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五)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给大家讲《佛子行三十七颂》。作为学佛人、修行人,一切都要转为道用。这样处处都是修行,很快就能成就,这个很重要。
现在讲凌辱转为道用。
与我等同或下士,虽以傲慢而凌辱,
然吾敬其如上师,恒时顶戴佛子行。
贡高傲慢看不起你,凌辱你的这个人,若是各方面比你优秀,或者你做错了什么,他凌辱你也许能忍耐。但是,对方各方面和你差不多,甚至比你还差,而且不是善意的,是特意想凌辱、欺负、侮辱、伤害你。这个时候自己不但不动心,不嗔恨,还要把他视为上师,将他所说所做的一切都视为窍诀,而且不是一时这样做,而是任何时候、恒时都要这样做。
修忍辱没有理由,任何时候都要忍,都要让。无论面对什么都不生气,不嗔恨。尤其是大乘行者,一嗔恨慈悲心就没有了,一嗔恨菩提心就没有了。我们都是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人,一定要守护自己的誓言,守护这些功德。
我们现在的状态是:可以被领导说,但不能被同事说,更不能被手下说,否则就动心、生气,还想以牙还牙。在道场也是,被上师说行,被管家说不行;或者被管家说行,被一般的道友说不行。这都是分别,这不叫修忍辱。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样的众生,包括苍蝇、蚊子这些小含生欺负你、侮辱你、伤害你,都应该一样修忍辱,不嗔恨。
昨天讲了,嗔恨直接伤害自己的身,间接伤害自己的心相续。生起一刹那的嗔恨,不仅生命缩短了一刹那,心的相续也被染污了一刹那。这一刹那的染污,在相续中存下了一个不好的串习或种下了一个恶的种子。存下不好的串习,种下恶的种子很容易,要去掉非常难。
做为一个修行人,做为一个大乘行者,任何时候都不能怨天尤人。再说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都是自己心的显现。一切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都是因业力所感,因业力所现,都是自己的原因,都是自造自受。要恨就恨自己,要怨就怨自己。你深信了因果,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用再控制了。因为没有生气,没有生起嗔恨心的理由。明理了、明白了、有智慧了,自然就不生气了,这叫忍辱。
内心没有动叫忍辱。如果是控制住的,虽然你在表面上、口头上或行为上没有以牙还牙,但如果心动了,嗔恨了,有埋怨、有怨恨了就不叫忍辱。真正的忍辱是明理了以后,有智慧了以后才有的。
你想通了、明白了,确实是没有什么可生气的,根本原因在自己;然后再想嗔恨心的过患,对自己的身心、暂时与永久都有伤害,自然就生不起嗔恨了。明白道理、真正想通以后,心里亮亮堂堂的,在对境前没有生气,这叫不动心。对方虽然侮辱了你,但是你明理了、有智慧了,以智慧守护自己的三门,没有受他的影响,这叫忍辱。
之所以讲修忍辱、修安忍没有理由,是指不能有分别地忍。如果认为这是我的领导我要忍,这是我的父母我要忍,这是我的师父我要忍……这样有分别地忍不叫忍。佛讲的安忍是平等的,跟谁都一样。无论是父母还是敌人,无论是领导还是手下,无论是师父还是一般的同修,无论是人还是非人,都能不怨恨。面对对方的傲慢、轻视、看不起的态度,对方来者不善而且自己又没有任何过错,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能安忍,再遇到其他对境也能过关了。
“然吾敬其如上师。”他这样凌辱你,你为什么依然要恭敬、视他为上师呢?如果你能将这些转为道用的话,他是在帮你消业,帮你还债;他是在给你制造修忍辱、修自轻他重菩提心的对境;他是在帮助你成就,帮助你圆满。所以我们不但要恭敬,还要视其为上师恒时顶戴。如果没有敌人,没有这样的对境,我怎么修忍辱啊?我不修安忍波罗蜜,怎么能成就啊?若是不给我设置这些对境的话,我怎么磨练自己的习性?怎么修自轻他重的菩提心?
他是我成就的助缘,是让我成就、圆满的,是来帮助我,让我解脱,让我成佛,让我永远地脱离痛苦烦恼,帮助我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这叫换位思考。这样思考你就不得不恭敬,不得不感恩了。
现在都说得容易,说得好听:“感恩一切,感恩伤害我的人,感恩诽谤我的人……”道理没弄明白以前,这些不容易做到。这都是菩萨的境界与行为,一般的凡夫都做不到。当你明白这些道理了,真正深信这些道理了,在自己真正有一定的修行和成就的时候才能做得到。
这样一想,他确实是帮助我们解脱,帮助我们成佛的。永远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叫解脱;福德圆满,智慧圆满了叫成佛。这个时候你的感恩心就生起来了,恭敬心也生起来了。感恩凌辱你的人,感恩伤害你的人,感恩一切的一切也就容易了。
“恒时顶戴佛子行。”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感恩,这是恒时,这是真相、真理。若是今天行,明天在对境面前又生起嗔恨心了,说明还是没有明白,还不是安忍。将一切转为道用,一切就都成为成就的助缘了。什么叫处处都是好处,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呢?若是你有智慧能转为道用的话,确实是这样,不然就不是这样的了。
衰败转为道用。
贫穷恒常受人欺,且为重疾恶魔逼,
众生罪苦自代受,无有怯懦佛子行。
修行就是要把心态放平。我们有句法语,心放正了,一切都风平浪静;心态放平了,一切都一帆风顺。特别是在比较艰难、困难、遭受种种磨难,穷困潦倒,一无所有的时候,恒常受人欺负。这也是自己的业果,到哪里都被人欺负。在山下不行,在家里不行,到山上,到庙里也不行,躲也躲不掉,没有办法。
“且为重疾恶魔逼”,指的是重病缠身。被恶魔逼迫,中邪了,着魔了。一切不吉利、不幸的事都遭遇了,这叫衰败。在各方面最衰败的时候也不能自卑,要多看自己的功德和成就,往下比:“我虽然很痛苦,但是和地狱的众生相比,我的痛苦不算什么。我现在得到了人身,还没有堕落地狱,没有感受地狱的痛苦,这是幸运的。虽然我现在非常贫困、一无所有,但是和饿鬼道的众生相比,我太有福报了。虽然我现在很愚痴、呆笨,但是和旁生道的众生相比,我也很聪明,也很有智慧。有些人比我还困难,比我还痛苦,比我还呆笨。我得到了人身,闻到了佛法,这是多大的福报啊!”这样心态就调整好了,不会自卑,也不会对自己丧失信心了。这个时候要增强自信心,自己夸自己,自己赞叹自己:“你得到人身了,闻到佛法了,你有修持正法的机缘和条件了,你太有福报了,太幸运了。”
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好也好不到哪儿去,坏也坏不到哪儿去。困难是暂时的,既不要把一时的困难看得太重,也不要把一时的助缘和条件看得太重,这都不算什么。财富不是福,法福才是福;世间的聪明不是智慧,能修持正法,能明白佛理才是智慧,才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是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的人。真的,有佛法,有正法,就什么都有了。
困难、磨难、坎坷与挫折是我们成就的助缘,是帮助我们消业,增长我们的福报和智慧。智慧是在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如果想修行,想成就就不要逃避,要去面对、磨练,最后才能成就。
我们经常想逃避,没有钱想逃避,拼命地想发财;有病想逃避,到处求健康;有坎坷或磨难的时候,又想逃避,到处去求,为了摆脱这种境遇而不择手段。不要逃避,要学会面对。什么叫勇士勇母?应该有一颗勇敢的心,有一颗安忍的心,忍受再忍受。在一切境相当中真正做到心如如不动,才是真正的成就。
困难只是暂时的。“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啊?”没有事,工作会找到的。“我三四十岁了,到现在还没有成家怎么办啊?父母为这件事也很担心啊!”不要跟父母学,父母对你是慈爱的,但他们是凡夫,没有智慧。你不是遇到佛法了么,你不是学法修行了么,应该有智慧啊!机缘可以等,不可以求,都会有的。“我事业不顺利,赔钱了怎么办呢?”没有事,赚钱也是暂时的,赔钱也是暂时的,不可能永远赔钱,也不可能永远赚钱。
不要把这些世间的琐事、一些境相看得太重,都是无常的,都是虚假的。佛讲“诸行无常”,“行”就是因缘和合。即因缘和合的都是无常的,都在刹那当中变。“诸法无我”,一切都是假相,如幻如梦,都是不可靠的,发生什么都很正常。梦境、谎话都是不可靠的。
这些艰难困苦都可以转为道用,从中消业、还债,从中磨练自己的习性。它们都是你修行、成就的助缘,都是好事。你应该尽量调整心态,把心态放平,实在不行就多看自己的功德、成就,往下比。这就是知足,就是圆满。
什么叫知足?无论在何种状况、条件、境遇下,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最快乐的,最好的,什么都有,什么都好,这叫知足。知足是常乐,知足是圆满。其实做到了知足,就是修大圆满;把握住了当下、活在了当下,就是大圆满。追随过去,迎接未来,执着现在,不会有圆满的。
美名远扬众人敬,亦获财如多闻子,
然见世福无实义,毫无傲慢佛子行。
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能自傲,也不能自卑。修行人才有自信,这个自信不是傲慢,不是傲心。凡夫所讲的自信,是一种傲慢,是一种过患。都要有自信,学佛的过程就是认识佛的过程,先对佛生起信心,然后对上师生起信心,最后对自己生起信心,这时候就找到了真正的…
《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