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宁玛派次第禅▪P6

  ..续本文上一页即本智能起无间观察光明而成本觉之力用。由本觉得自在,故一切所作皆于清净及解脱中法尔成就,故有成所作智。

  庚三释如何于不醒之心中整治为道而遂致迷乱

  众人皆不了知此本然如是之理,反而入于令觉性无所作为之道,不能分别心识与本觉。对外而言,彼等执明相为实有且属无记,并有定性。对内而言,则受缚于其身为实有之见,而此身亦为无记及恒常。彼等或于此二端得稳定觉受,然此实无非为具光明与觉性之无间识境界。虽或能因此生起功德,令其往生于较佳之二善道,但却不能达解脱及遍智之境界。以此便成过失。

  庚四辨识般若相对于凡夫心识及心所,以了知证与无证之别

  “了知法性如所有智”,指如实了知于轮回涅槃中所聚集之一切法,于如如法性中皆是一味。了知尽所有智”,指虽住于本觉体性中,但有无间遍智与全知自生起。虽云无间,然实不执外境。此则如水银泻于地上。

  凡夫心识视轮涅为自相续,及执明相为实有法,于本始基之实相遂生无明。心所由是而有生灭,遂与外境相混。此则如水落焦土。

  己二轮回幻相之展现如何骤然流布(分三)

  庚一五大种显现如何向外流布

  佛道根基之本来面目,即清净境界,且于本始基中得自在。当其为无明所障,则由一切身与智所成之本始基自性光华,遂隐没为内光华,其外显光明则因五光之放射而有五大之展现。

  当法界体性智为无明所障,其外显光明显现为蓝光。此名为“内种”或“大种”,即空大之精华。当执持此光明为实有,则显现为虚空。此则名为“外种”或“次种”或“显浊”。

  当大圆镜智为无明所障而隐没为内光华,其外显光明显现为白光。此即水大之精华,亦名为“内种”或“大种”。当执持此光明为实有,则显现为水。此即是浊,名“次种”或“外种”。

  当平等性智为无明所障而隐没为内光华,其外显光明显现为黄光。此即地大之精华,亦名为“内种”或“大种”。当执持此光明为实有,则显现为地。此即是浊,名“次种”或“外种”。

  当妙观察智为无明所障而隐没为内光华,其外显光明显现为红光。此即火大之精华,亦名为“内种”或“大种”。当执持此光明为实有,则显现为火。此即是显浊,名“次种”或“外种”。

  当成所作智为无明所障而隐没为内光华,其外显光明显现为绿光。此即风大之精华,亦名为“内种”或“大种”。当执持此光明为实有,则显现为风。此即是显浊,名“次种”或“外种”。

  彼等光明之因缘既为内住故。是以此种种色之明相与五大,遂无间相续而显现。

  庚二八识聚及其对境如何流布于内

  下来所说,为明五重迷乱基之力如何生起。由无明而令本始基被障者,殆为阿赖耶(Kun-zhi)无疑。阿赖耶如瓶中之顽空,无思亦无明相显现,有如昏睡或失知觉境界。完全沉滞于此境界者即“痴”(Ti-mug)之自性,亦即无明之广大流转显现。

  由此境界,业力风息晃动,此即嫉妒之体性,其功用为令一光明分于空性中生起,此即阿赖耶识(kun-zhinam-shey),住于瞋之体性中。复次,亦由此而有污染意(Nyon-nyid),即因有自身之显现而执“我”见,此则住于慢之体性中。由此复有“意”(Yid)之生起,此即于本始基空性中生起明相之基础。光明分由此而生,此则住于贪之体性中。凡此皆为内光华向外放射,而成五体性生起之力用。五毒之自性如火,于中烦恼之思维则如火花四溅。

  如是,于阿赖耶及意识之空分及明分中,遂同时有于中展现明相之无间外境生起。以业力之风息晃动为缘,而具生起事物功能之本始基则为因。此因与缘同时会合,无量数明相依止于本始基生起,显现为色法,此亦无非本始基而已。色法所现之外境,世俗名之曰“眼识”。

  是故,“外境”者,指显现明相之环境,此则如海。“所取境”者,指显现为色法之明相,此则如星辰之倒影。复次,因意识能攀缘此等标帜,加以分别,并视之为实有法,故有能取,且具三种近取虚妄分别,即苦、乐及无记。此则名为“眼所执心”。

  同理,“外境”者,指显现声音之无间环境。“所取境”者,指显现为声法之环境。“耳所执心”者,指意识所缘之三种分别。同上,因与缘二者互相观待依存。

  同理,鼻识者,指明相生起为香;舌识者,即明相生起为味;身识者,指明相生起为触。虽以名言形容之,然识等实非显现自不同穴口,此则可以明相亦于梦中及中有际作显现而为证。

  庚三本节要义略说

  有等或执明相即心。彼思疑究竟一切外明相是否即虚妄分别,故即是心。此实非理,盖明相虽于显现刹那际已转化,并于后际之刹那相续中流逝,然心识实不通达此流转现象之体性,成就如心性之非实有。

  明相既以此次序于八识中显现,由是遂有轮回之生起。若追溯此次序至阿赖耶识时,则仍受缚于三有之顶。

  丁三本章要义略说

  是故,一切轮回涅槃中之万物,无非即本始基而已,复与此本始基为一味。举例言之:于海中无量数映现之星辰,实与海水为一味。了知一切法皆如是。“一切明相皆自生显现”者,实为金刚持之口诀。”

  言毕,遂隐没不见。

  丙三纳轮涅于一,无间且离偏及离边(分二)

  丁一于明相现分中,指示彼等唯一周遍无非如幻显现

  一时,当余于定中得见大持明吽迦罗时,余问曰:“明相之庄严,其状若何?”

  尊者垂赐此答曰:“噫!大士夫,五门识有如虚空——一切法皆能于中生起。妄念则如幻师所用之物事及咒语。由(五门识及妄念)二者同时会合而显现之明相庄严,则如幻如化。近取识则如旁观者。

  以此故,一切所供之物事亦如幻术中所用之物事。如幻瑜伽之法,乃以除垢之密咒清净此等物事至空性;复以增益之密咒,开展无量显现,令识愉悦,此复成六根之外境,以取悦纳受此等供品者。复次,为利益如魅幻显现之有情故,行者以如幻瑜伽安立外境如乾闼婆城。行者作解脱及引导众生之行,直如将梦境改变,由是于无上幻瑜伽得自在。

  丁二指示自空性中,自性之唯一周遍非谛实有(分二)

  戊一直指一切法如何纳于唯一法性中

  试思维:映现于湖上之星辰,不论其数量多少,此等映现皆包含于水中;情器世间,不论其数目多少,皆包含于一虚空中;轮涅之明相,不论其如何广大且众多,皆包含于一心性(SEMS-nyid)中。

  戊二由明示唯一周遍各支作广说(分三)

  己一指示唯一周遍为体性、 且离利害

  心性,称为“如来藏”①(如来藏,于藏文经论通常作“善逝藏”(de-sheg nying-po),相对于梵文的sugata—garbha。此处为照顾汉土读者习惯,仍译为“如来藏”。在不太严谨时,可将“如来藏”、“本始基”、“佛性”三者视为同义词。若严格来说,“本始基”实包含“基”与“显”两重涵义,此时说“如来藏”为“本始基”之法身,而“佛性”则为“本始基”法尔所具的本性。),周遍而无过失。举例言之:诸佛纵或遍满于虚空际,然遍处中,无有外境能自其智慧及功德中稍得利益。有情之数虽或等同虚空,各具自心相续,然遍处中,无有外境能被损恼之。

  己二指示唯一周遍为自性、离八边之名言

  本始基法身即如来藏,离一切处、境及能生,是故乃离“生”边;复超越三时之能灭及所灭,是故离“灭”边。因其不堕于实有边,纵胜利王亦不见之,故离“常”边。以其非实有,但亦非无,为轮涅所共,故离“断”边;因其超越处、境及能去,故离“去”边;因无处、境或能来可建立,故离“来”边;因轮涅一切法于广大本始基即如来藏中各各现起,如星辰倒映于湖,故离“一”边;轮回与涅槃不论如何生起,亦皆与其相应之本始基即如来藏为一味,即如海中所现之星辰,实与海无异,故离“多”边。因其不堕于此八边之戏论,是故周遍而无有垢过。

  己三指示唯一周遍为三解脱门

  再者,以其超于上下、方隅、间隙及时位,故空;以其为遍满及周延,故空;因无外明相可建立为实有或具胜义实相,故外空;因自心超越一切根基,故内空;因内外之间无能所二边之分别思维,故中空,或称不相违空,即无上广大之周遍。此即空解脱门。

  本始基法身如来藏,离可言诠之胜义实相,超逾譬喻之伦比,无有可表示之性相。此即无相(tsan-ma med-pa)解脱门。

  至若法性、如来藏,此即“于三时中得善逝”,若以为仅以修身及语之功德,即能于他处或他界中得自在,而视之为果,则同于以为广大周遍之虚空,乃具来去之外境,此皆极度迷乱之心识。

  然则何者为道?当下持于自身所处者即是。何者为证悟?正知自身体性为实相者即是。何者为自在?于自身体性中,内自证等觉者即是。若作整治,且缘一物为自在境,为自在地,此即是极度迷乱。于胜义谛中,无一法可为追求果位所依处,故有无愿解脱门。

  噫!孺子!本觉主!汝不能仅由余之解说及汝之听闻而得解脱。思维余上来所说之义,令直指之觉受于汝深心中生起,复令汝之体证及觉性能得安稳。可对堪能受法之善根授以此法,余之觉性相续,将延与彼等一心作此修持之善知识,令其速得解脱无疑。”

  言毕,乃隐没不见。

  丙四顿入本始无整及光明之广大法尔任运境(分三)

  丁一不了义方便及了义般若之共说

  一时,于光明定中,余得见文殊师利语狮子。

  余问曰:“噫!上师!世间怙主!余已得本性如是之决定:情器世间之一切明相无非自显现而已。然余祈请开示诸佛各各名号及其净土,何以能或不能建立为自续境?”

  应余所问,上师开示如下:“噫!大士夫,其谛听之。殊胜之法尔任运,其功德乃本始基法身、如来藏之内自光明。以此为根,诸佛刹土、本尊父母及无数越量宫等,皆为本始基所圆满固有,此即般若。将彼等建立为本始…

《宁玛派次第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