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覺囊派哲學思想初探

  藏傳佛教覺囊派哲學思想初探

  藏傳佛教覺囊派現今流傳于四川省壤塘縣一帶藏區,以他空見聞名。

  何謂他空見?劉立千先生所著《印藏佛教史》引用土觀·洛桑卻吉尼瑪的《宗教教派鏡史》說,覺囊派所謂“他空者,他法爲空,然一切法之本性即勝義谛,常住不變”;《宗教詞典》說,覺囊派認爲“事物本真是“自”,加在事物上的虛妄分別是“他”,性空義只能是“他空”,不能是“自空””;《藏漢大辭典》說,無分別智“不染其他世俗事物如依他起及遍計所執等,名爲他空”,雲雲。最近我們讀了藏文《覺囊佛教史》、覺囊派闡述他空見的著作《因、果乘之實質深義抉擇——無畏獅子吼》及其《釋要》,覺得上述定義不甚貼切。覺囊派將人們的認識分作性質不同的高低兩種,即世俗谛和勝義谛。谛指道理和認識對象,世俗谛就是覆真的權且的認識活動,勝義谛謂爲真實的認識對象和道理。覺囊派認爲世俗谛陳述的現象世界亦即物質世界是虛幻的,顛倒的,僅有功用,無實體,無自性,因此是自空;勝義谛反映的是本原實相即精神本體是絕對真實存在的,它不可捉摸,空一切世俗的戲論,就是說不能用我們所感知的任何特性來加以描述,故爲他空。在這裏,“他空”是對“自空”而言,空意味著不可描述。所以,他空見僅僅否認我們感知的現象世界,並不否認在這個現象世界的背後有一個實在,只不過此實在是理智本身無法揭示的。覺囊派認爲把世俗谛和勝義谛統一起來,就在認識上不墮承認客觀事物的真實性之常邊,又遠離否認精神本體的斷邊,從而真正把握了關于現象和本體的中道觀。

  同時,覺囊派將佛教在印度由小乘發展到大乘,大乘中先有空宗後有有宗的曆史附會爲釋迦牟尼針對徒衆的根器宣講了高下深淺叁種層次的義理,即四谛、無相和勝義分別***,他空見屬于勝義分別***,因而是了義中觀,是最高、最權威的“真理”。

  覺囊派以彌勒、無著師徒爲開山鼻祖。它所依據的經典主要有:《楞伽經》、《華嚴經》、《如來藏經》、《勝鬘經》、《大雲經》、《法鼓經》、《涅槃經》、《辨法性論》、《辨中邊論》和《寶性論》,等等。

  覺囊派爲了宣揚出世主義,必然要貶低現實世界,否定它的真實性。他空見以“人無我”和“法無我”否定主客二體的客觀存在。“我”意爲固定的單一獨立體,恒常不變的主宰者。有情由五蘊(色、受、想、行、識)暫時和合,衆生從生到死,從前生到後世沒有一生命之主體,宇宙萬物,除無爲法外,皆由因緣聚合而有,毫無自性,谛實不成。二“無我”是佛教的理論基石,如果執著“我”,勢必承認有認識主體的能取和認識對象的所取兩方面對立的存在,從而在認識上産生不懂佛教關于性空道理的無明,在思想上出現“貪瞋癡”種種煩惱,身語意造業,業力令人在苦的生死流轉中不得解脫。

  釋迦牟尼及其後四、五百年間的小乘佛教時期還未提出“法無我”的命題。所謂的法,此指一切事物或宇宙萬有。在他們看來包括地、水、火、風四大物質要素的色蘊是組成有情世間的一種成分,四大所構成的器世間還是真實存在的,不過它處在無常變化之中,刹那地生滅,遷流變異,不是永恒的實體。佛教發展到大乘階段,提出我法二空,不僅人空,而且草木山河都是如影如幻,把佛教唯心主義徹底化了。

  小乘佛教還保留部分樸素唯物主義因素,沒有完全否認物質世界的物質性,他們直觀地提出極微假說。盡管各部派對極微理解不同,但並沒有懷疑宇宙萬物是由極微構成的。分別說一切有部揣測由地、水、火、風、空形成色、聲、香、味、觸等欲界物質,其最初最小有位置無形體的實有單位爲極微,它僅系慧力所能分別、想像,極微連續遞增七倍,依次成爲微塵、金塵、水塵、兔塵、羊塵、牛塵、日光塵。覺囊派認爲極微學說有承認心外還有物質世界之嫌,他們駁斥道:“極微雖小,仍應有六個方分。若此,極微遂成六分,不應是有色(一切具體而不是抽象的有形物體)的最小單位;若非,除極微之外,不能認定更小的質點,從而無法形成粗分微聚(八微塵實體組合所成的粗粒)。或者六個方分爲微塵所有,但僅由一個方分不應成爲粗分微塵,故微塵的六個方分應成一。如是,無論怎樣積聚,永遠無粗分微塵之實有,因爲積聚衆多質點的粗分微聚之量亦僅是微塵之量。因此,無方分的極微在事實上是沒有的。覺囊派聲稱“此理證成外境無”。應該承認覺囊派在這裏看到了極微說的理論矛盾,提出了物質可以無限分的寶貴思想閃光,但其推理是詭變,結論是荒謬地否認極微和由極微構成的宇宙萬物的客觀存在。

  不僅如此,覺囊派還從現象的生滅相續角度推斷心外無境。小乘大衆部提出“現在有體,過去無體”,把萬法的交易放在時間的流逝中加以考察,以爲過去的已過去,未來的尚未出現,過去和未來是由現在法推定而有名稱,于現前一刹那,名爲現在法,此乃是由于現在主觀的存在,過去及未來的客觀法不能離開認識的主觀法而存在。認識活動是主觀對客觀的能動反映,是主客觀辯證的統一,離開主觀當然就談不上認識。大衆部錯誤地歸結爲客觀存在依賴于認識的主體,遂引出“現在有體,過去無體”。覺囊派對此加以進一步發揮和改造。他們引用《勝鬘經》說,每一刹那應有始、中、末叁分,叁分之中每一分又有叁分,如斯等等,無有終盡,世人的全部刹那識所感知的,僅僅是心中現起的影像,離開心根本不可能有獨立的外境。在這裏覺囊派正確地認識到事物發展是永無止境的過程,但錯誤地認爲事物的每一發展過程和階段都是主觀即心決定的,心是事物發展的真正動力,因而他們得出結論說,不僅過去、未來無體,現在亦無體。一切客觀存在的過去、現在以及發展到未來都是非存在,只有心才是真正的有(存在)。

  覺囊派爲了論證其心有境無的宗教信仰,對于現實世界和佛國刹土的一切進行分解和歸類,用五蘊、十二處和十八界來分析人生和宇宙,物質和精神現象,說明它們是怎樣形成的,現象和本體的關系是什麼,等等。

  “蘊”,意爲集聚、集合體。佛教認爲任何法即萬事萬物皆由許多支分積聚而成,構成事物最基本的要素有色、受、想、行、識五蘊,其中色爲物質要素,其余的是精神要素。“處”,又稱爲“入”,意爲“根”和外境會遇的處所,或“根”,境相涉而入,使識未生者新生,已生者增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境,按次序—一相對便是十二處。“界”,意爲種類,十二處加上眼、耳、鼻、舌、身、意,是爲十八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佛教各派分析人生、宇宙時共同采用的方法,這裏不作詳細敘述。值得注意的是根的涵義,小乘佛教將六根中的前五根理解爲分布在五官裏的神精系統,意根指的心髒。我們翻閱的覺囊派論著中未發現明確解釋根的文字。既然他們否認色的物質性,所謂生理器官的根無非是眼、耳等五識的功用。

  佛教分析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目的在于說明諸法無我、諸行無常。覺囊派在此基礎上,依據《涅槃經》、《大鼓經》和《勝鬘經》將人們乃至神佛所知的一切法(包括現象和本體、實有和虛無)歸納爲二十五種。這二十五所知包括有爲法和無爲法兩類,有爲法二十四所知由八組組成,每組爲叁所知。現分述如下:

  1.蘊、處、界叁所知。前面已略述,不再重複。

  2.大種元素、器世界、情世間叁所知。此系古印度原子論、地理學、天文學和動物學的內容,爲避免行文冗長,略而不述。

  3.心、意、識叁所知。

  1)心,覺囊派說,心的梵文對音是“茲達”,意爲積聚,因此是指習氣積聚的依托處阿賴耶識。清淨心同無明會合,受虛妄分別心刺激,遂成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習氣的貯存處。所謂習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染汙意等七識認識活動的余勢在心理上留下的印象。沈積在阿賴耶識裏的習氣有叁種:①言诠習氣,指人們使用名言即概念所形成的潛在勢力,例如見青色之眼識中,對青色分別心之耽著境能顯現實有;②我見習氣,即分別人我能生我執的習氣;③有支習氣,指人們自身所作善惡引起生死輪回之力。習氣含藏在阿賴耶識裏,形成刹那生滅的種子。種子成熟,隨眠的習氣重新恢複,顯現行起,被眼、耳、鼻、舌、身五識見照,在每一成事刹那(某事從開始進行至最後完成所經過的時間)分別心迷妄地執著習氣所變現的影像爲外境,于是産生宇宙萬有的現象世界。例如往世在阿賴耶識上留下見照青色的影響,習氣醒悟,此世真切地感知青色,雖然事實上並無外境的綠色,但由于內心的習氣,故在緣相的分別心上生起青色相狀的幻景,這叫由分別心生起的相狀。又例如由于前世執持名物爲相聯系的習氣,在此世當見照藍黝黝的景象時,呼之爲青色的命名心油然而起,世人以語言安立此爲青色,並得到公允,這叫做由公允生起的相狀。總之,覺囊派主張森羅萬象的宇宙及人生都是阿賴耶識變現的。

  阿賴耶識中蘊藏的種子分爲兩類:一是無漏種子,又稱阿賴耶智或涅槃種子,它是出世間的依據,在因位輪回階段被煩惱客塵覆蓋,不能顯現出來;二是由煩惱習氣所形成的有漏種子,它是生死輪回的根源。由此看來,阿賴耶識身兼世間和出世間二任。

  阿賴耶識中的種子變現起現在的根身即五官和器世間被眼、耳等五識加以認識,叫做“現分”;識見照、了別現分,叫做“見分”,阿賴耶識的見分以種子爲認識的對象;阿賴耶識中證知見分者,名爲自證慧。

  阿賴耶識中蘊包的種子顯現起來,被眼、耳等五識認識,覺囊派認爲需要四個條件,它們是:①因緣,阿賴耶識中含藏的種子引發眼、耳、鼻、舌、身、意、染汙意七識的活動,七識的活動又形成新的種子;②等無間緣,精神活動中念念生滅,永不停息,前念讓位,後念才得以生起…

《藏傳佛教覺囊派哲學思想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