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在印度
李豫川
“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我国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了。那么,历史上的唐僧———玄奘,又是怎样在西天——印度取经的呢
这位初唐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俗姓陈,本名祎,生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十年(600),为东汉公正廉明的名臣陈寔(104—187年)之后,世居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其曾祖陈钦,曾作过南北朝时期东魏(534—550年)的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550—577年)国子博士。父亲陈慧,博通经术,潜心儒学,身长八尺,眉清目秀,隋初曾为湖北江陵县令,为官清廉,大业末年(约610年后)挂冠而去,隐居以终。其兄陈素,相貌堂堂,风姿逸秀,早年出家,住在东都(隋唐时代以长安为西都,以洛阳为东都)净土寺,即长捷法师也,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
陈祎的外貌和形格,都酷似其父;而眉目疏朗,相貌庄严,还要超过他的父亲。他幼年家境贫寒,少罹穷困,然聪明绝顶,悟力特强,深得其父钟爱。他八、九岁时,就开始攻读古代的经典。平时在家里埋头用功,不大出来与其他儿童玩耍。即使外面鼓乐喧天,歌舞动地,他也难得出来一次看热闹,可见其潜心向学之性格。
陈祎十一岁即能诵《维摩诘所说经》、《妙法莲华经》。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年(614),朝廷敕东都洛阳度僧二十七名,举行公开考试。当时陈祎才十四岁,加之读经时间太短,没有被录取。他惆怅地徘徊在公门旁边,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问他为什么要出家
他回答道:“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本来就欣赏他的端丽相貌,又听到他要继承释迦的事业、弘扬世尊的遗教,十分惊佩他的远大志向,乃破格将其录取。
玄奘在净土寺跟景法师学《大般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兴趣极为浓厚。由于他一听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记得,很使大家惊佩!这时他虽然甫满十五岁,即已崭露头角,初树声望。
大业末年,兵乱饥荒。玄奘与其兄长捷法师前往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驻锡庄严寺。当时名僧多聚集于巴蜀一隅之地,他俩便同赴成都。在那里听宝暹(音xiān)法师讲《摄大乘论》,道基法师(?—637年)讲《杂阿毗昙心论》,惠振法师讲《阿毗昙八犍度论》。数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道基法师时常感叹:“余少游讲肆多矣,未见少年神悟若斯人也!”于是众皆呼其为“神人”。
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622),二十二岁的玄奘在成都城南空慧寺(即东晋慧远之弟慧持入蜀所建之金渊精舍。晚唐宣宗大中元年改名圣寿寺,明代改名石犀寺,清初毁于兵燹,故址在今成都西胜街)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玄奘离开生活了约七年的成都,沿长江东下参学。他先到荆州(今湖北江陵)天皇寺,讲《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荆楚一带的名僧闻风来聚,甚至连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法师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即往赵州(今河北赵县),从道深法师学《成实论》。继赴邺中(今河南安阳)听慧休法师(
—629年)讲《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首尾达八月之久。慧休法师“惊异绝叹,抚掌而嗟曰:“希世若人,尔其是也!””(见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四》)
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二十七岁的玄奘回到长安,从道岳法师(568—636年)、法常法师(567—645年)、僧辩法师(568—642年)诸人研习《阿毗达摩俱舍论》、《摄大乘论》;从玄会法师(582—640年)研习《大般涅槃经》。很快就通晓各家学说,名震京华,被誉为佛门“千里驹”。仆射萧瑀敬佩其人,奏请令他住持庄严寺,但遭到了玄奘法师的婉辞。
隋唐时代,佛教大盛。但当时许多佛经都是由西域人和中国人合作翻译的,由于语言上的隔阂和对佛教教义理解的不同,大部分经卷都经不起推敲。玄奘法师二十年来参学于中土各地,深感师辈们各擅宗派,义旨有殊,考验经典,亦不尽同。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摄大乘论》、《瑜伽师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尝谓翻译者多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 以参验之。”他意识到过去在翻译上,辞不达意处一定很多。因想,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要解决这些疑问,求得正确理解,不到印度去研究,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同时,他很想得到一套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全本,以求会通一切,于是决心去天竺(今印度)求法。然而,唐初出国之禁很严,他正式上表请求去西域,未得准许,只得先做准备(如学梵文),等待时机。
贞观三年(629)秋,陕西、甘肃地区发生霜灾,朝延下诏准许僧俗到丰收地区就食。二十九岁的玄奘得便西行,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抵达中外通商要地凉州(今甘肃武威)。应当地人士邀请,讲《大般涅槃经》、《摄大乘论》、《般若波罗蜜经》月余。西域各国的商人参加听讲的很多。回去之后,便将玄奘求法之事向各地宣传。此后,法师潜行至瓜州(今甘肃敦煌),得胡人石槃陀导送,夜渡疏勒河。于此与石槃陀相别,开始了孑然一身的寂寞孤行。
玄奘寻着骨堆、马粪前行,过玉门关外五烽、越莫贺延大戈壁。但见天苍苍,野茫茫,上无飞鸟, 下无走兽,连水也难觅。经过十天艰苦卓绝的跋涉,才走出八百里流沙,到达伊吾(今新疆哈密一带)。停留十数日后,崇信佛法的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国王曲文泰得知,遣使持敕往迎,崇敬备至,延留法师于高昌安居,并请他长住此地,讲经说法。玄奘以求法事大,坚决不允,且绝食三日,以明心志。曲文泰见状,知不可强留供养,只得为法师准备行装,挑选了四个侍者,以及黄金白银礼品等,出城远送数十里,洒泪执足,互道珍重而别。
当时西突厥叶护可汗势力遍及大雪山以北各地,倘去天竺,则必需叶护的协助。因此,曲文泰特敕殿中侍御史欢信,赍绫绢五百匹、从骑六十人,护送玄奘法师至叶护可汗处。
玄奘一行离开高昌后,过屈支(今新疆库车)诸国,翻越天山,到达素叶城,与叶护可汗相见。凭着叶护可汗致所经各小国国君的信件和陪送的使者,玄奘法师较为顺利地经过笯赤建等十国,越大雪山(兴都库什山),直抵邻近北印度的迦毕式国(今阿富汗卡非里斯坦全部及葛尔班得、彭赤什尔两河流域)。再从此东行,进入古印度北境。
当时的古印度境内,小国林立。玄奘法师渡过印度河,至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斯利那加一带地区),停留两年,跟七十余岁的著名法师法称学习《俱舍论》、《顺正理》、《大毗婆沙》及《因明》(印度逻辑学)、《声明》(印度语言文字学),并到处观瞻圣迹。此地有重视学术的传统,有九十六万字的佛教经典论文刻在赤铜上保存下来,这使玄奘十分欣慰!
两年后,玄奘法师离开迦湿弥罗国,赴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西部阿萨路尔一带地区)。他们二十余人在波罗奢大森林中结伴而行,途中遇到五十多个强盗、将他们的衣物资财劫夺净尽,还想将他们都杀死。幸得当地村民救助,方得幸免。同行的人个个悲泣。惟玄奘法师欢笑如常。众人惊异,问法师为何不悲伤
法师答:“人生之贵,莫过生命;生命既存,他何所忧
我国书曰:“天地之大宝曰生”,大宝既在,小小的衣物资财又算得了什么呢
”说得众人即时转悲为喜。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玄奘法师胸怀磊落宽广,非一般人所能及。
次日,他们抵达磔迦国东境一大城,在该地的大庵罗林中,遇一传说已七百岁的老婆罗门,据云,系龙树的徒孙,身材魁梧,学问渊博,精通《经百论》、《广百论》、《中论》及外道(婆罗门教)经典《吠陀》等书,乃停留一月,从其学之。然后从此东行五百余里,至那仆底国(今印度费罗兹普尔地区)。此地有位调伏光法师,原为北印度王子,学问极深,著有《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释》。玄奘决定停留于此十四个月,从其学《阿毗达摩杂集论》、《阿毗达摩藏显宗论》、《因明正理门论》等。再东至阇烂达罗国(今印度东北境的贾朗达尔地区)那伽罗寺,向月胄论师学《阿毗达摩品类足论》,后至禄勒那国(今印度罗塔克以北地区),从阇那崛多大德学经量部的根本论著——《众事分毗婆沙》(今已不存)达四月之久。又跟德光法师的弟子,时年九十的密多犀那学《辩真论》(该书为说一切有部的根本典籍)。
又经秣兔罗国(今印度北方邦的马土腊)、劫比他国(今北印的萨姆基萨)至羯若鞠阇国(今印度中部的卡瑙季),初次见到了大力支持佛教的戒日王(590-647年)。再往东南行二千余里,经过四国,顺歹克伽河(今恒河)而下时,又遇到凶恶的强盗。玄奘法师因长得俊秀,被执去准备活杀祭天。万分危急之际,同舟诸人,齐声痛哭,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强盗们吓得大惊失色,急忙问大家:“这和尚是哪里来的
”众人据实相告,并警告强盗,“若杀死他,得无量罪!”强盗们听了,马上改容谢罪。释放了玄奘法师。
九死一生后的玄奘,经过恒河与朱木那河交汇处的憍赏弥国(今柯萨姆地区),到达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一带),瞻仰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腊伐尼林等圣迹。再东行七百里,至拘尸那揭罗国(今印度北部戈拉克普尔东面的卡西亚地区),瞻仰了释迦牟尼寂灭之地——婆罗大林。继往西南大森林中行七百余里,抵达婆罗痆斯国(今北印恒河左岸瓦腊纳西一带)。瞻仰了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说法的鹿野苑伽蓝。后顺恒河东下千里,到达毗舍离城(今印度比哈尔邦穆查发浦尔),瞻仰了以耶舍为首的诸长老比丘召集七百比丘审定律藏的第二次结集遗址。
随后从毗舍离城南渡恒河,到达摩揭陀国(今比哈尔邦南部),巡礼了国都华氏城(今邦首府巴特那)、…
《玄奘在印度(李豫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