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宁玛派次第禅▪P7

  ..续本文上一页基以外之对境,此即方便。

  于本始基中圆满功德者为胜义;解说此等(功德)为有法,即说为情器世间之外境,则为世俗之层次。

  复次,究竟义者,乃身、智展现为本始基之法尔任运。不了义者,即解说诸佛刹土、本尊父母名号等为本始基以外之外境,即说为具实相之实有法。

  丁二详说法尔功德之安立(分五)

  戊一五身任运之理

  下来所说,为依于轮回觉受,于世俗层次显示胜义之理。试观一切胜利王皆摄于五身。

  于无上法性中,轮涅世间摄集之一切显现万象,皆于本始基之广大空性中自生,且无整自成,即此便名为“法”(Cho)。因种姓无量与根器有别,故无量法门,无量修持体验,及无量所得果,遂自生而有,即此便名为“身”(Ku)。

  法尔任运展现之身与智,本自圆满且自受用,此即“报身”(Long-Ku)。

  欲作示现之心识,与实相无二;而上师(如佛陀)、能工巧匠、转世祖师及色法等“化身”(Tul-ku)”①(此中所言之上师(佛)、能工巧匠及转世祖师等化身,即所谓”三化身”——分别为殊胜化身、事业化身及受生化身等。)之示现,其显现实亦无非本始基自身而已。此四种示现方式,若同时具我执之识(如盛水之器能倒映)、及如来藏界之功德(如天上之星辰),此二者双运,则依于缘起而作显现。

  实际言之,情器世间实不出于三身显现之外。“法身”者,指其体性本空之一分;“报身”者,指其自相任运之一分;“化身”者,指其明相各各展现之一分。

  复次,“自性”者,指本始基乃一切轮回涅槃之体性,而一切法于此体性中皆为一味。“身”者,指一切智慧与功德之摄集。

  体性于三时之流转中,因无有改动,故为不动;因不为一切法所损,故为不损;因不为自他所坏,故为不坏;因其为轮涅之共基所依,故为真实;因不为善恶所染,故为不染;因离动摇,故为坚定;因能周遍一切”即微细所知障亦能周遍,故为无碍;因一切外境或缘起无能逾越,故为不败。

  是故,胜义不坏金刚之实相具足四信①(四信——知其虚妄故无惧地狱之信;知轮回非实故具无冀业果之信;知涅槃无自性故具无求成就之信;以已证法尔故具无喜而平等住于正觉功德之信。):除具足业力及善缘之士夫外,一般有情均不能体证之;一旦体证并修持之,则必能生不退转正信;正信若生,则必致解脱;若得解脱,则必证觉圆成佛道。

  本始基中本来具足五身,即胜义谛;据本始基分别解说五身,即世俗谛与方便道。

  戊二五部任运之理

  下来为随顺众生所好,而将本尊分部之根据。以本始基即基界中习气垢染得被清净,由是有“清净”之名。因智与功德之本性圆满具足,由是有“圆满”之名②(“清净”Sang“圆满”Gyay,合而为“佛”Sang-gyay之藏译,参考注⑦。),故有佛部建立。因具足七种不坏金刚法,故有金刚部建立;因其为一切身智之所从来,故有宝部;因其无一切过失或垢染,故有莲花部;因其能圆满成就一切事业,故有事业部。“部”者,说为由典范所统之各从属。

  戊三五刹土任运之理

  下来所说五方刹土,乃随顺众生于国土所好而说:密集之功德,于基界中法尔任运,此即密严刹土;具足广大欢喜之本始基,既非外境或因缘所生,故有妙喜刹土;以智慧与功德皆圆满吉祥,故有吉祥刹土;因具足乐空无量之智,故有极乐世界刹土;因一切清净及自在之事业皆极圆满,故有圆满妙业刹土。“土”者,指基界;“界”者,指无非大种而已。因本始基之功德无可计量,故有“越量”之名;因能圆满轮回与涅槃,故有“宫”之称。

  戊四五方佛任运之理

  于无上广大般若,现证广大本始基之基界内光明时,则有大日如来(梵:Vairocana 藏:Nampar-Nangdzad),普照本始基之一切智慧与功德,普照成为大种之如来藏。

  因具足七种不坏金刚法及于三时中离一切动摇,故有“不动金刚”(梵:Akshobhya 藏:Mikyod-Dorje)。因其为道与果之一切法所从出,其圆满具足功德,故有“宝生”(梵:Ratnasambhava 藏:Rinchen-jungdan)。“无量光”(梵:Amitabha 藏:Nangwa-Thayay)者,指本始基无边显现之无边明相。因一切清净义皆自生而有,故有“不空成就”(梵:Amoghasiddhi 藏:Donyod-Drubpa)。

  戊五五空行母任运之理

  胜义金刚空性即虚空,此中轮涅一切法皆示现“来”“去”,故有“金刚空行母”。“宝空行母”者,指一切智慧与功德之自生体性,犹如具足珍宝之宝库。“莲花空行母”者,指离一切贪欲。“事业空行母”者,指法尔任运之身、智等一切事业,皆自生成就而非整治而致。因污染识之垢障于基界中得清净,智慧与功德遂得圆满,由是而有“佛”之名。复次,因广大空性之虚空中,轮涅一切明相皆显现“来”“去”之相,遂有“空行”(梵:Da-kini 藏:K-Dro)之名。

  丁三指示各别功德如何于证悟之理中圆满具足(分三)

  戊一胜义谛之仪轨支分圆满具足之理(分二)

  己一彼等支分如实圆满之理

  如是,本始基之法身(如来藏)遂成周遍一切轮回及涅槃之主宰。此即本始基本觉之边际解脱。一切胜义修持皆摄集于此,如下来所说。

  本始基之本觉中,具对宝总集体性之深信,由是而得之内自在,遂取实相义为“无上皈依”。

  自无数世以来,心智为我执及执持外境等所限。现既得轮涅乃唯一本觉所幻化之决定,凡庸之心识遂可长养。此即“生起菩提心”之殊胜方便。

  能所二取之心,实为巨魔,令三界轮回中,众生飘荡。般若则驱之于无外境空性中。能了悟“我”及“自性”皆非实有之般若,即菩提心之保护轮,不受破坏。

  于无明暗界中降下本觉智之广大加持,即如实之降下“加持”。

  明相生起乃本觉庄严,于此证悟,妙欲之自生庄严即是“献供”。

  由阿赖耶至法身之迁转,即本始体性基之佛道。般若了知此本来如是之实相及种种别相,是以摄集全知之识及普光明。般若此二分乃一切胜利王及其子嗣等之秘密双运。自初地之证悟而言,善巧方便道乃摄集骄慢护法众之庄严;自八地以上之证悟而言,此则为菩萨之庄严;自真实之正等正觉而言,此乃诸佛及诸佛刹土之庄严。

  善巧方便之大道,乃解说阿赖耶(无明)为大自在天(Maheshvara),而一切由此而起之思维分别,则为护法及天龙八部众。当本始基法身显明时,生起成为其力用之自生及广大智慧,遂分成种种方便道。成就法之修持,无非为欲现证佛道之胜义觉性境界;一切修习及坛城皆摄集于此,并于此中圆满。

  “迎请”,为现证实相,即将三界轮回之一切法迁于广大而唯一之法性庄严中。

  于三时中离迁转或变动,持于当下自住境界,即“请住世”。

  能亲见见地之“顶礼”,乃于得见本来面目,即得见本始基见地王时,所生广大稀有之想。

  于法性中,一切法之庄严序列即广大之“供养”。

  当得见轮涅本来如是之实相为大圆满所生起之稀有想及信心,即胜义“赞颂”。

  种种明相各各之不共显现,即身之庄严。法尔圆满及成就,即语之庄严。远离戏论边之基界是为本净,此即意之庄严。凡此皆为大圆满本觉之相,即由证悟无整而法尔呈现之身智庄严,并由是而生之功德,于四事业中得自在。同理,了知四灌顶于自生之身、语、意、功德、事业中同时圆满成就。

  了知并证悟此本然如是圆满之理,即为大圆满。前此以不明此理故,遂流转于轮回中。虽则本始圆满,但为无明所障。此则如水性本流,然结而为冰;又如虽有珍宝而不知其用,是故不能救穷。

  胜义言之,本始基如来藏之智慧与功德,其力用于此基中悉皆圆满周备。解说彼等为各别能依与所依之坛城,无非善巧方便,以导引执常之所调众,由作意整治之世俗道,达至无修无整之胜义基界。如是,具足光明、清净及空性第三者,则可得无上果之基界。”

  言毕,遂隐没不见。

  己二指示生起次第为世俗谛中方便道之要义

  一时,余于定中得见吉祥邬金海生金刚。

  余问曰:“噫!遍主!本始怙主!何以有刹土、越量宫及本尊等观想与修持之教授耶?”

  彼开示曰:“遍世间之虚空,就自性而言,乃所见外相“恒逼害”①(恒逼害(rudra)为大自在天之别名,谓其恒以风雷及诸苦逼害有情。此处则不作专有名词用,但取其义,谓一切外境皆能诱惑有情永堕轮回,故云。内相、密相恒逼害类此。);将其摄入光明所化之净土则为对治之方。

  内者,执于所受用之房舍及自身,就自性而言,乃所见之内相“恒逼害”;修越量宫及本尊等之止观则为对治之方。

  于十方三时,皆有相续无间之随眠识。彼执于明相所显者为“我”,就“我”而言,此乃所见之密相“恒逼害”,贯串心识之境界与轮回之明相;固守本尊慢则为对治之方。

  若不能了悟此要义,则或忽略明观,忽略持金刚慢,而只专注于持咒。有等或执本尊及净土为自相续,是以纵使修成就法亦不能得觉入佛道。是以必须了达此要义。”

  言毕,遂隐没不见。

  戊二彼乘尊贵名义圆满具足之理

  一时,余于定中得见法界主母一髻佛母,作启请如下:“噫!遍轮涅之唯一祖母!于轮涅广大空性中,受用界主母之秘密虚空乘,其名为何?”

  彼开示曰:“噫!母之稚子!余已赐汝解脱义之密意传承,如赐汝以身。余复如母哺乳,以表示传承抚育汝。余更培育汝之智慧,授以如忠言之口耳传承。且示此与汝所调伏,且与汝结缘并俱信之具福者,一切与汝有缘者皆能于此得利益。

  此一切乘之王得余之名;一切音声亦皆余之名。故受用虚空,及无上究竟秘密之母,其虚空之总相展现,可以众多名…

《宁玛派次第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