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五)

  2011《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五)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繼續給大家講《佛子行叁十七頌》。作爲學佛人、修行人,一切都要轉爲道用。這樣處處都是修行,很快就能成就,這個很重要。

   現在講淩辱轉爲道用。

   與我等同或下士,雖以傲慢而淩辱,

   然吾敬其如上師,恒時頂戴佛子行。

   貢高傲慢看不起你,淩辱你的這個人,若是各方面比你優秀,或者你做錯了什麼,他淩辱你也許能忍耐。但是,對方各方面和你差不多,甚至比你還差,而且不是善意的,是特意想淩辱、欺負、侮辱、傷害你。這個時候自己不但不動心,不嗔恨,還要把他視爲上師,將他所說所做的一切都視爲竅訣,而且不是一時這樣做,而是任何時候、恒時都要這樣做。

   修忍辱沒有理由,任何時候都要忍,都要讓。無論面對什麼都不生氣,不嗔恨。尤其是大乘行者,一嗔恨慈悲心就沒有了,一嗔恨菩提心就沒有了。我們都是已經發了菩提心的人,一定要守護自己的誓言,守護這些功德。

   我們現在的狀態是:可以被領導說,但不能被同事說,更不能被手下說,否則就動心、生氣,還想以牙還牙。在道場也是,被上師說行,被管家說不行;或者被管家說行,被一般的道友說不行。這都是分別,這不叫修忍辱。無論是誰,無論是什麼樣的衆生,包括蒼蠅、蚊子這些小含生欺負你、侮辱你、傷害你,都應該一樣修忍辱,不嗔恨。

   昨天講了,嗔恨直接傷害自己的身,間接傷害自己的心相續。生起一刹那的嗔恨,不僅生命縮短了一刹那,心的相續也被染汙了一刹那。這一刹那的染汙,在相續中存下了一個不好的串習或種下了一個惡的種子。存下不好的串習,種下惡的種子很容易,要去掉非常難。

   做爲一個修行人,做爲一個大乘行者,任何時候都不能怨天尤人。再說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都是自己心的顯現。一切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都是因業力所感,因業力所現,都是自己的原因,都是自造自受。要恨就恨自己,要怨就怨自己。你深信了因果,懂得了這個道理,就不用再控製了。因爲沒有生氣,沒有生起嗔恨心的理由。明理了、明白了、有智慧了,自然就不生氣了,這叫忍辱。

   內心沒有動叫忍辱。如果是控製住的,雖然你在表面上、口頭上或行爲上沒有以牙還牙,但如果心動了,嗔恨了,有埋怨、有怨恨了就不叫忍辱。真正的忍辱是明理了以後,有智慧了以後才有的。

   你想通了、明白了,確實是沒有什麼可生氣的,根本原因在自己;然後再想嗔恨心的過患,對自己的身心、暫時與永久都有傷害,自然就生不起嗔恨了。明白道理、真正想通以後,心裏亮亮堂堂的,在對境前沒有生氣,這叫不動心。對方雖然侮辱了你,但是你明理了、有智慧了,以智慧守護自己的叁門,沒有受他的影響,這叫忍辱。

   之所以講修忍辱、修安忍沒有理由,是指不能有分別地忍。如果認爲這是我的領導我要忍,這是我的父母我要忍,這是我的師父我要忍……這樣有分別地忍不叫忍。佛講的安忍是平等的,跟誰都一樣。無論是父母還是敵人,無論是領導還是手下,無論是師父還是一般的同修,無論是人還是非人,都能不怨恨。面對對方的傲慢、輕視、看不起的態度,對方來者不善而且自己又沒有任何過錯,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能安忍,再遇到其他對境也能過關了。

   “然吾敬其如上師。”他這樣淩辱你,你爲什麼依然要恭敬、視他爲上師呢?如果你能將這些轉爲道用的話,他是在幫你消業,幫你還債;他是在給你製造修忍辱、修自輕他重菩提心的對境;他是在幫助你成就,幫助你圓滿。所以我們不但要恭敬,還要視其爲上師恒時頂戴。如果沒有敵人,沒有這樣的對境,我怎麼修忍辱啊?我不修安忍波羅蜜,怎麼能成就啊?若是不給我設置這些對境的話,我怎麼磨練自己的習性?怎麼修自輕他重的菩提心?

   他是我成就的助緣,是讓我成就、圓滿的,是來幫助我,讓我解脫,讓我成佛,讓我永遠地脫離痛苦煩惱,幫助我圓滿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這叫換位思考。這樣思考你就不得不恭敬,不得不感恩了。

   現在都說得容易,說得好聽:“感恩一切,感恩傷害我的人,感恩誹謗我的人……”道理沒弄明白以前,這些不容易做到。這都是菩薩的境界與行爲,一般的凡夫都做不到。當你明白這些道理了,真正深信這些道理了,在自己真正有一定的修行和成就的時候才能做得到。

   這樣一想,他確實是幫助我們解脫,幫助我們成佛的。永遠沒有煩惱,沒有痛苦叫解脫;福德圓滿,智慧圓滿了叫成佛。這個時候你的感恩心就生起來了,恭敬心也生起來了。感恩淩辱你的人,感恩傷害你的人,感恩一切的一切也就容易了。

   “恒時頂戴佛子行。”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無論什麼時候都能感恩,這是恒時,這是真相、真理。若是今天行,明天在對境面前又生起嗔恨心了,說明還是沒有明白,還不是安忍。將一切轉爲道用,一切就都成爲成就的助緣了。什麼叫處處都是好處,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呢?若是你有智慧能轉爲道用的話,確實是這樣,不然就不是這樣的了。

   衰敗轉爲道用。

   貧窮恒常受人欺,且爲重疾惡魔逼,

   衆生罪苦自代受,無有怯懦佛子行。

   修行就是要把心態放平。我們有句法語,心放正了,一切都風平浪靜;心態放平了,一切都一帆風順。特別是在比較艱難、困難、遭受種種磨難,窮困潦倒,一無所有的時候,恒常受人欺負。這也是自己的業果,到哪裏都被人欺負。在山下不行,在家裏不行,到山上,到廟裏也不行,躲也躲不掉,沒有辦法。

   “且爲重疾惡魔逼”,指的是重病纏身。被惡魔逼迫,中邪了,著魔了。一切不吉利、不幸的事都遭遇了,這叫衰敗。在各方面最衰敗的時候也不能自卑,要多看自己的功德和成就,往下比:“我雖然很痛苦,但是和地獄的衆生相比,我的痛苦不算什麼。我現在得到了人身,還沒有墮落地獄,沒有感受地獄的痛苦,這是幸運的。雖然我現在非常貧困、一無所有,但是和餓鬼道的衆生相比,我太有福報了。雖然我現在很愚癡、呆笨,但是和旁生道的衆生相比,我也很聰明,也很有智慧。有些人比我還困難,比我還痛苦,比我還呆笨。我得到了人身,聞到了佛法,這是多大的福報啊!”這樣心態就調整好了,不會自卑,也不會對自己喪失信心了。這個時候要增強自信心,自己誇自己,自己贊歎自己:“你得到人身了,聞到佛法了,你有修持正法的機緣和條件了,你太有福報了,太幸運了。”

   這個世間就是這樣,好也好不到哪兒去,壞也壞不到哪兒去。困難是暫時的,既不要把一時的困難看得太重,也不要把一時的助緣和條件看得太重,這都不算什麼。財富不是福,法福才是福;世間的聰明不是智慧,能修持正法,能明白佛理才是智慧,才是最重要的。可以說是我們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樂的人。真的,有佛法,有正法,就什麼都有了。

   困難、磨難、坎坷與挫折是我們成就的助緣,是幫助我們消業,增長我們的福報和智慧。智慧是在人與事之間磨練出來的。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如果想修行,想成就就不要逃避,要去面對、磨練,最後才能成就。

   我們經常想逃避,沒有錢想逃避,拼命地想發財;有病想逃避,到處求健康;有坎坷或磨難的時候,又想逃避,到處去求,爲了擺脫這種境遇而不擇手段。不要逃避,要學會面對。什麼叫勇士勇母?應該有一顆勇敢的心,有一顆安忍的心,忍受再忍受。在一切境相當中真正做到心如如不動,才是真正的成就。

   困難只是暫時的。“找不到工作怎麼辦啊?”沒有事,工作會找到的。“我叁四十歲了,到現在還沒有成家怎麼辦啊?父母爲這件事也很擔心啊!”不要跟父母學,父母對你是慈愛的,但他們是凡夫,沒有智慧。你不是遇到佛法了麼,你不是學法修行了麼,應該有智慧啊!機緣可以等,不可以求,都會有的。“我事業不順利,賠錢了怎麼辦呢?”沒有事,賺錢也是暫時的,賠錢也是暫時的,不可能永遠賠錢,也不可能永遠賺錢。

   不要把這些世間的瑣事、一些境相看得太重,都是無常的,都是虛假的。佛講“諸行無常”,“行”就是因緣和合。即因緣和合的都是無常的,都在刹那當中變。“諸法無我”,一切都是假相,如幻如夢,都是不可靠的,發生什麼都很正常。夢境、謊話都是不可靠的。

   這些艱難困苦都可以轉爲道用,從中消業、還債,從中磨練自己的習性。它們都是你修行、成就的助緣,都是好事。你應該盡量調整心態,把心態放平,實在不行就多看自己的功德、成就,往下比。這就是知足,就是圓滿。

   什麼叫知足?無論在何種狀況、條件、境遇下,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最快樂的,最好的,什麼都有,什麼都好,這叫知足。知足是常樂,知足是圓滿。其實做到了知足,就是修大圓滿;把握住了當下、活在了當下,就是大圓滿。追隨過去,迎接未來,執著現在,不會有圓滿的。

   美名遠揚衆人敬,亦獲財如多聞子,

   然見世福無實義,毫無傲慢佛子行。

   是說任何時候都不能自傲,也不能自卑。修行人才有自信,這個自信不是傲慢,不是傲心。凡夫所講的自信,是一種傲慢,是一種過患。都要有自信,學佛的過程就是認識佛的過程,先對佛生起信心,然後對上師生起信心,最後對自己生起信心,這時候就找到了真正的…

《2011《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