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迦牟尼佛与神造论者辩论的故事▪P2

  ..续本文上一页,即薪火数。……”

  “若此身随所生者,即彼之数”,这是多么现实的道理,何须在这现实的道理背后,又捏造出神造说来呢?摩纳毕竟是有智慧的人,在佛的难诘中,他累累称叹“甚奇甚特,快说此喻!”被真理所逼的摩纳,只得接受了佛的理论,结果“摩纳亦说四种姓皆悉清净”了。

  《中阿含》卷三十七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郁瘦歌罗的梵志,跑到竹林加兰哆园,向着佛说:

  “瞿昙,梵志为四种姓施设四种奉事。……梵志为梵志施设奉事,梵志应奉事梵志;刹利,居士、工师亦应奉事梵志,瞿昙,此四种姓应奉事梵志;瞿昙,梵志为刹利施设奉事,刹利应奉事刹利,居士、工师亦应奉事刹利。瞿昙,此三种姓应奉事刹利。瞿昙,梵志为居士施设奉事,居士应奉事居士;工师亦应奉事居士。瞿昙,此二种姓应奉事居士。瞿昙,梵志为工师施设奉事,工师应奉事工师;谁复下贱,应施设奉事工师?唯工师奉事工师。”

  奉事,具体说,就是所谓恭敬供养。奉事与被奉事之间,即经济上政治上存在剥削、统治与被统治;即四姓阶级严格的存在层层剥削、统治的关系和制度。梵志为四种姓设施四种奉事:四种姓中,谁应恭敬供养谁?梵志就是替四种姓安排、规划了这四种姓奉事的制度。我们从这四种姓奉事的制度中,不但看到当时的印度社会上所谓四种姓有着显著不同的等级,就是在四种姓的每一种姓内,也存在着若干不同的等级。如余三种姓和中下层的梵志规定应对上层的梵志实行恭敬供养,而上层梵志对于余三种姓和中下层梵志是不负担何种义务的。又明言工师最“下贱”,除工师族内的中下层工师对上层工师恭敬供养外,余三种姓对工师是不负担任何义务的。这真有点近于俗谚所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虾子吃泥”了。佛在当时是能综贯异说、博通群经的一个学者,因此在听了郁瘦歌罗梵志的这种说法以后,就伸手向他要证据,冷冷的问道:

  “梵志,诸梵志颇自知为四种姓施设四种奉事……耶?”

  这意思是问:最初诸梵志来为四种姓安排这四种奉事的时候,自己是不是知道古圣先贤的典籍原有这一种说法,还是自己臆造出来的?假定承认有,就要拿出比较可靠的证据;假使拿不出证据,这就是自己臆造出来欺骗人的,那还叫个话吗!郁瘦歌罗梵志被逼得没法,只好坦白承认了一个:“不知也!”

  于是佛就毫不客气地责备郁瘦歌罗梵志说:

  “梵志,犹如有人强与他肉,而作是说:“士夫可食,当与我值!”梵志,汝为诸梵志说,亦复如是。”

  诸梵志自己臆造出四种奉事的制度,诱骗余三种姓信仰了,又迫着余三种姓向自己实行恭敬供养;这简直像一个人硬把臭肉给人家吃,又硬向人家要上等价钱一样。这是多么可诅咒的一件事啊。接着:世尊问曰:“梵志,云何奉事?若有奉事,因奉事故,有如无胜者为奉事耶?若有奉事,因奉事故,有胜无如者为奉事耶?”“有如无胜者”,意为才德没有超过于我的人;“有胜无如者”,意为才德皆胜于我,而我所不如的人。释迦牟尼佛并不反对彼此奉事,但却反对施设四种不平等奉事;因此又诘问郁瘦歌罗梵志:我们在奉事的时候,是应该以才德不如自己的做对象,还是以才德超过自己的做对象?郁瘦歌罗梵志只得坦率地答道:“瞿昙……有如无胜者,我不应奉事彼……有胜无如者,我应奉事彼……”

  那么,既承认以才德之人为奉事的对象,而诸梵志为四种姓施设四种奉事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能令广大人民信服,我们也就不难得出结论了。

  这里,使我们对释迦牟尼佛不能不特别敬服的就是,当时印度社会上早已形成了唯神论为根据的这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而佛陀既然要推翻这种神造的主张,当然要有比较合理的说法来代替它。

  关于这个问题,佛在《长阿含经》卷六、《中阿含》卷三十九内对婆私吒和摩纳曾说:“彼时众生,别对田地,各立疆畔,渐生盗心,穷他禾稼,其余众生,见已语言:“汝所为非!汝所为非!”其彼众生犹盗不已,其余众生复重诃责;而犹不已,便以手加之。……其人复告此人打我。时彼众人见二人诤已,懊恼而言:“今者宁可立一人为以治理之,可护者护,可责者责;众共减米以供给之……”时彼一人闻众人言,即与为主,断理诤讼……复以善言慰劳众人。众人闻己,缘大欢喜,皆共称言:“善哉大王!善哉大王!”于是世间便有王名……始有刹利名生。时彼众中独有一人,作如是念:“家为大患,家为毒刺,我今宁可舍此居家,独在山林闲静修道。”即舍居家,入于山林……众人见己,皆乐供养。……于是世间始有婆罗门名生。彼婆罗门中,有不乐闲静坐禅思维者,便入人间……名为人间婆罗门……”

  为什么当时印度社会上会有刹利种姓、梵志种姓呢?根据佛这样解说,我们很可能压缩为一句话:全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而产生出来的。阶级是起源于“别封田地,各立疆畔”的私有财产的时代。

  以上《阿含经》中的三个故事和种族阶级起源论,充分说明了释迦牟尼佛对于当时印度社会上的那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是深恶痛绝,因而曾和梵志作过艰苦、激烈的斗争的。他进行这种尖锐的斗争,正是从自己为众生服务的感情出发的,因为这种不合理的种姓制度,使广大工师种姓(商业小市民)、居士种姓(包括广大的农民)的人民受着极大的损害与侮辱,遇着辛酸的痛苦生活,这正是每一个具有佛性种子的人所不能容忍的,何况大悲无畏的释迦牟尼佛自己呢!

  (原载《现代佛学》一九五六年第二期)

  

《释迦牟尼佛与神造论者辩论的故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