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階段,所以菩提道內容包括了叁個階段,即叁類土夫的修學之道。
初學佛的人面臨幾個問題,首先學佛如何下手,學哪種法,怎樣學習等等。法門廣大無邊,必有明師爲指路,所以學佛開始就是要依止善知識,此爲道之根本。依什麼樣的善知識,如何觀師、擇師,如何依止,論中均有詳述。既有學佛的願望,就要想暇滿的意義。所謂暇就是有空閑時;滿就是條件具足圓滿。若是忙于生活,或無權自主,或諸根殘缺,或地處偏僻,都無暇聽聞佛法,這種無閑共有八種,稱八無暇。條件具足圓滿者,指能生而爲人,有佛法之地,有說法聽法之機會,諸根完全,非盲聾癡等,這種圓滿共有十圓,爲十圓滿。既然有閑暇,又條件圓滿,便應思維,人生不只是穿衣吃飯,必定要過得有點意義,不讓空過。在佛教來說修學佛法就是爲完成人身大義,不要把暇圓的人身浪費了。
爲了不浪費時光,就應思維,人生壽命無常,刹那即過,何時將死,不能預知,既知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就應珍惜時間,勤奮苦學,克實求證。
今生不能解脫,死後仍墮輪回。六道之中生于地獄餓鬼之趣,苦不堪言,要解脫惡道之苦,只有依叁寶求其救度,故要皈依叁寶。爲求後世利樂,不以皈依只靠叁寶便爲滿足,尚須勤行業果取舍。佛教是因果論,種因必有果,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若畏惡果,故應廣大修善。
然上面所說,僅是得人天福報,屬下士所修(下士道),爲人天乘,不是佛法的真實目的。佛說法的目的在令衆生永出輪回,共同成佛,上面所說思人身難得,念無常,念輪回苦,皆非解脫正因。故尚應進一步追求解脫輪回這道,此求出離所修即爲中士道。正修此心,即依苦、集二谛,生起求解脫之心。抉擇解脫之道,即依滅、道二谛。此四谛或十二有支佛雖爲小乘所說,但是這些是叁乘人均應修習爲共通之法。無論小乘大乘,首先對世間不生厭倦,無出離心,則什麼都說不上。四谛就是苦、集、滅、道,先知叁界輪回猶如火宅,是痛“苦”之源,苦又是由煩惱和業所“集”,只有“滅”除苦、集、乃得安樂,其能滅除之“道”即戒、定、慧叁學。外道不知出離心,無論他的方便有多好,修證有多高,但終究不出輪回,仍墮生死。又出離心只爲中士道所修學,屬于小乘,仍只有自己出離輪回,尚未想到一切父母有情還在輪回中受苦,我應發大慈悲大菩提心,修六度行,度一切衆生皆出輪回。要心懷大志,才是大乘菩薩,才是上士之道,才是真正佛道。
上士道的修心次第以要發大心,專爲利他最爲重要,只有不住自利之心,方能脫離小乘,突破狹隘的自利,進入大乘的最高精神境界。
何爲大乘之門,即波羅蜜多乘和蜜乘。
波羅蜜多乘就要廣修六度,學菩薩學處,受菩薩戒,尤其是要學習止觀,止是修定,觀是修慧,無戒不定,無定不慧,止觀必須雙運。止出輕安,觀慧通達一切諸法皆是緣起性,證悟空性。若無觀慧則不能斷生死輪回根本之實質,自己尚不能出輪回,遑言度衆生,所以大師總結菩提道次第爲叁要: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出離心和菩提心,此二是噶當派所提出。只有出離心和菩提心,不能出輪回生死,大師又提出空性見,有空性見才能破除無明實執,斷生死輪回之根本。但不知輪回苦,不生厭離,不求出世,無出離心,連自己出不生起厭倦輪回之苦更不能發菩提心度廣大衆生出輪回,那麼不求出輪回,修了空性又有何用?故首先要有強烈出離心和菩提心,然後才能斷生死輪回根本之實執,求出生死之空慧正見。有了正見才能斷除二障現證空性,直趨佛位。若輪回都出不了,哪裏還能成佛。
總之,叁藏一切大小乘經典,均爲成佛之支分,前前爲後後作准備條件,因此不可偏廢。這些要點全包括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之中,是求佛道者真正之教授。從衆生成佛必須經過這叁種道次,不能躐等,或妄行取舍。菩提道中最重要者爲止觀雙修,若只修止,縱然得到最好的叁摩地,也出不了生死輪回,修到了四禅天的地位也終有墮落之一日,所以由止獲得輕安,爲修觀奠定基礎,始易生觀慧。如已修止進而必須修觀,生起空性正見,方能對治生死輪回根本實執,解脫輪回,其次修大乘行,應重視空性與大悲和四無量心相結合,重視業果,重視緣起,緣起性空必須雙運,若欲即生成就,必須急速圓滿二種資糧【110】,方能成一切種智,圓滿叁身。然欲急速成就,若無善巧方便,獨依顯教修習,亦難成辦。故大師又特著《密宗道次第廣論》,並提出許多實修方便,如此顯密雙重結合修習,則必有成就之日。這些都是大師的殷殷教導,一切詳見大師所著二種《道次》之中。
第叁、談密乘實修次第。依《密宗道次第廣論》而修學,規定先學顯教後學密乘,意思就是要學人在學顯教大乘中首先注重發菩提心,學密是爲利益衆生急速成佛,現證叁身,,才能廣大利益衆生,故發菩提心最爲首要,如此學密才有基礎。學密前先依止具德上師,方堪爲大阿阇黎,求其灌頂。未得灌頂者,不得講聽密法教義,更不能隨便亂修。關于作淨、設壇、儀軌事相,論中均有詳細的規定。灌頂後受叁昧耶戒及別解脫律儀,須嚴謹守護,若不持戒連人天善趣亦不能得,遑雲成佛。其次則須精研密教教理,密教的經典分續部,即作、行、瑜伽、無上瑜伽四部。
四部的道次第首先講事部。事部以外部事相爲主。如身語之沐浴作淨、設壇設供等外事,而內心則兼修瑜伽住叁摩地,其灌頂以花、水、冠叁灌爲主,隨加授記、慶慰、隨許。其授叁昧耶戒與行部同。事部中對有無自身明現爲天身或自己對面生起天身這方面頗有異義,大師許有自起天身。修十真實作承事,四支念誦靜慮,修六天與及住火、住聲等靜慮或加供養忏悔,修四無量心等。大師指出在修密中無論四種續部皆要貫徹修真實之義,所謂修真實,即運用緣起性空的觀點來作修習。
行部。外部事相與內瑜伽交相爲重。行部灌頂于花、水、冠上加入金剛鈴、杵、名等灌頂,隨即作授記等同事部。授叁昧戒,其戒即恒念皈依和發心,斷四黑法,行四白法及菩薩根本戒與支分戒,其它續部所說之叁昧耶戒亦應守護。正行有有相瑜伽和無相瑜伽、承事法、求悉地法等。
瑜伽部。專示內修叁摩地法。灌頂法于行部灌頂上加金剛阿阇黎灌頂和秘密灌頂,連同隨許、授記等共十一項。授叁昧耶戒,當守皈依學,菩薩學,乃至密咒十四根本戒及依根本和解釋經所說五部之叁昧耶戒等。本尊有五部如來,正修法分有相和無相二種叁摩地。有相瑜伽有四座修、無相瑜伽、修佛部等四部爲主修法,善承事已修悉地法。此又分爲靜慮、念誦、護摩和修悉地法。
無上瑜伽部。專顯內瑜伽最勝叁摩地之修法,除此更無過者,故名無上。其灌頂法在未灌之前先修曼荼羅,有自起對起之分,乃至七合等修法,修習各種儀軌,然後灌頂。無上部有四大灌頂,即寶瓶、秘密、智慧、句義等灌頂。授叁昧耶戒、有十四根本戒、八粗罪、二十五禁行和諸禁等。
正修即修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關于本尊本派有《大威德》、《勝樂》、《密集》和《時輪》等。修生起次第自觀天身,生起佛慢,可以打破耽著,斷生死輪回根本,同時密乘觀修,直觀佛的果德如五現證等,即生成佛之意,圓滿次第又有二規,依父續修幻身光明,通過金剛誦等叁遠離,由最細風心成就幻身,再入光明中清淨,身現自加持之虹身,心成勝義真實,現證雙運之身。依母續修樂空雙運,成樂空無別,即大樂心與空性身二者體性無別清淨一切塵垢之無二智。此智則爲無明永盡,微塵清淨無礙之空色身,亦即相好莊嚴之報身此身與不變妙樂之心結合成爲雙運之佛身。欲證樂空之見,首先應證空性正見,若無空見所攝,絕不能得真正之樂空。
第四、談格魯派的緣起性空見。爲什麼得空性見則能解脫輪回?因爲空的對立面是有,萬法之有是由緣起而有,其法性爲空,衆生由于無明執有爲實有,故成爲生死流轉之根。所以要通達空性,悟得緣起性空之理,才可斷除人法二執,不起惑造業徹斷生死流轉。欲斷生死,空性最爲緊要,要明性空必先了解緣起而有之理。佛家認爲宇宙萬有皆由衆多因緣聚合而有而存在,因緣條件不具備就不能生,不能存在,就非有。緣起有即無自性,即是性空,而否認任何一種存在是永遠有真實性。外道則不講性空,說宇宙萬有是自性有。何爲自性有?
(1) 承認萬有有自成性,非因緣造作,不須條件聚合,本來即有,或自然而有;(2)不相待性,不相互關待性,不相互依存是孤立存在的實體;(3)不變易性,沒有生、住、異、滅等變化,是永恒不變的。自性有則不承認萬有是緣起而有,也不承認有空性。佛教反對自性論,說這是破壞緣起論,認爲世間沒有一個不依條件、不互相關待而永恒存在的獨立實體。
萬法是緣起而有(存在),又是如何緣起而有?緣起之因須具:(1)因緣聚合;(2)依靠條件;(3)假名安立。聚合緣起是小乘有部經部和大乘唯識所許,其理最粗;條件緣起爲中觀自續派所許,其理略粗;唯有安立緣起,即名言施設之緣起,其理最細,爲中觀應成派之所特許。中觀應成派認爲“從色乃至一切種智皆是唯名安立而有”,即一切萬有都是由假名叁安立而存在。如何安立而有,則由分別心、于安立名處、安立假名叁者緣起聚合而有,叁者之中若缺其一,則不符合安名之量,不能成其爲有。
一切緣起都是安立緣起,安立緣起應該具備叁個條件:
1、 有分別心、有安名處(即支分條件),若無有名字(假名)則此法亦不能成立爲有。如造一年,必須車之支分具足,如車之輪、軸等。車支聚合成形,尚不成車,因無假名,還不能夠構成車的明確概念,不能引起車想。因只有車形,無有名字,腦中構不成概念,難以想象,所謂非名言境、非分別境故。如人乍見一新鮮事物,初尚不知此是何者,必待他人告之,始生…
《格魯派的教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