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對因緣的看法▪P2

  ..續本文上一頁,前因既不善,現緣亦不佳,自難免有話不投機的後果了。

   《華嚴經》上說:“大海之水可飲盡,刹塵心念可數知,虛空有量風可系,無能說盡佛境界”。我現在再舉六祖慧能的一椿因緣給大家參考:

   “你從那裏來,來尋求什麼?”

   “弟子遠自嶺南來,但求成佛作祖!”

   五祖聽了這回答,不覺心中一凜,爲測試此子夙緣,更不假辭色:“你不過是小小一個嶺南蠻子,如何敢企求諸佛諸祖的境界?”

   慧能侃侃而談:“人有東西南北的畛隔,佛性沒有東西南北的分限;因緣和合,人人都能成佛,我爲何不能作祖?”

   五祖當下深覺契合,想想,吩咐說:“很好,你就留下來跟大家一起做事,到槽房去工作吧!”

   從此一連八個月,慧能天天拿著柴刀砍柴,一捆捆的砍下去……天天在腰上綁了石塊,踏著石碓舂米,一步步的踏下去……五祖不聞不問,不傳一句佛法;六祖不言不語,絕無一絲怨咎──一直到後來五祖連夜將衣缽都傳與六祖之時,才用一首偈語道破了這一段公案: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意思是說:當初你遠自嶺南來向我求道的時候,你的因雖已成熟,情也懇切,環境的機緣卻還不夠圓滿,所以我必須讓你先自我打磨一段時間,等一切因緣具備了,才好傳法給你。

   由此可知:因緣與人我之間,往往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沒有相當圓滿的因緣和合,人際關系就會有欠缺、遺憾,任何事都要依因緣成熟的快慢而衍變承受。這就好像有的花春天播種,秋天就開得燦爛了;有的花今年下種,卻要等到明年才能開花;有的花更久,種是種了,卻要生長幾年才開花結果。唐代有名的文學家韓愈,被貶到潮州當刺史,潮州地處偏遠,人文未開,沒有談心論道的對象,聽說大顛禅師在當地弘化,立刻整裝前去參訪,恰巧禅師在打坐。韓愈站在旁邊鹄候良久,禅師還是不出定,韓愈久候多時,心生厭煩,正要舉步離去,守護在禅師身旁的侍者忽然開腔:“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這一聲如春雷震耳,铿锵有力,韓愈因爲適時適機,終于在侍者處得到得度的緣分。

   幾年前有一個大學畢業的女生,興致沖沖地飛越半個地球到美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可是她在美國過了兩年以後,深深感到生活空虛、精神彷徨,覺得人生實在沒有什麼意思,就又千裏迢迢的從美國回到臺灣,從臺北坐了二小時車程到新竹出家了。這件事被大衆傳播界一報導,立刻吸引不少人注意,有名的梁實秋教授曾經慨歎說:“當初如果要出家,從臺北到新竹坐車二小時就到了,何必辛辛苦苦跑到美國,花那麼多時間掙紮奮鬥才回來新竹出家呢?”

   人世間的因緣,就像這個女子出家一樣,忽然邂逅,忽然離散,總有個理則在,“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很多事總要事先有因有緣,才會結緣結果的。這就好像石頭希遷禅師初見他的老師青原行思禅師的時候,青原問他是否出自曹溪(六祖慧能)門下,拜師之前心裏有些什麼障礙沒有:

   “你去曹溪之前,帶了什麼去?”

   “本性俱足。”石頭笑道:“我去曹溪求師之前,並不缺少什麼。”

   “既已圓滿,何必更去曹溪參學?”

   石頭希遷禅師斷然放下身心:“要是不去曹溪,怎麼知道我什麼都不缺,又如何能照見身心自在!”

   這就是說:一切因緣,都要在本來面目上求,向無所不在的生活境遇中證悟。時時清涼水,是因緣;處處般若花,是因緣;父母生養我們,是親情因緣;師長教育我們,是學問因緣;農工商賈供應我們的生活物品,是社會因緣;各位要坐車到這裏來,就得有司機先生開車,這是行路的因緣;各位在家扭開電視機,就有許多歌舞娛樂節目,這是視聽的因緣……,靠了這麼多因緣的巧妙組合,我們才能過著快樂自由的生活。

   對于人我之間的因緣關系,我現在用寺廟裏彌勒菩薩左右的一首對聯來做個透視: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二.怎樣知道因緣的存在 

   我們怎麼樣能確定因緣的存在,如實地去發現它、把握它呢?這就好像工廠的機器正在運轉的時候,忽然停止不動,壞了,沒有辦法發動,技師拆開來一檢查,原來是一根小小的螺絲釘斷了,這根小螺絲釘就是因,因緣不具備,機器就動不起來。蓋房子要灌水泥,如果少了一根承梁,支撐的力量不夠,整個的混凝土屋頂都會塌下來。因緣少一點,境遇的順遂就會有很大的差異。

   用佛教的說法來說,我們人是地、水、火、風四大因緣聚合而成的,四大是因;人如果生病了,覺得不舒服,就是四大不調造成的血氣不順。花爲什麼開不出美麗芬芳的花朵呢?果樹爲什麼長不出碩大甜冽的水果呢?一定是少了水份,少了肥料這些助緣。美國發射太空梭作太空探測,有時會因爲某種故障而延遲升空,是因爲電腦出了毛病,因而停擺。因緣差一點,事物的境相都會層層衍變。

   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不順利,有困難,我們要好好反省檢討,看看是什麼地方缺少了因緣,千萬不要怨天尤人,自取其咎。這就好像現在很多青年男女相親相愛,明明門當戶對,可是父母就是反對他們結婚,什麼人品不好、家境太清寒……缺了這些因緣的輔助,婚姻就不順遂,這是無緣;還有的青年男女一見鍾情,閃電式的結婚了,連他們自己都不知所以然,男的說是“情人眼裏出西施”,女的說是“有緣千裏來相會”,這就是緣份。

   我再舉一個故事給大家印證因緣的存在。

   有一次,彌蘭陀王問那先比丘:

   “眼睛是你嗎?”

   那先比丘笑笑:“不是!”

   彌蘭陀王乘勝追擊:“耳朵是你嗎?”

   “不是!”

   “舌頭是你嗎?”

   “不是!”

   “那麼,真正的你就是身體了?”

   “不,色身只是假合的存在。”

   “意,是你真正的體?”

   “也不是!”

   彌蘭陀王揚起臉了:“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不能代表你真實自在的本體,那麼,你在哪裏?”

   那先比丘微微一笑,反問:

   “窗子是房子嗎?”

   彌蘭陀王一愕,勉強回答:“不是!”

   “門是房子嗎?”

   “不是!”

   “磚、瓦是房子嗎?”

   “不是!”

   “那麼床椅、梁柱才是房子了?”

   “也不是!”

   那先比丘悠然一笑:“既然窗門磚瓦梁柱床椅都不是房子,不能代表這個房子,那麼,房子在哪裏?”

   彌蘭陀王恍然而悟,這才知道因緣果報是整合不能分割的,是不能用邊見、成見執取的。房子要靠各種因緣的具備才能完成一棟房子,人也是諸般因緣和合而成爲人;只要懂得因緣法,認識因緣的存在,處處種好因,時時結好緣,人生必能無往不利、所到亨通,現在我舉一句詩給大家參考:

   “若人識得因緣法,秋霜冬雪皆是春。”

   叁.因緣的層次與疑解 

   因緣,有那幾種呢?我們大家略從四個方向來看:

   (一)有因緣與無因緣──因緣,不是知識上的問題,不是靠研究討論就能知道的,這個因緣的真理是要靠自己在事理上修行,在心境中證悟才能體會出來的。這種經由真實的修行、了悟而體會的因緣,是“有因緣”,在這種因緣法裏,你我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這就是懂得因緣。而如果只是滯留在表解的理論上,表現在空洞的言語中,那就是“無因緣”,是緣木求魚了。

   (二)白因緣與黑因緣──因緣,有善有惡,白因緣就是善的因緣,黑因緣是惡的因緣。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能去明白生滅的終極究竟道理,對因緣只有膚淺的認知,就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變遷而隨波逐流,陷溺在黑暗的、惡性的因緣裏無法自拔;反過來說,如果道心堅定,信念不變,那麼,所成就的因緣就會是光明、善良的因緣。

   (叁)內因緣與外因緣──因緣,有外在與內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緣是一般因緣,內在的因緣是價值因緣。這就好像同樣的一田地,外在的因緣是一樣的,可是不同的種子播種下去,收成就不一樣,這個種子就是價值因緣。再舉個例子來說:一樣的父母、老師雖然相同,可是內在的價值因緣如資質、心力卻各有千秋。所以說:因緣有內外,外緣雖然具足,如果內在因不好,果報就産生種種差異。

   (四)正因緣與邪因緣──因緣有正、邪,有的人生了病,知道是身心失調,就接受對症下藥的醫療,病就好了,這是“正因緣”;有的人生病不能找出生病的真正原因,反而疑神疑鬼,以爲是神明的懲罰,就到處求神明拜廟,畫符、念咒、吃香灰,結果病情反而加重,這就是“邪因緣”。很多事或順利或不順利,障礙困難或多或少,有時導因于對緣的認識不夠正確,我們要懂得趨正避邪!

   其次說到因緣的層次,因緣有四種層次:就是正見、因緣、空、般若。

   (一)正見──凡夫的程度所能了解的因緣,就是正見。一般人經由各種學識、經驗,容易了解世間許多癡妄的因緣,例如:病痛、煩惱、破財……等等,能知因離苦,得到解脫,這是入世法的因緣。

   (二)因緣──到了阿羅漢的程度,他了解出世法,能夠勘破五陰皆空,離所知障,就把心靈提升到更高一層的境界,知道萬事萬物無對待,知道六道衆生相互而生,他就懂得“因緣”的真境了。

   (叁)空──空,是菩薩的階段,這時候不但證悟了世間法,證悟出世間法,而且能進一步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緣,“一色一香無非道,或語或默終是禅”,以空爲因爲緣,自然能知成萬事了。

   (四)般若──這是佛陀的層次,是證悟了自…

《佛教對因緣的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