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余亲见大成就者萨啰哈尊者之际,曾作此问:“得大自在成就者!敢问余应如何除障?如何决定定有天人?如何令魔与障等得解脱?尚祈慈悲开示。”
尊者乃开示曰:“噫!大士夫,汝须辨难利与害之隐患。何者为“障”,障与无明,即指不觉知本始基之空性。何者为“习气”,此即无明之凭藉。凡此皆不能以身与语作善行等寻常方法清净之。唯若以妙观察智于法性得决定,则罪障自然消除。
己二思维外境显现为利害之自性(分二)
庚一思维于来世展现具利或害之善恶行持(分二)
辛一思维之正理
一切利乐身与语之净善究住何处?净善丛聚之仓库何在?于寻伺计度彼所来之源、所住之处及所趋之地时,试思彼既非实有,则如何积聚利益?当思维于心识空性中,如何积集利益,及于何处积集利益时,不论于外、内、中或上下,汝必得彼非实有之决定;所积者,实无非为轮回中之功德而已。
同理,恶行所积者究在何处?其仓库又何在?则试思维其对心识空性,无论于外、内、上、中、下,能作何种损害。
恒作身语善行之众生,与一生恒作恶行之众生,若仔细思维其心相续,则知此二者之心性,就恒具贪、瞋、希、疑等而言,实无丝毫差别。若彼能得解脱,实因其心相续得解脱故。若彼迷乱,则实因心相续迷乱故。然前述众生之心相续无一种得解脱,故就流转于轮回而言,无毫发尖之不同。如是,善行恶行因能生起刹那苦乐,虽有短暂之分别,然实无非轮回之延伸而已。
辛二须思维之原因
若对善行不能生此决定见,则于圆满解脱道、与积集刹那功德善行二者,定生迷乱,不能得遍智果。若于恶行不能生决定见,则不能了知汝之无明自性,实乃生起罪障及为惑乱之基,由是而不能知惑乱之因。此唯令汝之惑乱于轮回中永恒不断,是故须知得此决定见实为要义。
庚二思维于此生展现具利或害之本尊及魔障(分二)
辛一思维之正理
复次,若细思“具利益与依怙本尊”之本源、经历之地及所趋之处,则知彼等非实有。于根识所显之色、声、香、味、触诸法中,本尊究竟于何处可立为实有?若谓其存在于构成情器世间之一大种中,则试思维此大种细至尘或微尘,复思维此等大种之各各名相与实有之理。
由数数思维本尊如何具利益、魔障如何具损害,则能了知彼非实有。一切苦乐,皆为明相主体验,如梦展现于心,依基而生,设施为“利”或“害”之法,无一为本尊或魔障所生。
若谓魔障能生损害,则思维仅一“魔障”之名相施设如何能生损害,盖此名相非为色、声、香、味、触等外境。汝不见任何实有,唯见空性及非实有。
辛二指示迷乱相即为无间觉受之误认
众生因迷乱力,就其上下身分别为善与恶。上身似清净,故视之为本尊;下身似不净,故视之为魔障。由是希疑遂无间而生,复由我执之力,苦乐等刹那觉受亦无间而生,此皆无非轮回之明相体验,无丝毫可建立为实有法。此则如梦喻。
己三指示及赞叹证悟之重要
其要义为了知上述种种其本来如是之理。此即成修持中除障之方便。因对修持起信受而生之一切违缘悉皆消除;由是了悟法性真实义,成就了无疑惧之深信。由离本觉之无明障碍故,汝即能主宰本觉之种种广大展现。
此亦为希解派(Zhijed)及断魔派(DudkyiChodyul)之甚深根见。除体证本觉外,勿寻任何本尊。汝将得除妄念外,别无所谓魔障之决定。对一切目的为排拒违缘之成就法及仪轨而言,此见地实不可少。若具此见地,必为幻化广大瑜伽士,因知一切法皆虚妄故。
噫!无凡夫心之本觉童子!以此调伏有情,彼或能成决定秘密大乘瑜伽士。”
言毕,遂隐没不见。
戊四破希疑之假穴(分三)
己一破寻实有佛道及其净土之假穴为希求之对境(分三)
庚一遮拨以佛道及其净土为极致之实执
一时,于光明清净中,余得见大吉祥金刚手。
尔时,余问曰:“噫!胜利王大金刚持。佛道是否即至余此际之境界而证觉解脱,或另有所趋之处而成正觉?”
彼答曰:“稀有!具福种姓子!汝或思“佛”也者,为实有之尊贵众生。具圣者相,寂静清凉、澄明离垢、慈悲庄严、看而不厌,住于广大之地。若是,则此佛之父母为谁?若由母生,则为因所缚;且佛若住,则为恒常所缚;若灭,则缚于断灭之无有而虚幻。
概而言之,若建立一实有自性,则彼之生、住、灭三相,实不能有离二边之实相。此等明相,不论作任何生灭起伏显现,皆无非名言施设。
复次,若执无垢及清净分为实有,则汝将自缚。若轮回及涅槃之法性确有不同,则所谓“有寂平等性实相”便无非空话。不少人视涅槃为性相实有,此则为陷于希疑之中。刹土之乐虽多有记载,然若但专注于此广大庄严之细节,由是而视为性相实有之实法,则汝仍只视一切法为自性有而已。
庚二思维五根及其对境,并遮拨其为实有
不论名言如何施设,“视如来为恒常故立之为实有”之见地,实无能胜于“人我实有”之见地。若为佛建立眼识,则必有由明相生起之色,此即名为“眼所取”及“外境”。此等外境一经建立,则心识之微细分别思维生起,由是遂有对色之近取,此即名为“眼能取”及“心”。此能所二取名之为“心”,而一切具“心”者则名为“有情”。
同理,若云佛有耳,则必有耳识及由耳所闻之声;若有鼻,则必有鼻识及香;若有舌,则必有舌识及味;若有身,则必有身识及触。此皆为识所缘之外境。近取识之所缘而思维分别,则成心识,即识之能取,如前所述:凡具心识者皆名为“有情”。
至于“佛”也者,若佛之境界不能超越能所二取,则此境界中之功德,应可持付诸有情,一如世俗功德,甲可付之与乙。
汝或谓诸佛为有情说法。然诸佛若视自身为师、“法”为所说之事、有情为所说之对象,则诸佛与凡夫有情即无一芥子之分别,盖彼等皆全为有情矣。若汝思佛之功德具足乐境、庄严、善知识、广大财富及慈悲、且无贪与瞋,汝则仍以有情视佛,其功德不稍殊胜于色界之天人。
庚三以胜义及究竟辨佛
就了义言之:汝之本始基,至尊普贤,即“三时善逝”之意。故胜义谛中,实无佛降世间或说法等事。众多密续、教授及口诀直指中,均已说明内自显现之导师,对所调伏有情示现之理,祈细领悟之。
己二破寻实有轮回及其苦乐之假穴为疑惧之对境
复次,若思维于轮回中,别有其他依止之处、或竟建立之为实有,而无数有情皆轮番趋于该处历受苦乐,此实非理。身之明相,此即前生心识所作之余业,若为真实,是有情自何处取死亡与再生间之中有身?若与余等同一境地之有情,可仅因手足受伤而致命、或可因受冬日寒风而丧命,则何以一旦生于地狱,即可历受寒暑,纵火烧水烫,此身亦可不死?同理,若余等可因数月甚或数日之饥饿而殒命,则饿鬼道有情,何以能历无数劫之饥饿而不死?
是故,一切六道有情及中有,皆因执明相为实有而致迷乱,然彼等实亦只如梦像之展现而已,除显现、空性及非实有外,无可建立。
己三指示及赞叹证悟之重要
若汝对由迷乱而生之明相,能生决定见,了知明相谛无、为空性及非实有,则可谓已填平轮回之深窟。由生起“正等觉无非内本始基”之决定,及由此而生之内自信,则能成就所谓“诸佛自解脱”矣。
噫!虚空自在遍入金刚,汝须得“轮涅一切法皆空而非实有”之决定,并须体证其无有自性。”
言毕,遂隐没不见。
丙二总归本始基为唯一自生智(分三)
丁一总归此本始基之正理
如是久之,余乃得“无实有”之决定见。然余虽了知情器世间一切明相本性皆空,唯空性万象则似无记。此时,余得见殊胜大腹金刚,正唱颂“吽之歌”,揭示轮回涅槃为空性之展现。
此际余曰:“噫!广大殊胜之本尊。余虽知轮涅皆空,唯此空性却无利益亦无损害。何以故?”
本尊答曰:“噫!士夫!虚空主!灭除一切轮回涅槃至空性;灭除空性至体性;灭除此体性至本始基;灭除轮回涅槃至此本始基之展现;复灭除轮涅之共相至此同一本始基。
海中映现之星辰,无非海之显现;情器世间即以虚空为母胚。法性周遍与展现于轮回及涅槃中。思维此等譬喻所指,则能成总归轮涅瑜伽士。”
语此,即隐没不见。
丁二指示解脱与迷乱如何自此本始基展现(分二)
戊一略说
七年后,余于清净梦境中,得见法身上师金刚持。
尔时,余问曰:“噫!上师!无上成就主!敢问余于解脱道及遍智道上如何解脱?于轮回道上如何迷乱?祈上师开示。”
上师因问而答曰:“噫!大士夫!当谛听之:佛与众生,两境差别,只在明与无明而已。
戊二广释(分二)
己一涅槃边之功德如何为自生本有(分四)
庚一四身五智如何于本始基中本然圆满具足
本始基,即本始怙主普贤王如来,具四身及五智。其体性为空性,此即法身;其自相为光明,此即报身;其大悲为解脱,此即化身;圆满周遍于轮回及涅槃,即自性身。
因一切法之开展,故有法界体性智;因其为光明及离垢,故有大圆镜智;因轮涅皆为平等清净之展现,故有平等性智;因无间通达诸法自性及其别相,故有妙观察智;因一切法皆以解脱及清净以成就之,故有成所作智。
庚二四身五智如何于道中本然自生
如是,自生正等觉中之解脱道,实由本觉现证四身及五智。本觉之体性,周遍虚空界,然非实有;其展现广大无间,离基离根。因远离戏论,故为法身;以其自相具自光明,故为报身;以其本智光明能无间显现,故为化身;以其为轮回涅槃之共同本始基,故为自性身。
于本始基一旦生决定见,法界体性智即证悟于法性界中,轮回涅槃都成一味。空性非是虚无,实为光明离垢,有如能生起一切之明镜,此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者,乃了知轮涅于无上空性中皆为平等清净。妙观察智者,…
《宁玛派次第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