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在印度(李豫川)

  玄奘在印度

  李豫川

  

  “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在我國已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了。那麼,曆史上的唐僧———玄奘,又是怎樣在西天——印度取經的呢

  

  這位初唐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和旅行家,俗姓陳,本名祎,生于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十年(600),爲東漢公正廉明的名臣陳寔(104—187年)之後,世居洛州缑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其曾祖陳欽,曾作過南北朝時期東魏(534—550年)的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市)太守。祖父陳康,爲北齊(550—577年)國子博士。父親陳慧,博通經術,潛心儒學,身長八尺,眉清目秀,隋初曾爲湖北江陵縣令,爲官清廉,大業末年(約610年後)挂冠而去,隱居以終。其兄陳素,相貌堂堂,風姿逸秀,早年出家,住在東都(隋唐時代以長安爲西都,以洛陽爲東都)淨土寺,即長捷法師也,以講經說法聞名于世。

  陳祎的外貌和形格,都酷似其父;而眉目疏朗,相貌莊嚴,還要超過他的父親。他幼年家境貧寒,少罹窮困,然聰明絕頂,悟力特強,深得其父鍾愛。他八、九歲時,就開始攻讀古代的經典。平時在家裏埋頭用功,不大出來與其他兒童玩耍。即使外面鼓樂喧天,歌舞動地,他也難得出來一次看熱鬧,可見其潛心向學之性格。

  陳祎十一歲即能誦《維摩诘所說經》、《妙法蓮華經》。隋炀帝楊廣大業十年(614),朝廷敕東都洛陽度僧二十七名,舉行公開考試。當時陳祎才十四歲,加之讀經時間太短,沒有被錄取。他惆怅地徘徊在公門旁邊,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鄭善果看見,問他爲什麼要出家

  他回答道:“我要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鄭善果本來就欣賞他的端麗相貌,又聽到他要繼承釋迦的事業、弘揚世尊的遺教,十分驚佩他的遠大志向,乃破格將其錄取。

  玄奘在淨土寺跟景法師學《大般涅槃經》,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興趣極爲濃厚。由于他一聽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記得,很使大家驚佩!這時他雖然甫滿十五歲,即已嶄露頭角,初樹聲望。

  大業末年,兵亂饑荒。玄奘與其兄長捷法師前往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駐錫莊嚴寺。當時名僧多聚集于巴蜀一隅之地,他倆便同赴成都。在那裏聽寶暹(音xiān)法師講《攝大乘論》,道基法師(?—637年)講《雜阿毗昙心論》,惠振法師講《阿毗昙八犍度論》。數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道基法師時常感歎:“余少遊講肆多矣,未見少年神悟若斯人也!”于是衆皆呼其爲“神人”。

  唐高祖李淵武德五年(622),二十二歲的玄奘在成都城南空慧寺(即東晉慧遠之弟慧持入蜀所建之金淵精舍。晚唐宣宗大中元年改名聖壽寺,明代改名石犀寺,清初毀于兵燹,故址在今成都西勝街)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玄奘離開生活了約七年的成都,沿長江東下參學。他先到荊州(今湖北江陵)天皇寺,講《攝大乘論》、《雜阿毗昙心論》。荊楚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聚,甚至連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法師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即往趙州(今河北趙縣),從道深法師學《成實論》。繼赴邺中(今河南安陽)聽慧休法師(

  —629年)講《攝大乘論》、《雜阿毗昙心論》,首尾達八月之久。慧休法師“驚異絕歎,撫掌而嗟曰:“希世若人,爾其是也!””(見唐·釋道宣撰《續高僧傳·卷四》)

  太宗李世民貞觀元年(627),二十七歲的玄奘回到長安,從道嶽法師(568—636年)、法常法師(567—645年)、僧辯法師(568—642年)諸人研習《阿毗達摩俱舍論》、《攝大乘論》;從玄會法師(582—640年)研習《大般涅槃經》。很快就通曉各家學說,名震京華,被譽爲佛門“千裏駒”。仆射蕭瑀敬佩其人,奏請令他住持莊嚴寺,但遭到了玄奘法師的婉辭。

  隋唐時代,佛教大盛。但當時許多佛經都是由西域人和中國人合作翻譯的,由于語言上的隔閡和對佛教教義理解的不同,大部分經卷都經不起推敲。玄奘法師二十年來參學于中土各地,深感師輩們各擅宗派,義旨有殊,考驗經典,亦不盡同。尤其是當時流行的《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兩家有關法相之說不能統一。“嘗謂翻譯者多訛謬,故就西域,廣求異本, 以參驗之。”他意識到過去在翻譯上,辭不達意處一定很多。因想,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要解決這些疑問,求得正確理解,不到印度去研究,是很難達到目的的。同時,他很想得到一套總赅叁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全本,以求會通一切,于是決心去天竺(今印度)求法。然而,唐初出國之禁很嚴,他正式上表請求去西域,未得准許,只得先做准備(如學梵文),等待時機。

  貞觀叁年(629)秋,陝西、甘肅地區發生霜災,朝延下诏准許僧俗到豐收地區就食。二十九歲的玄奘得便西行,經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抵達中外通商要地涼州(今甘肅武威)。應當地人士邀請,講《大般涅槃經》、《攝大乘論》、《般若波羅蜜經》月余。西域各國的商人參加聽講的很多。回去之後,便將玄奘求法之事向各地宣傳。此後,法師潛行至瓜州(今甘肅敦煌),得胡人石槃陀導送,夜渡疏勒河。于此與石槃陀相別,開始了孑然一身的寂寞孤行。

  玄奘尋著骨堆、馬糞前行,過玉門關外五烽、越莫賀延大戈壁。但見天蒼蒼,野茫茫,上無飛鳥, 下無走獸,連水也難覓。經過十天艱苦卓絕的跋涉,才走出八百裏流沙,到達伊吾(今新疆哈密一帶)。停留十數日後,崇信佛法的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盆地一帶)國王曲文泰得知,遣使持敕往迎,崇敬備至,延留法師于高昌安居,並請他長住此地,講經說法。玄奘以求法事大,堅決不允,且絕食叁日,以明心志。曲文泰見狀,知不可強留供養,只得爲法師准備行裝,挑選了四個侍者,以及黃金白銀禮品等,出城遠送數十裏,灑淚執足,互道珍重而別。

  當時西突厥葉護可汗勢力遍及大雪山以北各地,倘去天竺,則必需葉護的協助。因此,曲文泰特敕殿中侍禦史歡信,赍绫絹五百匹、從騎六十人,護送玄奘法師至葉護可汗處。

  玄奘一行離開高昌後,過屈支(今新疆庫車)諸國,翻越天山,到達素葉城,與葉護可汗相見。憑著葉護可汗致所經各小國國君的信件和陪送的使者,玄奘法師較爲順利地經過笯赤建等十國,越大雪山(興都庫什山),直抵鄰近北印度的迦畢式國(今阿富汗卡非裏斯坦全部及葛爾班得、彭赤什爾兩河流域)。再從此東行,進入古印度北境。

  當時的古印度境內,小國林立。玄奘法師渡過印度河,至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斯利那加一帶地區),停留兩年,跟七十余歲的著名法師法稱學習《俱舍論》、《順正理》、《大毗婆沙》及《因明》(印度邏輯學)、《聲明》(印度語言文字學),並到處觀瞻聖迹。此地有重視學術的傳統,有九十六萬字的佛教經典論文刻在赤銅上保存下來,這使玄奘十分欣慰!

  兩年後,玄奘法師離開迦濕彌羅國,赴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西部阿薩路爾一帶地區)。他們二十余人在波羅奢大森林中結伴而行,途中遇到五十多個強盜、將他們的衣物資財劫奪淨盡,還想將他們都殺死。幸得當地村民救助,方得幸免。同行的人個個悲泣。惟玄奘法師歡笑如常。衆人驚異,問法師爲何不悲傷

  法師答:“人生之貴,莫過生命;生命既存,他何所憂

  我國書曰:“天地之大寶曰生”,大寶既在,小小的衣物資財又算得了什麼呢

  ”說得衆人即時轉悲爲喜。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玄奘法師胸懷磊落寬廣,非一般人所能及。

  次日,他們抵達磔迦國東境一大城,在該地的大庵羅林中,遇一傳說已七百歲的老婆羅門,據雲,系龍樹的徒孫,身材魁梧,學問淵博,精通《經百論》、《廣百論》、《中論》及外道(婆羅門教)經典《吠陀》等書,乃停留一月,從其學之。然後從此東行五百余裏,至那仆底國(今印度費羅茲普爾地區)。此地有位調伏光法師,原爲北印度王子,學問極深,著有《五蘊論釋》、《唯識叁十論釋》。玄奘決定停留于此十四個月,從其學《阿毗達摩雜集論》、《阿毗達摩藏顯宗論》、《因明正理門論》等。再東至阇爛達羅國(今印度東北境的賈朗達爾地區)那伽羅寺,向月胄論師學《阿毗達摩品類足論》,後至祿勒那國(今印度羅塔克以北地區),從阇那崛多大德學經量部的根本論著——《衆事分毗婆沙》(今已不存)達四月之久。又跟德光法師的弟子,時年九十的密多犀那學《辯真論》(該書爲說一切有部的根本典籍)。

  又經秣兔羅國(今印度北方邦的馬土臘)、劫比他國(今北印的薩姆基薩)至羯若鞠阇國(今印度中部的卡瑙季),初次見到了大力支持佛教的戒日王(590-647年)。再往東南行二千余裏,經過四國,順歹克伽河(今恒河)而下時,又遇到凶惡的強盜。玄奘法師因長得俊秀,被執去准備活殺祭天。萬分危急之際,同舟諸人,齊聲痛哭,黑風四起,折樹飛沙,河流湧浪,船舫漂覆。強盜們嚇得大驚失色,急忙問大家:“這和尚是哪裏來的

  ”衆人據實相告,並警告強盜,“若殺死他,得無量罪!”強盜們聽了,馬上改容謝罪。釋放了玄奘法師。

  九死一生後的玄奘,經過恒河與朱木那河交彙處的憍賞彌國(今柯薩姆地區),到達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一帶),瞻仰了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臘伐尼林等聖迹。再東行七百裏,至拘屍那揭羅國(今印度北部戈拉克普爾東面的卡西亞地區),瞻仰了釋迦牟尼寂滅之地——婆羅大林。繼往西南大森林中行七百余裏,抵達婆羅痆斯國(今北印恒河左岸瓦臘納西一帶)。瞻仰了釋迦牟尼成道後最初說法的鹿野苑伽藍。後順恒河東下千裏,到達毗舍離城(今印度比哈爾邦穆查發浦爾),瞻仰了以耶舍爲首的諸長老比丘召集七百比丘審定律藏的第二次結集遺址。

  隨後從毗舍離城南渡恒河,到達摩揭陀國(今比哈爾邦南部),巡禮了國都華氏城(今邦首府巴特那)、…

《玄奘在印度(李豫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持齋的好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