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阶段,所以菩提道内容包括了三个阶段,即三类土夫的修学之道。
初学佛的人面临几个问题,首先学佛如何下手,学哪种法,怎样学习等等。法门广大无边,必有明师为指路,所以学佛开始就是要依止善知识,此为道之根本。依什么样的善知识,如何观师、择师,如何依止,论中均有详述。既有学佛的愿望,就要想暇满的意义。所谓暇就是有空闲时;满就是条件具足圆满。若是忙于生活,或无权自主,或诸根残缺,或地处偏僻,都无暇听闻佛法,这种无闲共有八种,称八无暇。条件具足圆满者,指能生而为人,有佛法之地,有说法听法之机会,诸根完全,非盲聋痴等,这种圆满共有十圆,为十圆满。既然有闲暇,又条件圆满,便应思维,人生不只是穿衣吃饭,必定要过得有点意义,不让空过。在佛教来说修学佛法就是为完成人身大义,不要把暇圆的人身浪费了。
为了不浪费时光,就应思维,人生寿命无常,刹那即过,何时将死,不能预知,既知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就应珍惜时间,勤奋苦学,克实求证。
今生不能解脱,死后仍堕轮回。六道之中生于地狱饿鬼之趣,苦不堪言,要解脱恶道之苦,只有依三宝求其救度,故要皈依三宝。为求后世利乐,不以皈依只靠三宝便为满足,尚须勤行业果取舍。佛教是因果论,种因必有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若畏恶果,故应广大修善。
然上面所说,仅是得人天福报,属下士所修(下士道),为人天乘,不是佛法的真实目的。佛说法的目的在令众生永出轮回,共同成佛,上面所说思人身难得,念无常,念轮回苦,皆非解脱正因。故尚应进一步追求解脱轮回这道,此求出离所修即为中士道。正修此心,即依苦、集二谛,生起求解脱之心。抉择解脱之道,即依灭、道二谛。此四谛或十二有支佛虽为小乘所说,但是这些是三乘人均应修习为共通之法。无论小乘大乘,首先对世间不生厌倦,无出离心,则什么都说不上。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先知三界轮回犹如火宅,是痛“苦”之源,苦又是由烦恼和业所“集”,只有“灭”除苦、集、乃得安乐,其能灭除之“道”即戒、定、慧三学。外道不知出离心,无论他的方便有多好,修证有多高,但终究不出轮回,仍堕生死。又出离心只为中士道所修学,属于小乘,仍只有自己出离轮回,尚未想到一切父母有情还在轮回中受苦,我应发大慈悲大菩提心,修六度行,度一切众生皆出轮回。要心怀大志,才是大乘菩萨,才是上士之道,才是真正佛道。
上士道的修心次第以要发大心,专为利他最为重要,只有不住自利之心,方能脱离小乘,突破狭隘的自利,进入大乘的最高精神境界。
何为大乘之门,即波罗蜜多乘和蜜乘。
波罗蜜多乘就要广修六度,学菩萨学处,受菩萨戒,尤其是要学习止观,止是修定,观是修慧,无戒不定,无定不慧,止观必须双运。止出轻安,观慧通达一切诸法皆是缘起性,证悟空性。若无观慧则不能断生死轮回根本之实质,自己尚不能出轮回,遑言度众生,所以大师总结菩提道次第为三要: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出离心和菩提心,此二是噶当派所提出。只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不能出轮回生死,大师又提出空性见,有空性见才能破除无明实执,断生死轮回之根本。但不知轮回苦,不生厌离,不求出世,无出离心,连自己出不生起厌倦轮回之苦更不能发菩提心度广大众生出轮回,那么不求出轮回,修了空性又有何用?故首先要有强烈出离心和菩提心,然后才能断生死轮回根本之实执,求出生死之空慧正见。有了正见才能断除二障现证空性,直趋佛位。若轮回都出不了,哪里还能成佛。
总之,三藏一切大小乘经典,均为成佛之支分,前前为后后作准备条件,因此不可偏废。这些要点全包括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之中,是求佛道者真正之教授。从众生成佛必须经过这三种道次,不能躐等,或妄行取舍。菩提道中最重要者为止观双修,若只修止,纵然得到最好的三摩地,也出不了生死轮回,修到了四禅天的地位也终有堕落之一日,所以由止获得轻安,为修观奠定基础,始易生观慧。如已修止进而必须修观,生起空性正见,方能对治生死轮回根本实执,解脱轮回,其次修大乘行,应重视空性与大悲和四无量心相结合,重视业果,重视缘起,缘起性空必须双运,若欲即生成就,必须急速圆满二种资粮【110】,方能成一切种智,圆满三身。然欲急速成就,若无善巧方便,独依显教修习,亦难成办。故大师又特着《密宗道次第广论》,并提出许多实修方便,如此显密双重结合修习,则必有成就之日。这些都是大师的殷殷教导,一切详见大师所着二种《道次》之中。
第三、谈密乘实修次第。依《密宗道次第广论》而修学,规定先学显教后学密乘,意思就是要学人在学显教大乘中首先注重发菩提心,学密是为利益众生急速成佛,现证三身,,才能广大利益众生,故发菩提心最为首要,如此学密才有基础。学密前先依止具德上师,方堪为大阿阇黎,求其灌顶。未得灌顶者,不得讲听密法教义,更不能随便乱修。关于作净、设坛、仪轨事相,论中均有详细的规定。灌顶后受三昧耶戒及别解脱律仪,须严谨守护,若不持戒连人天善趣亦不能得,遑云成佛。其次则须精研密教教理,密教的经典分续部,即作、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
四部的道次第首先讲事部。事部以外部事相为主。如身语之沐浴作净、设坛设供等外事,而内心则兼修瑜伽住三摩地,其灌顶以花、水、冠三灌为主,随加授记、庆慰、随许。其授三昧耶戒与行部同。事部中对有无自身明现为天身或自己对面生起天身这方面颇有异义,大师许有自起天身。修十真实作承事,四支念诵静虑,修六天与及住火、住声等静虑或加供养忏悔,修四无量心等。大师指出在修密中无论四种续部皆要贯彻修真实之义,所谓修真实,即运用缘起性空的观点来作修习。
行部。外部事相与内瑜伽交相为重。行部灌顶于花、水、冠上加入金刚铃、杵、名等灌顶,随即作授记等同事部。授三昧戒,其戒即恒念皈依和发心,断四黑法,行四白法及菩萨根本戒与支分戒,其它续部所说之三昧耶戒亦应守护。正行有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承事法、求悉地法等。
瑜伽部。专示内修三摩地法。灌顶法于行部灌顶上加金刚阿阇黎灌顶和秘密灌顶,连同随许、授记等共十一项。授三昧耶戒,当守皈依学,菩萨学,乃至密咒十四根本戒及依根本和解释经所说五部之三昧耶戒等。本尊有五部如来,正修法分有相和无相二种三摩地。有相瑜伽有四座修、无相瑜伽、修佛部等四部为主修法,善承事已修悉地法。此又分为静虑、念诵、护摩和修悉地法。
无上瑜伽部。专显内瑜伽最胜三摩地之修法,除此更无过者,故名无上。其灌顶法在未灌之前先修曼荼罗,有自起对起之分,乃至七合等修法,修习各种仪轨,然后灌顶。无上部有四大灌顶,即宝瓶、秘密、智慧、句义等灌顶。授三昧耶戒、有十四根本戒、八粗罪、二十五禁行和诸禁等。
正修即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关于本尊本派有《大威德》、《胜乐》、《密集》和《时轮》等。修生起次第自观天身,生起佛慢,可以打破耽着,断生死轮回根本,同时密乘观修,直观佛的果德如五现证等,即生成佛之意,圆满次第又有二规,依父续修幻身光明,通过金刚诵等三远离,由最细风心成就幻身,再入光明中清净,身现自加持之虹身,心成胜义真实,现证双运之身。依母续修乐空双运,成乐空无别,即大乐心与空性身二者体性无别清净一切尘垢之无二智。此智则为无明永尽,微尘清净无碍之空色身,亦即相好庄严之报身此身与不变妙乐之心结合成为双运之佛身。欲证乐空之见,首先应证空性正见,若无空见所摄,绝不能得真正之乐空。
第四、谈格鲁派的缘起性空见。为什么得空性见则能解脱轮回?因为空的对立面是有,万法之有是由缘起而有,其法性为空,众生由于无明执有为实有,故成为生死流转之根。所以要通达空性,悟得缘起性空之理,才可断除人法二执,不起惑造业彻断生死流转。欲断生死,空性最为紧要,要明性空必先了解缘起而有之理。佛家认为宇宙万有皆由众多因缘聚合而有而存在,因缘条件不具备就不能生,不能存在,就非有。缘起有即无自性,即是性空,而否认任何一种存在是永远有真实性。外道则不讲性空,说宇宙万有是自性有。何为自性有?
(1) 承认万有有自成性,非因缘造作,不须条件聚合,本来即有,或自然而有;(2)不相待性,不相互关待性,不相互依存是孤立存在的实体;(3)不变易性,没有生、住、异、灭等变化,是永恒不变的。自性有则不承认万有是缘起而有,也不承认有空性。佛教反对自性论,说这是破坏缘起论,认为世间没有一个不依条件、不互相关待而永恒存在的独立实体。
万法是缘起而有(存在),又是如何缘起而有?缘起之因须具:(1)因缘聚合;(2)依靠条件;(3)假名安立。聚合缘起是小乘有部经部和大乘唯识所许,其理最粗;条件缘起为中观自续派所许,其理略粗;唯有安立缘起,即名言施设之缘起,其理最细,为中观应成派之所特许。中观应成派认为“从色乃至一切种智皆是唯名安立而有”,即一切万有都是由假名三安立而存在。如何安立而有,则由分别心、于安立名处、安立假名三者缘起聚合而有,三者之中若缺其一,则不符合安名之量,不能成其为有。
一切缘起都是安立缘起,安立缘起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1、 有分别心、有安名处(即支分条件),若无有名字(假名)则此法亦不能成立为有。如造一年,必须车之支分具足,如车之轮、轴等。车支聚合成形,尚不成车,因无假名,还不能够构成车的明确概念,不能引起车想。因只有车形,无有名字,脑中构不成概念,难以想象,所谓非名言境、非分别境故。如人乍见一新鲜事物,初尚不知此是何者,必待他人告之,始生…
《格鲁派的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