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余親見大成就者薩啰哈尊者之際,曾作此問:“得大自在成就者!敢問余應如何除障?如何決定定有天人?如何令魔與障等得解脫?尚祈慈悲開示。”
尊者乃開示曰:“噫!大士夫,汝須辨難利與害之隱患。何者爲“障”,障與無明,即指不覺知本始基之空性。何者爲“習氣”,此即無明之憑藉。凡此皆不能以身與語作善行等尋常方法清淨之。唯若以妙觀察智于法性得決定,則罪障自然消除。
己二思維外境顯現爲利害之自性(分二)
庚一思維于來世展現具利或害之善惡行持(分二)
辛一思維之正理
一切利樂身與語之淨善究住何處?淨善叢聚之倉庫何在?于尋伺計度彼所來之源、所住之處及所趨之地時,試思彼既非實有,則如何積聚利益?當思維于心識空性中,如何積集利益,及于何處積集利益時,不論于外、內、中或上下,汝必得彼非實有之決定;所積者,實無非爲輪回中之功德而已。
同理,惡行所積者究在何處?其倉庫又何在?則試思維其對心識空性,無論于外、內、上、中、下,能作何種損害。
恒作身語善行之衆生,與一生恒作惡行之衆生,若仔細思維其心相續,則知此二者之心性,就恒具貪、瞋、希、疑等而言,實無絲毫差別。若彼能得解脫,實因其心相續得解脫故。若彼迷亂,則實因心相續迷亂故。然前述衆生之心相續無一種得解脫,故就流轉于輪回而言,無毫發尖之不同。如是,善行惡行因能生起刹那苦樂,雖有短暫之分別,然實無非輪回之延伸而已。
辛二須思維之原因
若對善行不能生此決定見,則于圓滿解脫道、與積集刹那功德善行二者,定生迷亂,不能得遍智果。若于惡行不能生決定見,則不能了知汝之無明自性,實乃生起罪障及爲惑亂之基,由是而不能知惑亂之因。此唯令汝之惑亂于輪回中永恒不斷,是故須知得此決定見實爲要義。
庚二思維于此生展現具利或害之本尊及魔障(分二)
辛一思維之正理
複次,若細思“具利益與依怙本尊”之本源、經曆之地及所趨之處,則知彼等非實有。于根識所顯之色、聲、香、味、觸諸法中,本尊究竟于何處可立爲實有?若謂其存在于構成情器世間之一大種中,則試思維此大種細至塵或微塵,複思維此等大種之各各名相與實有之理。
由數數思維本尊如何具利益、魔障如何具損害,則能了知彼非實有。一切苦樂,皆爲明相主體驗,如夢展現于心,依基而生,設施爲“利”或“害”之法,無一爲本尊或魔障所生。
若謂魔障能生損害,則思維僅一“魔障”之名相施設如何能生損害,蓋此名相非爲色、聲、香、味、觸等外境。汝不見任何實有,唯見空性及非實有。
辛二指示迷亂相即爲無間覺受之誤認
衆生因迷亂力,就其上下身分別爲善與惡。上身似清淨,故視之爲本尊;下身似不淨,故視之爲魔障。由是希疑遂無間而生,複由我執之力,苦樂等刹那覺受亦無間而生,此皆無非輪回之明相體驗,無絲毫可建立爲實有法。此則如夢喻。
己叁指示及贊歎證悟之重要
其要義爲了知上述種種其本來如是之理。此即成修持中除障之方便。因對修持起信受而生之一切違緣悉皆消除;由是了悟法性真實義,成就了無疑懼之深信。由離本覺之無明障礙故,汝即能主宰本覺之種種廣大展現。
此亦爲希解派(Zhijed)及斷魔派(DudkyiChodyul)之甚深根見。除體證本覺外,勿尋任何本尊。汝將得除妄念外,別無所謂魔障之決定。對一切目的爲排拒違緣之成就法及儀軌而言,此見地實不可少。若具此見地,必爲幻化廣大瑜伽士,因知一切法皆虛妄故。
噫!無凡夫心之本覺童子!以此調伏有情,彼或能成決定秘密大乘瑜伽士。”
言畢,遂隱沒不見。
戊四破希疑之假穴(分叁)
己一破尋實有佛道及其淨土之假穴爲希求之對境(分叁)
庚一遮撥以佛道及其淨土爲極致之實執
一時,于光明清淨中,余得見大吉祥金剛手。
爾時,余問曰:“噫!勝利王大金剛持。佛道是否即至余此際之境界而證覺解脫,或另有所趨之處而成正覺?”
彼答曰:“稀有!具福種姓子!汝或思“佛”也者,爲實有之尊貴衆生。具聖者相,寂靜清涼、澄明離垢、慈悲莊嚴、看而不厭,住于廣大之地。若是,則此佛之父母爲誰?若由母生,則爲因所縛;且佛若住,則爲恒常所縛;若滅,則縛于斷滅之無有而虛幻。
概而言之,若建立一實有自性,則彼之生、住、滅叁相,實不能有離二邊之實相。此等明相,不論作任何生滅起伏顯現,皆無非名言施設。
複次,若執無垢及清淨分爲實有,則汝將自縛。若輪回及涅槃之法性確有不同,則所謂“有寂平等性實相”便無非空話。不少人視涅槃爲性相實有,此則爲陷于希疑之中。刹土之樂雖多有記載,然若但專注于此廣大莊嚴之細節,由是而視爲性相實有之實法,則汝仍只視一切法爲自性有而已。
庚二思維五根及其對境,並遮撥其爲實有
不論名言如何施設,“視如來爲恒常故立之爲實有”之見地,實無能勝于“人我實有”之見地。若爲佛建立眼識,則必有由明相生起之色,此即名爲“眼所取”及“外境”。此等外境一經建立,則心識之微細分別思維生起,由是遂有對色之近取,此即名爲“眼能取”及“心”。此能所二取名之爲“心”,而一切具“心”者則名爲“有情”。
同理,若雲佛有耳,則必有耳識及由耳所聞之聲;若有鼻,則必有鼻識及香;若有舌,則必有舌識及味;若有身,則必有身識及觸。此皆爲識所緣之外境。近取識之所緣而思維分別,則成心識,即識之能取,如前所述:凡具心識者皆名爲“有情”。
至于“佛”也者,若佛之境界不能超越能所二取,則此境界中之功德,應可持付諸有情,一如世俗功德,甲可付之與乙。
汝或謂諸佛爲有情說法。然諸佛若視自身爲師、“法”爲所說之事、有情爲所說之對象,則諸佛與凡夫有情即無一芥子之分別,蓋彼等皆全爲有情矣。若汝思佛之功德具足樂境、莊嚴、善知識、廣大財富及慈悲、且無貪與瞋,汝則仍以有情視佛,其功德不稍殊勝于色界之天人。
庚叁以勝義及究竟辨佛
就了義言之:汝之本始基,至尊普賢,即“叁時善逝”之意。故勝義谛中,實無佛降世間或說法等事。衆多密續、教授及口訣直指中,均已說明內自顯現之導師,對所調伏有情示現之理,祈細領悟之。
己二破尋實有輪回及其苦樂之假穴爲疑懼之對境
複次,若思維于輪回中,別有其他依止之處、或竟建立之爲實有,而無數有情皆輪番趨于該處曆受苦樂,此實非理。身之明相,此即前生心識所作之余業,若爲真實,是有情自何處取死亡與再生間之中有身?若與余等同一境地之有情,可僅因手足受傷而致命、或可因受冬日寒風而喪命,則何以一旦生于地獄,即可曆受寒暑,縱火燒水燙,此身亦可不死?同理,若余等可因數月甚或數日之饑餓而殒命,則餓鬼道有情,何以能曆無數劫之饑餓而不死?
是故,一切六道有情及中有,皆因執明相爲實有而致迷亂,然彼等實亦只如夢像之展現而已,除顯現、空性及非實有外,無可建立。
己叁指示及贊歎證悟之重要
若汝對由迷亂而生之明相,能生決定見,了知明相谛無、爲空性及非實有,則可謂已填平輪回之深窟。由生起“正等覺無非內本始基”之決定,及由此而生之內自信,則能成就所謂“諸佛自解脫”矣。
噫!虛空自在遍入金剛,汝須得“輪涅一切法皆空而非實有”之決定,並須體證其無有自性。”
言畢,遂隱沒不見。
丙二總歸本始基爲唯一自生智(分叁)
丁一總歸此本始基之正理
如是久之,余乃得“無實有”之決定見。然余雖了知情器世間一切明相本性皆空,唯空性萬象則似無記。此時,余得見殊勝大腹金剛,正唱頌“吽之歌”,揭示輪回涅槃爲空性之展現。
此際余曰:“噫!廣大殊勝之本尊。余雖知輪涅皆空,唯此空性卻無利益亦無損害。何以故?”
本尊答曰:“噫!士夫!虛空主!滅除一切輪回涅槃至空性;滅除空性至體性;滅除此體性至本始基;滅除輪回涅槃至此本始基之展現;複滅除輪涅之共相至此同一本始基。
海中映現之星辰,無非海之顯現;情器世間即以虛空爲母胚。法性周遍與展現于輪回及涅槃中。思維此等譬喻所指,則能成總歸輪涅瑜伽士。”
語此,即隱沒不見。
丁二指示解脫與迷亂如何自此本始基展現(分二)
戊一略說
七年後,余于清淨夢境中,得見法身上師金剛持。
爾時,余問曰:“噫!上師!無上成就主!敢問余于解脫道及遍智道上如何解脫?于輪回道上如何迷亂?祈上師開示。”
上師因問而答曰:“噫!大士夫!當谛聽之:佛與衆生,兩境差別,只在明與無明而已。
戊二廣釋(分二)
己一涅槃邊之功德如何爲自生本有(分四)
庚一四身五智如何于本始基中本然圓滿具足
本始基,即本始怙主普賢王如來,具四身及五智。其體性爲空性,此即法身;其自相爲光明,此即報身;其大悲爲解脫,此即化身;圓滿周遍于輪回及涅槃,即自性身。
因一切法之開展,故有法界體性智;因其爲光明及離垢,故有大圓鏡智;因輪涅皆爲平等清淨之展現,故有平等性智;因無間通達諸法自性及其別相,故有妙觀察智;因一切法皆以解脫及清淨以成就之,故有成所作智。
庚二四身五智如何于道中本然自生
如是,自生正等覺中之解脫道,實由本覺現證四身及五智。本覺之體性,周遍虛空界,然非實有;其展現廣大無間,離基離根。因遠離戲論,故爲法身;以其自相具自光明,故爲報身;以其本智光明能無間顯現,故爲化身;以其爲輪回涅槃之共同本始基,故爲自性身。
于本始基一旦生決定見,法界體性智即證悟于法性界中,輪回涅槃都成一味。空性非是虛無,實爲光明離垢,有如能生起一切之明鏡,此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者,乃了知輪涅于無上空性中皆爲平等清淨。妙觀察智者,…
《甯瑪派次第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