的又一特点。”[14]因此,慧远在”法身”思想上,更加重视《法华经》的教义,强调“法身”永恒存在。这反映了慧远学术性格的复杂性: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传统修养有着颇强的反省力,这使他能自觉地靠拢外来佛教的理路;另一方面,他毕竟无法摆脱积淀深厚的本土思想资源,在这个意义上看,若说他多少偏离了鸠摩罗什的思绪,那也是来自一分陶冶于本土文化氛围的身不由己之情。[15]

  慧远对众经矛盾关系敏锐的观察和批判性的思考,也表现出当时中国佛教学者对解决这类问题产生了迫切的要求,从而促使了判教理论的诞生,并确定了中国判教理论的方向。慧远的这些问题在僧叡处继续得到重视并得到初步解决。对于《法华经》,僧叡一直非常重视,称之为“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16],认为般若诸经“皆属《法华》,固其宜也”[17]。他在《法华经后序》中指出:“寻其幽旨,恢廓宏邃,所该甚远。岂徒说实归本,毕定殊途而已耶!乃实大明觉理,囊括古今。”[18]在僧叡看来,《法华经》不仅是一般所说的“说实归本”、会通三乘,而且是“大明觉理,囊括古今”,显扬诸佛正觉妙理,囊括古今终始之义。

  公元417年,僧叡接触《大般泥洹经》,思想上再次受到极大的冲击,这个震撼迫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毕生所接触过的经典,同时重新调整认知结构中的先后次序,他在〈喻疑〉篇说:

  三藏祛其染滞,般若除其虚妄,法华开一究竟,泥洹阐其实化,此三津开照,照无遗矣,但优劣存乎人,深浅在其悟,任分而行,无所臧否。[19]

  《大般泥洹经》正面的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同时承认有常乐我净的“法身”存在,这个看法与《般若经》的思想大异其趣,但却与《法华经》的某些思想看来像是一致的,因此,僧叡在〈喻疑〉篇中清楚而认真的承认“佛有真我”、“泥洹永存”。

  佛有真我,故圣镜特宗而为众圣中王,泥洹永存,为应照之本,大化不泯,真本存焉,而复致疑,安于渐照而排拔真诲,任其偏执,而自幽不救,其可如乎? 此正是法华开佛知见,开佛知见,今始可悟。[20]

  从僧叡 “此正是《法华》开佛知见。开佛知见,今始可悟”一语中所表现的深切感慨看来,僧叡对《大般泥洹经》一见如故,相契合的感受,正是由于他对《法华经》一贯的重视而引起的。僧叡的佛教思想不是孤立现象,它表达的是整个时代中国汉地义学高僧们的思想状况。

  由于时代的限制,慧远“法身”思想还没有完全脱离小乘个人解脱的学佛目的,因此对大乘之学多带有世俗目的,故于哲学思考不甚精细,对于般若学的“空”与“有”也没有完全理解。但在《大乘大义章》中,慧远既坚持 “法身” 实存的观点,又在般若思想的影响下,淡化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身”实体性。慧远的以“神不灭”理论为基础的“法身”观念,是要突出它的永恒、不变的实体性质,肯定它的感物而动、圆应无生的功能。慧远在《大乘大义章》中以“法身”实有思想为基础关于成佛的原因和方法的提问,代表着中国佛教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决定着中国佛教思想内容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于尔后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注 释】

  [1] 《大乘大义章》,《大正藏》第45卷,页134c。

  [2] 《大乘大义章》,《大正藏》第45卷,页129a。

  [3] 《大乘大义章》,《大正藏》第45卷,页127a。

  [4] 《大乘大义章》,《大正藏》第45卷,页123a。

  [5] 《大乘大义章》,《大正藏》第45卷,页129a。

  [6] 参见华方田《出入于有无之际——简析庐山慧远法身观的理论矛盾》,《世界宗教研究》[J],2006卷3期,页26。

  [7] 参见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页146。

  [8] 《太平经佚文》,《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页739。

  [9] [10] 《大乘大义章》,《大正藏》第45卷,页123b。

  [11] 《注维摩诘经·阿閦佛品注》,《大正藏》第38卷,页410b。

  [12] [13] 《大乘大义章》,《大正藏》第45卷,页133b。

  [14]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页430。

  [15] 参见曹虹《慧远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页270。

  [16] [17] [18] 《出三藏记集》卷8,《大正藏》第55卷,页57c。

  [19] 《出三藏记集》卷5,《大正藏》第55卷,页41b-41c。

  [20] 《出三藏记集》卷5,《大正藏》第55卷,页41c。

  摘自 法音 2009年第12期 (总第293期)

  

《慧远的“法身”思想及意义——以《大乘大义章》为中心(吴丹)》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