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前因既不善,现缘亦不佳,自难免有话不投机的后果了。
《华严经》上说:“大海之水可饮尽,刹尘心念可数知,虚空有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境界”。我现在再举六祖慧能的一椿因缘给大家参考:
“你从那里来,来寻求什么?”
“弟子远自岭南来,但求成佛作祖!”
五祖听了这回答,不觉心中一凛,为测试此子夙缘,更不假辞色:“你不过是小小一个岭南蛮子,如何敢企求诸佛诸祖的境界?”
慧能侃侃而谈:“人有东西南北的畛隔,佛性没有东西南北的分限;因缘和合,人人都能成佛,我为何不能作祖?”
五祖当下深觉契合,想想,吩咐说:“很好,你就留下来跟大家一起做事,到槽房去工作吧!”
从此一连八个月,慧能天天拿着柴刀砍柴,一捆捆的砍下去……天天在腰上绑了石块,踏着石碓舂米,一步步的踏下去……五祖不闻不问,不传一句佛法;六祖不言不语,绝无一丝怨咎──一直到后来五祖连夜将衣钵都传与六祖之时,才用一首偈语道破了这一段公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意思是说:当初你远自岭南来向我求道的时候,你的因虽已成熟,情也恳切,环境的机缘却还不够圆满,所以我必须让你先自我打磨一段时间,等一切因缘具备了,才好传法给你。
由此可知:因缘与人我之间,往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相当圆满的因缘和合,人际关系就会有欠缺、遗憾,任何事都要依因缘成熟的快慢而衍变承受。这就好像有的花春天播种,秋天就开得灿烂了;有的花今年下种,却要等到明年才能开花;有的花更久,种是种了,却要生长几年才开花结果。唐代有名的文学家韩愈,被贬到潮州当刺史,潮州地处偏远,人文未开,没有谈心论道的对象,听说大颠禅师在当地弘化,立刻整装前去参访,恰巧禅师在打坐。韩愈站在旁边鹄候良久,禅师还是不出定,韩愈久候多时,心生厌烦,正要举步离去,守护在禅师身旁的侍者忽然开腔:“先以定动,后以智拔。”这一声如春雷震耳,铿锵有力,韩愈因为适时适机,终于在侍者处得到得度的缘分。
几年前有一个大学毕业的女生,兴致冲冲地飞越半个地球到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可是她在美国过了两年以后,深深感到生活空虚、精神彷徨,觉得人生实在没有什么意思,就又千里迢迢的从美国回到台湾,从台北坐了二小时车程到新竹出家了。这件事被大众传播界一报导,立刻吸引不少人注意,有名的梁实秋教授曾经慨叹说:“当初如果要出家,从台北到新竹坐车二小时就到了,何必辛辛苦苦跑到美国,花那么多时间挣扎奋斗才回来新竹出家呢?”
人世间的因缘,就像这个女子出家一样,忽然邂逅,忽然离散,总有个理则在,“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很多事总要事先有因有缘,才会结缘结果的。这就好像石头希迁禅师初见他的老师青原行思禅师的时候,青原问他是否出自曹溪(六祖慧能)门下,拜师之前心里有些什么障碍没有:
“你去曹溪之前,带了什么去?”
“本性俱足。”石头笑道:“我去曹溪求师之前,并不缺少什么。”
“既已圆满,何必更去曹溪参学?”
石头希迁禅师断然放下身心:“要是不去曹溪,怎么知道我什么都不缺,又如何能照见身心自在!”
这就是说:一切因缘,都要在本来面目上求,向无所不在的生活境遇中证悟。时时清凉水,是因缘;处处般若花,是因缘;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因缘;师长教育我们,是学问因缘;农工商贾供应我们的生活物品,是社会因缘;各位要坐车到这里来,就得有司机先生开车,这是行路的因缘;各位在家扭开电视机,就有许多歌舞娱乐节目,这是视听的因缘……,靠了这么多因缘的巧妙组合,我们才能过着快乐自由的生活。
对于人我之间的因缘关系,我现在用寺庙里弥勒菩萨左右的一首对联来做个透视: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二.怎样知道因缘的存在
我们怎么样能确定因缘的存在,如实地去发现它、把握它呢?这就好像工厂的机器正在运转的时候,忽然停止不动,坏了,没有办法发动,技师拆开来一检查,原来是一根小小的螺丝钉断了,这根小螺丝钉就是因,因缘不具备,机器就动不起来。盖房子要灌水泥,如果少了一根承梁,支撑的力量不够,整个的混凝土屋顶都会塌下来。因缘少一点,境遇的顺遂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用佛教的说法来说,我们人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的,四大是因;人如果生病了,觉得不舒服,就是四大不调造成的血气不顺。花为什么开不出美丽芬芳的花朵呢?果树为什么长不出硕大甜冽的水果呢?一定是少了水份,少了肥料这些助缘。美国发射太空梭作太空探测,有时会因为某种故障而延迟升空,是因为电脑出了毛病,因而停摆。因缘差一点,事物的境相都会层层衍变。
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不顺利,有困难,我们要好好反省检讨,看看是什么地方缺少了因缘,千万不要怨天尤人,自取其咎。这就好像现在很多青年男女相亲相爱,明明门当户对,可是父母就是反对他们结婚,什么人品不好、家境太清寒……缺了这些因缘的辅助,婚姻就不顺遂,这是无缘;还有的青年男女一见钟情,闪电式的结婚了,连他们自己都不知所以然,男的说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女的说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这就是缘份。
我再举一个故事给大家印证因缘的存在。
有一次,弥兰陀王问那先比丘:
“眼睛是你吗?”
那先比丘笑笑:“不是!”
弥兰陀王乘胜追击:“耳朵是你吗?”
“不是!”
“舌头是你吗?”
“不是!”
“那么,真正的你就是身体了?”
“不,色身只是假合的存在。”
“意,是你真正的体?”
“也不是!”
弥兰陀王扬起脸了:“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不能代表你真实自在的本体,那么,你在哪里?”
那先比丘微微一笑,反问:
“窗子是房子吗?”
弥兰陀王一愕,勉强回答:“不是!”
“门是房子吗?”
“不是!”
“砖、瓦是房子吗?”
“不是!”
“那么床椅、梁柱才是房子了?”
“也不是!”
那先比丘悠然一笑:“既然窗门砖瓦梁柱床椅都不是房子,不能代表这个房子,那么,房子在哪里?”
弥兰陀王恍然而悟,这才知道因缘果报是整合不能分割的,是不能用边见、成见执取的。房子要靠各种因缘的具备才能完成一栋房子,人也是诸般因缘和合而成为人;只要懂得因缘法,认识因缘的存在,处处种好因,时时结好缘,人生必能无往不利、所到亨通,现在我举一句诗给大家参考:
“若人识得因缘法,秋霜冬雪皆是春。”
三.因缘的层次与疑解
因缘,有那几种呢?我们大家略从四个方向来看:
(一)有因缘与无因缘──因缘,不是知识上的问题,不是靠研究讨论就能知道的,这个因缘的真理是要靠自己在事理上修行,在心境中证悟才能体会出来的。这种经由真实的修行、了悟而体会的因缘,是“有因缘”,在这种因缘法里,你我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这就是懂得因缘。而如果只是滞留在表解的理论上,表现在空洞的言语中,那就是“无因缘”,是缘木求鱼了。
(二)白因缘与黑因缘──因缘,有善有恶,白因缘就是善的因缘,黑因缘是恶的因缘。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能去明白生灭的终极究竟道理,对因缘只有肤浅的认知,就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变迁而随波逐流,陷溺在黑暗的、恶性的因缘里无法自拔;反过来说,如果道心坚定,信念不变,那么,所成就的因缘就会是光明、善良的因缘。
(三)内因缘与外因缘──因缘,有外在与内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缘是一般因缘,内在的因缘是价值因缘。这就好像同样的一田地,外在的因缘是一样的,可是不同的种子播种下去,收成就不一样,这个种子就是价值因缘。再举个例子来说:一样的父母、老师虽然相同,可是内在的价值因缘如资质、心力却各有千秋。所以说:因缘有内外,外缘虽然具足,如果内在因不好,果报就产生种种差异。
(四)正因缘与邪因缘──因缘有正、邪,有的人生了病,知道是身心失调,就接受对症下药的医疗,病就好了,这是“正因缘”;有的人生病不能找出生病的真正原因,反而疑神疑鬼,以为是神明的惩罚,就到处求神明拜庙,画符、念咒、吃香灰,结果病情反而加重,这就是“邪因缘”。很多事或顺利或不顺利,障碍困难或多或少,有时导因于对缘的认识不够正确,我们要懂得趋正避邪!
其次说到因缘的层次,因缘有四种层次:就是正见、因缘、空、般若。
(一)正见──凡夫的程度所能了解的因缘,就是正见。一般人经由各种学识、经验,容易了解世间许多痴妄的因缘,例如:病痛、烦恼、破财……等等,能知因离苦,得到解脱,这是入世法的因缘。
(二)因缘──到了阿罗汉的程度,他了解出世法,能够勘破五阴皆空,离所知障,就把心灵提升到更高一层的境界,知道万事万物无对待,知道六道众生相互而生,他就懂得“因缘”的真境了。
(三)空──空,是菩萨的阶段,这时候不但证悟了世间法,证悟出世间法,而且能进一步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缘,“一色一香无非道,或语或默终是禅”,以空为因为缘,自然能知成万事了。
(四)般若──这是佛陀的层次,是证悟了自…
《佛教对因缘的看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