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 / 宗萨钦哲仁波切
翻译 / Serena;校对 / 马君美
整理 / Anika Tokarchuk、吴青蓉
一生当中,如何同时成为一个小乘行者、大乘行者、金刚乘行者、商人、台湾人?如何同时做个好学生、好老师、好人?
谈到佛法,人们很自然地把佛法和生活分开来,佛法并不包含在生活之中,人们认为修法是生活以外的另一件事:修法只在寺庙当中,而不在办公室、洗澡的时候、搭火车的时候、交通壅塞的时候等等。人们以为修法要剃头、改变服装,或最少在家里应该有一个佛堂;还要有一个特定做功课的时间,比如说是早上或晚上;加上一些佛像、佛书,甚至一个法名;身上需要戴一些象徵性的东西-例如金刚结,来证明自己是一个佛教徒。这是一般的状况。
我常常跟人们说:这样的佛教修行,对我们可能没什么帮助。检查一下自己,我们真的是一个金刚乘行者吗?不要说金刚乘,金刚乘有点太高远了,就以小乘来说吧,我们算得上是一个小乘行者吗?几乎不是。同样的问题:我们真的是大乘行者吗?可能也不是。或许在名义上算是吧,也许我们遇过一些大乘的和尚、金刚乘的喇嘛,他们给我们一些教授或灌顶,我们就认为自己是大乘或金刚乘的学生。做为一个大乘的学生,你们一定接受过很多关於慈悲的教法了,但是我们真的慈悲吗?几乎没有。我们都听过慈悲的教法,但是「听过」和「具备」是不一样的。除非真正具备慈悲,才是个大乘的修行者,否则你只是个听闻佛法的人。所以我们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只是大乘、小乘、金刚乘的「听闻者」,而不是大乘、小乘、金刚乘的「修行者」。
而且,我们真的想要成佛吗?我不这么认为。也许有一些人对「成佛」有些概念。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成佛,就不会对此生如此地执著。我们拥有的东西,朋友、房子、车子,我们对於这些还是有著很多的执著,这证明我们并不想远离这些东西、远离轮回,这也间接指出了我们并不想成佛、也不追求成佛。
然而,我们都学过「成佛」的概念,人们也常谈到「成佛」、「法身」、「报身」、「大圆满」、「大手印」;人们听到、谈到「大圆满」、「大手印」这种高深的教授,就像是某种你这些日子想听的音乐一样,让我们的脑子放松而已。事实上,人们通常不修行它,包括我也一样。或许在座有些人不是这样,但是我真的是这样。
所以,学习和追寻是不同的。先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真的是小乘行者吗?也许你想问:我们真的需要变成一个小乘行者吗?可能很多人都被大乘的老师宠坏了,也一定听过大乘的老师提到,小乘比大乘在层次上低。金刚乘的老师,大多数也很看不起小乘行者。我个人的意见是,如果小乘基础不好,就无法学好大乘;大乘基础不好,就学不好金刚乘,一定要全部都学。目前在座有两位尼师,或许将来会有更多人出家,这些学习「律藏」,都必须学习小乘并且依此修行。
然而,做为一个小乘行者,并不代表要将头发剃掉、到庙里出家。如何成为一个小乘行者的台湾商人?要知道,小乘的基本教法只有一句话:舍弃伤害别人的因以及伤害别人的行为。作为一个生意人,应该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你有这种纯净的动机,就算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至少可以不伤害别人;这样的话,作为一个商人,就可以同时也是小乘行者。
或许你认为,不伤害别人是很容易的事,但事实上,我们经常在无意间伤害了别人。你所吃的肉,究竟对动物造成了多少伤害?就算是开车吧,不让别人超车也可能伤害了他。很多这样微细的事一直在发生,所造成的业虽小,却连佛陀都无法帮你找藉口。举例来说,很多金刚乘的学生请上师修法,为了生意顺利。如果这是出於好的动机,或许没什么问题,但我知道很多人请法,只是想要变得有钱而已。有人想要获利,就是另外人的损失。这些金刚乘的学生们不喜欢对方,有时会到上师面前......
.......很多类似的情况,我相信你们都可以了解。如果你真能避免那些无论是粗重或微细而伤害别人的行为,能具有很清净的动机,就可以成为清净的小乘行者,同时具有商人等身分。只要做一个好人,好好经营你的事业,除去伤害别人的动机与行为;像是公车里的推挤行为,都是一种伤害。这是很简单的事,但常被我们忽略掉了。
如何成为一个大乘行者以及一般人?大乘行者,不只不伤害别人,还要去帮助别人。小乘行者要做的很单纯,不去伤害别人、不要介入别人的事件当中就好了。但大乘行者还要去帮助别人。然而若要帮助别人,首先便要厘清:到底要如何帮助别人?如果不够聪明,有时候你认为的帮忙反而是一种伤害,所以你需要一些方法。最重要的是:帮助别人的动机是否纯正?也许你的行为很粗鲁、很温柔,或是各种不同的行为,内在都必须要有清净的动机、慈悲、与慈爱。
如果不知道如何去做,帮助别人有时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大乘的修持当中,最重要的是修「心」,这个基础若是稳固的话,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将更容易。你可以由於「不打扰」而帮助别人,也可以「去打扰」而帮助别人;可以用欢喜、赞叹来帮助他们。来到一座美丽的寺庙,没什么可以帮忙的,那你可以赞叹说:啊,真是一个美好的寺庙,多么适合让人修持佛法!这也是一种帮助,心智上的帮助。像这样有善良的动机,常常欢喜赞叹的人,就不会伤害到别人。不伤害,便是一种帮助。
综而言之,关心别人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关心别人,就不会打扰到他。有时候上师好像都不关心你、不理会你,或许这就是他的关心。谈到如何同时成为一个大乘行者及好人,你不需要改变任何东西,只要达到这样的品质就好了,甚至不需要大乘或小乘的名号。只要避免伤害别人、同时尽量帮助别人,就算是一个大乘行者及小乘行者了。名称并不是很重要,在佛教里称为大乘行者,在基督教、回教等其他宗教里有别的名称,这些都不重要。名称不能改变事实,名称只是造出来的。
再来,如何成为一个金刚乘行者又同时是个生意人?要成为金刚乘行者,同时必须是大乘行者。经典中提到,大乘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因」乘,一个是「果」乘。「因」乘就是一般所谓的大乘,「果」乘就是金刚乘。修法的主要目的在清净。在清净的过程里,「被净化」的对象是衣服,「能净化」的物质是水和肥皂。然後,洗衣服的结果是「一件乾净的衣服」,另外还有那被洗掉的污垢。各位需要有一个基本概念:所谓的「净化」都可以分为这几个部分:(被清净的)基础物、(所洗掉的)尘土、清洗剂(净化的方式),以及净化的结果。
顶礼就包含了这四个过程,当你顶礼的时候,你所洗掉的污垢是「我执」、「傲慢」;净化的方式是顶礼的动作,因为「自我」平时是不会将自己放得那么低的。净化的结果是成佛之後,就会有「无见顶相」(顶髻),而这里的基础是佛性。以洗衣服来说,所清净的基础物是衣服;能够清净的东西是水和肥皂;所洗出来的脏东西是汗水、污垢等等;结果是衣服变乾净了。为什么大乘称为「因」乘呢?因为他们谈论污垢和能清净的肥皂、水。而在我们所说的「果」乘的大乘,也就是金刚乘,它并不强调污垢、水和肥皂,而著重在衣服本身。金刚乘认为,衣服不可能本来就是脏的;如果它本来就是脏的,就不可能被洗乾净。因为污垢只是一种忽然、暂时的状态,因此可以被洗掉。所以,我们不是在洗衣服,而是在洗污垢。衣服从来不需要被清洗,衣服永远只是衣服,它不是脏的、也不是乾净的,因为你没有办法让它乾净,如果你要让一个东西变乾净,它必须原来是脏的。这是为什么大家认为金刚乘是最好的原因,但我不相信这样的说法,我认为金刚乘比小乘更低等,小乘是最高等的,你认为呢?
所以各位已经知道所谓「因乘」的大乘和「果乘」的大乘:「因乘」的大乘教法,就是要去帮助别人;现在要说明如何成为一个金刚乘行者的商人。身为一个金刚乘行者,最重要的是「净观」(sacred outlook)。小乘行者最重要的是「不伤害别人」;大乘行者最重要的是「不伤害别人,又帮助别人」;金刚乘行者最重要的是「净观」。人们都很懒惰,他们去伤害别人、不帮助别人,也根本就把别人都看成是糟糕的:唉唷,这个人有个大鼻子、那个人有个长鼻子、短鼻子,看到的都是糟糕的外表;或是,他真笨、她很漂亮,像这些,都是以分别心来看待事情。要断除这类东西,只要想著,大家都是好的、神圣的。就算你没有办法做到这点,起码要做到把大家看成不好也不坏。你就是一个很好的金刚乘行者。为了让大家修持这一点,金刚乘上师就教导很多不同的法门,像是观想每个人都是本尊;这就是要让你知道,每个人都是清净的、同等地清净。
以「如何成为金刚乘行者又是生意人」这个教授来说,也可以谈到如何成为一个「大圆满行者」和商人,以及如何成为「大手印行者」和商人,也可以谈如何成为「对轮回、涅槃没有分别心的行者」和生意人。
我们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认定自己是某先生、某小姐,而这是小乘、这是大乘、这是金刚乘、这是大手印、这是大圆满;我们把自己与这些都分开来了--这不是我。你们接受过灌顶吗?我相信你们一定接受过上百种灌顶了吧,你们真的曾经想过自己是一个菩萨吗?我猜是不敢想,因为你认为菩萨就应该是在坛城上这些有四只手臂、第三只眼、其他的脚、不寻常的身色,你是这样想的。在接受过灌顶之後,你已经受了菩萨戒,表示你已经是一个菩萨了。这并不表示你已经升官了,而是表示你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必须要去帮助别人。为什么你不认为自己是菩萨?第一个原因是不敢想、而且也不愿意去想,甚至你不关心、也根本不知道菩萨到底是什么。所以就算你接受了几百万个灌顶,也不会有效。
…
《如何同时成为一位修行者与生意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