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萨迦派道果法简介▪P2

  ..续本文上一页圣法,我们首先必须获得暇满人身。

  能够获得暇满人身的机会是极其稀有的。要投生到人道,首先必须积聚善因——比如作善行,特别是纯粹的德业,还要有其他的助缘,比如布施和清净的发愿等等。而聚集齐这些善因也是极其难得的。放眼当今的世界,看看那么多有各种宗教信仰的人里,即使是那些修持佛法的,大多数只不过是外在表面上修行罢了。因为暇满之因难得,则得到暇满之果亦极其难得。再从难得之数的角度来看,如不仔细思维,好像人还是很多的;但如果仔细思维,在一间屋子里是很容易算出有多少个人的,但在同一间屋子里到底有多少其他生命,比如昆虫,是根本无法数得出来的。所以相对于所有有情众生来说,人的数量还是非常少的。从人本身的特点来说,人身已经极其难得,而要排除那些“无暇”、“不圆满”等不利的条件,或者说具足“暇满”就更是难上加难!所谓“暇满”就是要生在有佛出世之时处、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诸根具足、信正教等等。单从这几个条件就可以看出值遇佛法是多么的难得!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暇满人身是比如意宝还更为珍贵的。如意宝是所有物质财富中最宝贵的,一旦我们拥有它,它就可以随时满足我们在物质方面的一切需要,比如饮食医药衣服等等。但是如意宝并不能赐予我们一个好的来世、帮助我们解脱或证得佛果。但有了暇满人身和精进修行,我们不但可以获得更好的来世,还可以自我解脱甚至证悟成佛。我们不但要从道理上了解人身的价值,更要切身的感受暇满人身极其稀有难得,比如意宝还要珍贵。如果已经具备了这么宝贵的条件,一旦失去岂不太可惜了吗?如果我们不能善加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真不知道一旦失去了何时才能再有这样的机会。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具足这些顺缘的时候好好修持。

  在其他派别的教法里暇满难得和无常是分别教授的。但在道果法里这两者是合在一起的。我们当下具有的暇满人身是无常的,既然万法都是无常,我们的暇满人身当然也是一样。佛经里说,对诸佛最好的供养就是思维无常,因为只有认识到无常我们才会远离各种执着。只有努力思维无常我们才会精进修持,才会在精神旅途上不断努力。思维无常是对治痛苦的良药,是帮助我们最终证悟究竟实相的助缘。

  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我们拥有的这个人身的寿命是不确定的。我们知道人尚未出生就可能会死,可能一出生就死,也可能在还是婴儿时或青少年就夭折,如此类推(人随时都会死)。而且就算我们有个确定的寿命能活多少多少年,但也很难讲就一定能活到那么长,因为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这就好比一盏酥油灯随时都可能被突然刮来的一阵风吹灭。同样道理,我们现在拥有的暇满人身,即使是年轻力壮,也随时会受到内外各种障碍的影响。任何事都可能发生,人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会死。因此,我们不但要修法,还要抓紧时间精进地修持不要懈怠。

  3、因果法则

  第三个前行修法是业因果法则。这是佛陀教导我们应如何做如何修持而教授的不共的教法之一。一切我们所见所感受到的,以及我们的生活质量都是由我们自己造成的,这部分教法分为两部分:如梦观与业报观。

  如梦之见――有时也称为“珍宝观”。如同在梦中我们的体验和醒着的时候一样,但一觉醒来,我们在梦中看见或感受到的东西就全都消失了。在这个如梦观里能观与所观是分别出现的。所有有情都有这种体验,这是我们所在世界的特点。

  业力之见――每个有情众生因其各自业力不同而有不同的所见。比如说,有些众生痛苦小一些,有些痛苦多一些等等。无论何时何地,我们自己所作业力都和我们如影随形。善业与恶业就好像我们种下的种子,因缘具足的时候它就会成熟结果。

  我们的行为分为恶业、善业与无记业。由贪嗔痴所发的行为为恶业。如果一棵树的根是有毒的,那么由它所生长出来的花和叶子肯定也有毒。同理,由贪嗔痴而作之一切行为均称为恶业,是造成今生与来世一切痛苦之源。

  业分为三种:身业、语业和意业,由此支分为十不善业。非由贪嗔痴而造作、由爱心和慈悲所引发的行为称为是善业。好比一棵树的根是药材,那么这棵树的其他部分也是药材。同理,任何非由染污心而生发的行为称为是善行。善行能为今世来生带来快乐。

  最后还有既非善业也非恶业的行为,称为是无记业,比如行走坐卧。这些行为不会产生恶果,所以强于恶业;但它们也不会产生善果,因此比不上善业。学会把无记业转变为善业是很重要的。

  如果想要摆脱痛苦,那就必须戒除恶业。我们必须戒除恶因:如果我们放纵自己造下恶因,就不可能期望得到快乐的果报。因此一定要断恶行善,哪怕那些再细小的善恶也要谨慎抉择取舍。有如一滴滴水终将汇成大海,哪怕极细小的善行也能积聚成很大的功德。对于那些非善非恶的无记业,我们要学会通过实践菩萨行来转变我们的发心。同时通过精进的修持来转变那些恶业。

  以上是关于道果法第一部分:不净之见的简要介绍

  下面是关于这部分特别是不净之见的问答:

  问:决定此生或来世果报何时成熟的因素有哪些?

  萨迦法王:这要看行为的本身。有些业报是此生就会成熟的。如果对境、行为、发心都很猛厉的话,果报很快就会在此生成熟。有些行为会在下一世或几世之后才成熟。因果定律深妙难思,凡夫是不可能说得清的。

  问:萨迦班智达对把达不到最高的圆满次第的法称为是“大手印”持批评态度,能否请您联系藏传佛教其他宗派就此谈一下您的看法?

  萨迦法王:实际上萨迦班智达从未说过不能用“大手印”这个词。任何修法,不一定是大手印,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地去修,都不可能得到什么结果。如果我们跟随正确的上师、通过正确的途径、按照正确的方式去修,就一定会得到应有的结果。萨迦班智达的意思是我们必须依照智慧方便双运的正确方式去修。“大手印”指的是我们通过禅修体验到的俱生智慧。

  问:请您解释一下“业”的概念以及它与因果、功德的关系?

  萨迦法王:实际上“业”这个词的意思是行为或行动――也就是我们之所作。我们今生所经历、体验的是我们过去所作的因的结果。别人不能让我们痛苦,也不能使我们快乐。造成我们快乐或痛苦的只有我们自己所作的因。主要的因就是我们自己行为。我们自己的行为造成了结果和果报。

  觉受之见

  道果法的第二部分是觉受之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共同觉受之见,第二部分是不共觉受之见。

  共同觉受之见

  共同觉受之见是指大乘行者的共同觉受。这些大乘行者依慈心、悲心和菩提心而修持禅定,从而产生一种体验。首先为生起这种觉受,行者必须修持慈心。要修持慈心行者首先必须观修轮回痛苦,而且必须努力从这些痛苦中解脱。于是行者生起追求个人解脱或个人涅槃之愿。我们必须观修诸蕴聚集为无常。如同无薪之火会熄灭,我们获得涅槃时,痛苦的根源――诸蕴聚集也会消失。但是,这只是一个暂时的目标:我们进一步深思就会发现这并非究竟目标。为自己解脱而修行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这就好比我们不应该在很多家人还处于痛苦中时自己找个清净的地方躲起来。如果是个好人、善心人就不应该满足于这样的清净,而应该大胆的和家人一起承受痛苦。

  我们相信自己现前的意识里面存在一个连续性(相续)。既然我们这一世的身体来自于父母的身体,我们的意识必然来自于和我们自己现在能感受到的心同质的意识。从出生到老年,虽然我们的意识不断变化,但心相续保持不变。所以,心相续是无间的,只是同一相续显现为各种形态。从这也可以推出心存在于我们的肉身形成之前。而且心也不会随着我们死亡而被烧毁或埋葬,它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故而,无法说某一特定相续是从何时开始的。从无始以来至今我们就在三界轮回里沉浮:我们不断的出生、死亡、不断的变成另外一个生命形式。因此我们相信无始以来每一个有情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亲友。所以舍弃其他有情众生只追求自己的救赎不是我们修行的正确目标。我们修行过程中的每时每刻都不能忘记其他众生。

  我们开始培养自己的慈心的时候,应该牢记每个众生,即使是最可怕的野兽都有种慈爱的天性。即使是可怕的狮子也疼爱它们的幼崽。我们都具有某种程度的慈爱之心,但不是完全拥有。所以我们必须从比较容易生起慈爱心的对象入手――比如自己的母亲、亲友――开始培养慈悲心。一开始可以从我们现有的慈爱心入手,然后试着令其增长。接下来我们可以试着把慈爱推广到那些比较难施以慈爱的对象,比如我们的敌人。我们视某些人为朋友、某些人为敌人或无关的人,其实这些都是自己的人为区别,我们要试着去转化这些分别念。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和这三种人都曾做过亲友,有了这个认识,知道所有众生都曾作为我的亲友而给予我无尽的关爱,我们就可以对所有众生生起无分别的慈爱心。我们要希望所有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生起慈爱心之后我们必须发悲心。方法就是关注一个受苦的众生,希望他远离痛苦及痛苦之因。这里和我们修慈心时的观修方法一样,也是先从相对容易的对象开始,渐渐扩展到相对比较难的对象,最终以一切众生为观修对象。

  在慈心、悲心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修菩提心。为了把自己从轮回里解脱出来,必须切断轮回之根,也就是我执。最然从胜义上说“自我”并不存在,但因为如前面介绍的“珍宝观”的幻觉,我们还在造业,因造业而被束缚在生死轮回之中。因此我们必须生起摧灭引发一切痛苦与幻觉的我执的菩提心。欲摧灭我执,必须修持两种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压制我执,胜义菩提心则彻底地消除我执。

  世俗菩提心分为两部分――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为一切众生证得究竟的佛果而发心称为愿菩提心;不但发愿,而且为证悟成佛而实际修行即是行菩提心。这就意味着进入“道”而且进行修持。在发了愿菩提心后所作的闻思修等即为行菩提心。从开始修行那一刹那起我们就必须把自己摆在与他人平等的位置,这种平等心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一直习惯于认为自己和他人是有很大区别的。不管我们多么地关怀他人,无始以来积累下来的我执习气还是极为顽固的。即使在我们认为自己正在关怀某个人的时候,其实我们还是更多地关心自己,我执就是如此的顽固。因此为断除我执必须坚持修行与关怀自己一样关怀他人。这样我们就会渐渐习惯这种态度,进而能够逐步做到为了其他众生放弃自己的欢乐、利益和其他好处,再进而开始把众生的痛苦与痛苦因拿来自己承担。如果以前我们这么做过的话早就已经成佛了。但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只关心自己,从未为他人着想过,哪怕这样做带来的只有更多的痛苦。正因如此我们要修自他相换,从一般人开始,扩大到敌人这样的比较困难的对境,直到对所有众生修自他相换。通过这样的修行可以积累功德,祛除自私的想法并消除我执。

  下面我们谈谈广大的菩萨行。世俗菩提心只是通过压制我执而暂时克制染污习气。所以习气并没有被消除,未来因缘具足的时候又会重新萌发。因此为彻底消除我执,我们必须修持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指胜义实相,一切现象的真正本质,这是凡夫所不可思议的。很多哲人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我们为何一定要过这样的生活?我们为什么一定有这样的观念?所以产生了许多的哲学派别,比如有部、唯识、中观等等,这些派别各自还有许多支派。

  有些初学者觉得很难理解对母亲、家人和朋友生起慈爱之心,因为他们曾经经历过破碎的家庭、吸毒、冷漠的家庭关系等等问题。我们传播佛法是为了帮助人们解除痛苦并引导他们趋向究竟证悟。因此要因材施教。诚然,在这样一个末法时代想要实践慈悲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要按照上师传承下来的心髓去修,这些教法精华有着不共的加持力。即使我们无法全部加以修持,即使只修其中一小部分也对我们有极大帮助。佛陀的教法如大海一般深广,即使我们只能接收一小勺那么多,对我们也有不可思议的利益。而且,需要爱心与仁慈是人类的基本本性,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方法、通过教法和实践尽一切努力来培养这些美德。我们要通过各种方便法门来实践菩萨行。

  清净之见

  在续部教法中把这个“清净之见”称为是究竟实相,“同时生起的俱生智慧”。“同时”意为果与因同时生起――果不可外求。因此,“果”并不是我们向外可以寻找到的东西,实际上它在我们的心内。因为因果同时产生,因此每个人都具有佛性。

  如果我们精进修持,每个人都能成佛。从世俗谛来说,我们需要经过不同的阶段才能成佛;然而必须要知道,在我们的因位的心相续和究竟证悟的相续之间有一种连续性,举盛秽物的铜痰桶为例,当这个痰桶盛着秽物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铜本身也是肮脏的;如果把这个痰桶融化做成铜饰品,人们可以戴在身上炫耀,别人也会很羡慕,好像这个铜被彻底转化了;再进一步,把这个铜融化后铸成本尊像,人们对着它顶礼膜拜赞颂祈祷,这个铜就更宝贵了。实际上这块铜的性质从未发生改变。这块铜做过痰桶、装饰品和本尊像。它的外表或外观发生过变化,但铜的内在本质从未发生任何变化。同样,本然的基,我们的心的本体,就是佛性。所有现象的本质何时何地都无不同。

  通过修持,通过智慧与方便消除无明最终使我们证得佛果。

  经过觉受之见的阶段,渐渐消除了无明,内在智慧增长,就获得了清净之见。佛就是净除了一切过失或无明以大智慧证得清净之见。就如人从梦中苏醒就不会再沉迷在他的梦境中一样,已完全从无明幻景中清醒的人也不会再有不净之见。他们也可以见到我们的所见境,但是却是完全清净的,通彻的,一切都在境意无别之中,一切都在清净见中。

  

《萨迦派道果法简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