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觉囊派哲学思想初探
藏传佛教觉囊派现今流传于四川省壤塘县一带藏区,以他空见闻名。
何谓他空见?刘立千先生所着《印藏佛教史》引用土观·洛桑却吉尼玛的《宗教教派镜史》说,觉囊派所谓“他空者,他法为空,然一切法之本性即胜义谛,常住不变”;《宗教词典》说,觉囊派认为“事物本真是“自”,加在事物上的虚妄分别是“他”,性空义只能是“他空”,不能是“自空””;《藏汉大辞典》说,无分别智“不染其他世俗事物如依他起及遍计所执等,名为他空”,云云。最近我们读了藏文《觉囊佛教史》、觉囊派阐述他空见的着作《因、果乘之实质深义抉择——无畏狮子吼》及其《释要》,觉得上述定义不甚贴切。觉囊派将人们的认识分作性质不同的高低两种,即世俗谛和胜义谛。谛指道理和认识对象,世俗谛就是覆真的权且的认识活动,胜义谛谓为真实的认识对象和道理。觉囊派认为世俗谛陈述的现象世界亦即物质世界是虚幻的,颠倒的,仅有功用,无实体,无自性,因此是自空;胜义谛反映的是本原实相即精神本体是绝对真实存在的,它不可捉摸,空一切世俗的戏论,就是说不能用我们所感知的任何特性来加以描述,故为他空。在这里,“他空”是对“自空”而言,空意味着不可描述。所以,他空见仅仅否认我们感知的现象世界,并不否认在这个现象世界的背后有一个实在,只不过此实在是理智本身无法揭示的。觉囊派认为把世俗谛和胜义谛统一起来,就在认识上不堕承认客观事物的真实性之常边,又远离否认精神本体的断边,从而真正把握了关于现象和本体的中道观。
同时,觉囊派将佛教在印度由小乘发展到大乘,大乘中先有空宗后有有宗的历史附会为释迦牟尼针对徒众的根器宣讲了高下深浅三种层次的义理,即四谛、无相和胜义分别***,他空见属于胜义分别***,因而是了义中观,是最高、最权威的“真理”。
觉囊派以弥勒、无着师徒为开山鼻祖。它所依据的经典主要有:《楞伽经》、《华严经》、《如来藏经》、《胜鬘经》、《大云经》、《法鼓经》、《涅槃经》、《辨法性论》、《辨中边论》和《宝性论》,等等。
觉囊派为了宣扬出世主义,必然要贬低现实世界,否定它的真实性。他空见以“人无我”和“法无我”否定主客二体的客观存在。“我”意为固定的单一独立体,恒常不变的主宰者。有情由五蕴(色、受、想、行、识)暂时和合,众生从生到死,从前生到后世没有一生命之主体,宇宙万物,除无为法外,皆由因缘聚合而有,毫无自性,谛实不成。二“无我”是佛教的理论基石,如果执着“我”,势必承认有认识主体的能取和认识对象的所取两方面对立的存在,从而在认识上产生不懂佛教关于性空道理的无明,在思想上出现“贪瞋痴”种种烦恼,身语意造业,业力令人在苦的生死流转中不得解脱。
释迦牟尼及其后四、五百年间的小乘佛教时期还未提出“法无我”的命题。所谓的法,此指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在他们看来包括地、水、火、风四大物质要素的色蕴是组成有情世间的一种成分,四大所构成的器世间还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它处在无常变化之中,刹那地生灭,迁流变异,不是永恒的实体。佛教发展到大乘阶段,提出我法二空,不仅人空,而且草木山河都是如影如幻,把佛教唯心主义彻底化了。
小乘佛教还保留部分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没有完全否认物质世界的物质性,他们直观地提出极微假说。尽管各部派对极微理解不同,但并没有怀疑宇宙万物是由极微构成的。分别说一切有部揣测由地、水、火、风、空形成色、声、香、味、触等欲界物质,其最初最小有位置无形体的实有单位为极微,它仅系慧力所能分别、想像,极微连续递增七倍,依次成为微尘、金尘、水尘、兔尘、羊尘、牛尘、日光尘。觉囊派认为极微学说有承认心外还有物质世界之嫌,他们驳斥道:“极微虽小,仍应有六个方分。若此,极微遂成六分,不应是有色(一切具体而不是抽象的有形物体)的最小单位;若非,除极微之外,不能认定更小的质点,从而无法形成粗分微聚(八微尘实体组合所成的粗粒)。或者六个方分为微尘所有,但仅由一个方分不应成为粗分微尘,故微尘的六个方分应成一。如是,无论怎样积聚,永远无粗分微尘之实有,因为积聚众多质点的粗分微聚之量亦仅是微尘之量。因此,无方分的极微在事实上是没有的。觉囊派声称“此理证成外境无”。应该承认觉囊派在这里看到了极微说的理论矛盾,提出了物质可以无限分的宝贵思想闪光,但其推理是诡变,结论是荒谬地否认极微和由极微构成的宇宙万物的客观存在。
不仅如此,觉囊派还从现象的生灭相续角度推断心外无境。小乘大众部提出“现在有体,过去无体”,把万法的交易放在时间的流逝中加以考察,以为过去的已过去,未来的尚未出现,过去和未来是由现在法推定而有名称,于现前一刹那,名为现在法,此乃是由于现在主观的存在,过去及未来的客观法不能离开认识的主观法而存在。认识活动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是主客观辩证的统一,离开主观当然就谈不上认识。大众部错误地归结为客观存在依赖于认识的主体,遂引出“现在有体,过去无体”。觉囊派对此加以进一步发挥和改造。他们引用《胜鬘经》说,每一刹那应有始、中、末三分,三分之中每一分又有三分,如斯等等,无有终尽,世人的全部刹那识所感知的,仅仅是心中现起的影像,离开心根本不可能有独立的外境。在这里觉囊派正确地认识到事物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过程,但错误地认为事物的每一发展过程和阶段都是主观即心决定的,心是事物发展的真正动力,因而他们得出结论说,不仅过去、未来无体,现在亦无体。一切客观存在的过去、现在以及发展到未来都是非存在,只有心才是真正的有(存在)。
觉囊派为了论证其心有境无的宗教信仰,对于现实世界和佛国刹土的一切进行分解和归类,用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来分析人生和宇宙,物质和精神现象,说明它们是怎样形成的,现象和本体的关系是什么,等等。
“蕴”,意为集聚、集合体。佛教认为任何法即万事万物皆由许多支分积聚而成,构成事物最基本的要素有色、受、想、行、识五蕴,其中色为物质要素,其余的是精神要素。“处”,又称为“入”,意为“根”和外境会遇的处所,或“根”,境相涉而入,使识未生者新生,已生者增长。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按次序—一相对便是十二处。“界”,意为种类,十二处加上眼、耳、鼻、舌、身、意,是为十八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佛教各派分析人生、宇宙时共同采用的方法,这里不作详细叙述。值得注意的是根的涵义,小乘佛教将六根中的前五根理解为分布在五官里的神精系统,意根指的心脏。我们翻阅的觉囊派论着中未发现明确解释根的文字。既然他们否认色的物质性,所谓生理器官的根无非是眼、耳等五识的功用。
佛教分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目的在于说明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觉囊派在此基础上,依据《涅槃经》、《大鼓经》和《胜鬘经》将人们乃至神佛所知的一切法(包括现象和本体、实有和虚无)归纳为二十五种。这二十五所知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类,有为法二十四所知由八组组成,每组为三所知。现分述如下:
1.蕴、处、界三所知。前面已略述,不再重复。
2.大种元素、器世界、情世间三所知。此系古印度原子论、地理学、天文学和动物学的内容,为避免行文冗长,略而不述。
3.心、意、识三所知。
1)心,觉囊派说,心的梵文对音是“兹达”,意为积聚,因此是指习气积聚的依托处阿赖耶识。清净心同无明会合,受虚妄分别心刺激,遂成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习气的贮存处。所谓习气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染污意等七识认识活动的余势在心理上留下的印象。沉积在阿赖耶识里的习气有三种:①言诠习气,指人们使用名言即概念所形成的潜在势力,例如见青色之眼识中,对青色分别心之耽着境能显现实有;②我见习气,即分别人我能生我执的习气;③有支习气,指人们自身所作善恶引起生死轮回之力。习气含藏在阿赖耶识里,形成刹那生灭的种子。种子成熟,随眠的习气重新恢复,显现行起,被眼、耳、鼻、舌、身五识见照,在每一成事刹那(某事从开始进行至最后完成所经过的时间)分别心迷妄地执着习气所变现的影像为外境,于是产生宇宙万有的现象世界。例如往世在阿赖耶识上留下见照青色的影响,习气醒悟,此世真切地感知青色,虽然事实上并无外境的绿色,但由于内心的习气,故在缘相的分别心上生起青色相状的幻景,这叫由分别心生起的相状。又例如由于前世执持名物为相联系的习气,在此世当见照蓝黝黝的景象时,呼之为青色的命名心油然而起,世人以语言安立此为青色,并得到公允,这叫做由公允生起的相状。总之,觉囊派主张森罗万象的宇宙及人生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
阿赖耶识中蕴藏的种子分为两类:一是无漏种子,又称阿赖耶智或涅槃种子,它是出世间的依据,在因位轮回阶段被烦恼客尘覆盖,不能显现出来;二是由烦恼习气所形成的有漏种子,它是生死轮回的根源。由此看来,阿赖耶识身兼世间和出世间二任。
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变现起现在的根身即五官和器世间被眼、耳等五识加以认识,叫做“现分”;识见照、了别现分,叫做“见分”,阿赖耶识的见分以种子为认识的对象;阿赖耶识中证知见分者,名为自证慧。
阿赖耶识中蕴包的种子显现起来,被眼、耳等五识认识,觉囊派认为需要四个条件,它们是:①因缘,阿赖耶识中含藏的种子引发眼、耳、鼻、舌、身、意、染污意七识的活动,七识的活动又形成新的种子;②等无间缘,精神活动中念念生灭,永不停息,前念让位,后念才得以生起…
《藏传佛教觉囊派哲学思想初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