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转生官妓──大年初五谈话▪P2

  ..续本文上一页

   接下来:

  与以《法华》,则读诵如流。以此知僧言可信矣。

   她没有受过教育,不认识字,给她其它的经书她不会读,可是给她《法华经》,她就读诵如流,那「读诵如流」是她这一辈子所学的吗?当然不是!是她前辈子所带来的。可见所谓的天才,并不是说真有谁是天生的天才,是他前辈子就已经熏习很深厚了。「以此知僧言可信矣」,因为现场就有应验。

  西方法门,功德何可思议

   第三段:

  使此尼知西方法门,则上品上生可也;不知而坠堕于妓,可不哀哉。

   这个用天差地别都没办法形容了,如果她当初以三十年诵《法华经》的精神与时间去专念弥陀名号,岂只是上品上生而已,她必然会往生阿弥陀佛的报土,阿弥陀佛的报土是超越品位阶级的。可是她只晓得《法华经》是「经王」,而不晓得这一句弥陀名号。弥陀名号是什么?(众答:「南无阿弥陀佛」)。所谓「千经万论、三藏十二部法门,六字全收。」所以六字名号就是「经王中的经王」。

   第四段:

  以此知能用西方法门教人者,其济拔之功大矣,福报岂易量哉。

   以西方法门教人者,就是以念佛的法门来教导人家,这一种救度对方的功德非常的大,可说是大慈悲、大智慧。为什么?因为只要能够让对方往生,不但离开六道轮回,而且到那里就成佛了,有比这个更慈悲的吗?有比这个更有智慧的吗?不过,这个人也必须要有大善根、大福德,才有福气专念这一句名号,愿生极乐。由此可知,我们在座诸位都是有大善根、大福德,都是在做大慈悲、大智慧功德的事情,这是值得鼓掌的。

   有关以这个法门劝导他人的功德,在这本书第五十二页有提到。印光大师说:

  成就一众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

  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何可思议就是不能思量的意思,为什么说不能思量呢?因为只要没有往生,只要还是六道轮回的凡夫,就还会在生生世世轮回中,因为不守杀生戒而杀害了多少生命,因为不守偷盗戒而去偷,赚不应该赚的、拿不应该拿的,甚至做强盗,只要在轮回当中就会无恶不造;可是如果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就不会继续在六道轮回中造业,反而会广度众生,这一种功德怎么能够思量呢?

  劝人念佛,合生净土

   在这一本书中也有一则劝人念佛往生,同时自己也因之具足往生资格的例子。这典故是在第二一二页的〈劝人念佛,合生净土〉,我先念一遍:

  唐朝,房翥暴死,至阴府见阎罗王。

  王曰:「据案簿,君曾劝一老人念佛,已生净土。君承此福,亦合生净土,故召来相见。」

  翥曰:「先许金刚经万卷,巡礼五台,未欲往生。」

  王曰:「诵经巡礼,固是好事,不如早生净土。」

  王知志不可夺,乃放还。以此知:劝人修者,非徒往生,又感动幽冥也。

   由于这个典故的启发,让我们对净土念佛法门很有信心、动力,是一件很好的事例。不过故事中的主角说:「先许《金刚经》万卷,巡礼五台。」所以还没有当下要往生,还好他已经具足往生的身份了,不然还是要先往生较妥当。因为即使诵完《金刚经》一万卷,都没有比三十年诵《法华经》多,而且只要往生极乐世界,《金刚经》的道理瞬间即统统显现了;若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即使诵持一万卷,也未必能体证「泯三心,空四相」,也就是《金刚经》所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些内容若只当学问上的了解是不难的,但若求真正心性上的体悟,则非常困难。

  龙舒净土文

   现在我们再回到第六十一页,最下面的加注:「王日休《龙舒净土文》卷七。」这是说明此一事迹是摘自王日休写的《龙舒净土文》第七卷。王日休是北宋高宗时的国学进士,国学进士的官位不低,须是饱读诗书,且才华很好才能够考上。虽然他高官、饱学,但是知道人生无常,而且在官场中有可能会造业而不自知,所以他就辞官回乡,专心修行念佛,同时也以课徒为业,顺便将佛教的道理传播出去。他对净土法门很专一,每天都礼拜阿弥陀佛一千拜,其它的时间就念佛不断;他所写的这本《龙舒净土文》对净土法门的贡献功德非常大。印光大师二十多岁时就是因为看了这本《龙舒净土文》,才一心归命净土法门,而一生专念弥陀名号,也转而劝人专念弥陀名号。印光大师的文钞可说是风行世界,凡是学净土法门的人没有不参考、不阅读他的文钞的。印光大师对这个法门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就是根源于王日休《龙舒净土文》这一本书,由此可知《龙舒净土文》对净土法门的影响是如何深远了。

   《龙舒净土文》这一本书是王日休居士的毕生力作,书中引用种种方便善巧,对每一阶层的人,上至王公大臣,下至一般贩夫走卒,都有善巧方便的引导文来引导他们进入净土法门,让他们能够心开意解的觉得:唉!必须要学净土,净土才是他们所可依靠的。这一本书就有这样的效果,而且,有理有事,不但有净土的教理,更进而引用典故来说明教理,像我们刚才所谈的这一段就是从里面摘录出来的。

   现在我们来看此章的按语:

  出家为尼,已是难得,苦行卅年,更属不易;

  唯仗自力,无他力持,烦惑未伏,再度沈迷。

  余门学道,蚁子登山,念佛往生,风帆顺水;

  不生极乐,尚在娑婆,一旦生西,永断轮回。

   「出家为尼,已是难得。」出家为尼真的是很难,比如我们现场的女众有数十个,但是出家众才几位而已,看看是哪一位来现身出家好了。(众笑)有那么困难吗?不容易喔!但是做比丘尼很难,做比丘更难,因为在座,你们看,比丘有几位?只有我一位,觉得很孤单,看有谁来跟我做伴?

   「苦行卅年,更属不易。」为什么说是苦行呢?因为每一天不间断地诵《法华经》,要有那样的恒心是不容易的。《法华经》共二十八品,要半天的时间才能诵完,而我们凡夫,都是妄想杂念,一颗心都是向外攀缘,要他长时间忍耐孤独、安于寂静的在一件事上是不容易的,如果能够做得到的话,学佛才会有进步。假如耐不住孤独、寂静,静下来没事的时候,就开始找事情做,比如看电视、看报纸、看杂志或是找人闲聊,这样就不容易成就道业;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忍耐孤独、安于寂寞,在寂寞当中不觉得寂寞,反而觉得有法喜,这样就比较容易成就道业。像各位在四十九天中,大家都能够忍耐孤独,安于寂寞,每天都是固定八个半小时来这里念佛,那真的是成佛有余;但大家的成佛有余,是靠这一句弥陀名号的力量啦!

  自力和他力

   「唯仗自力,无他力持,烦惑未伏,再度沈迷。」所谓「自力」,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今生没有成就,下一辈子再来,下一辈子没有成就,下下辈子再来;在这个娑婆世界,一世一世的修行,然后一世一世的增上,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直到圆成佛果。这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学佛,然后在娑婆世界完成佛道的自力法门,但这必须他自己力量足够,有圣人的根器,所以此法门也称为「圣道门」。而所谓「他力」,这个「他」是指阿弥陀佛,唯有阿弥陀佛才能称为他力,而不是指其它的佛、菩萨、罗汉、或其它的法门。

   「自力」和「他力」是昙鸾大师的思想,昙鸾大师的自、他力思想则根源于龙树菩萨的「难行道」与「易行道」思想而加以发挥的。龙树菩萨说:菩萨学佛,有两种法门,一个是难行道,一个是易行道。什么是难行道呢?就是必须自己能够勤行精进,这个叫难行道;易行道呢?就是「以信方便,易行疾至」,这称做易行道。

   什么样的内容、行止才是勤行精进的难行道呢?龙树菩萨说,归纳起来有三种:「诸、久、堕」。也就是说,行难行道的菩萨,勤行精进,勤行六度万行法门,就是「诸」──诸种法门,诸种功行;「久」──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久的时间,所以三祇百劫求福慧;「堕」──有可能在这个期间会堕落下来,一旦堕落下来,就可能不再上升了,所以叫「诸、久、堕」。有堕的话就是有危险,所以这个难行道是有危险性的。龙树菩萨譬喻难行道如同步行,我们要行千里万里之路,如果只靠步行,那就很困难,必须自己有体力,而且四肢健全,如果脚不方便就不行了;而且逢水涉水,遇山爬山,要很有耐力,还要幸运不遇盗贼或是恶兽,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叫难行道。

   龙树菩萨说,易行道就是「信」──信受弥陀的救度,专念弥陀的名号。所以龙树菩萨对于本愿法门的定义是: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这是龙树菩萨对《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的定义。「若人念我」就是如果有众生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就是「念我」。「称名自归」,而专称弥陀佛名,归命于阿弥陀佛,因为自归称名,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就是归命,所以称名就是自归;如此「念我称名」的自己归投依靠于弥陀本愿的救度,则龙树菩萨说「即入必定」,这种人当下就进入不退转的菩萨阶位了。龙树菩萨说这个法门才是易行道,是当生成就的,也说这个法门等于是「一、速、必」,修行只要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叫「一」;「速」──今生就能够往生成佛;「必」──是必定的,是必然性的,不是或然性或不定性的。

   刚才讲走路是苦,龙树菩萨形容为苦行道,难行道就是苦行道。现在形容易行道如同坐船,而且又是安乐的法门,是乐行道,可见自力、他力有非常大的差别。这一位比丘尼过去只靠自己的力量,没有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又「烦惑未伏,再度沈迷」,烦惑是指烦恼,也就是见、思惑中的思惑。但是,如果他能断见惑,降伏烦恼,证初果的话,至少不会堕三恶道,七次人天往返,就会证得阿罗汉果,从此就远离生死轮回;反之,如果烦惑未伏的话,一定还会迷失本性的。

  余门学道,蚁子登山,念佛往生,风帆顺水

   「余门学道,蚁子登山,念佛往生,风帆顺水。」学其它的法门就好像蚂蚁爬山,人登山都不容易了,何况蚂蚁爬山,遇到水就过不去,遇到野兽恐怕会被踏死或被吃掉,何况有风、雨及种种山难,是很危险的。而「念佛往生,风帆顺水」,风帆又遇到顺水,几乎都不用力量,顺着风自自然然的就会到达目的地了。李白有一首诗「朝发白帝城」,我觉得很能用来形容这个风帆顺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这个法门可以说是轻舟的法门,一下子就越过万重山了。我对这一首诗也很感兴趣,因为以前刚念佛的时候,如果坐在那里打妄想的话,时间也过得特别快,一下子一两个钟头就过去了,好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样,只是所过的是妄想杂念的山啦!

   「不生极乐,尚在娑婆,一旦生西,永断轮回。」不往生极乐世界,那肯定还在娑婆六道轮回,既然还在娑婆六道之中,谁能保证生生世世都能生而为人?即使转生为天人,福报尽了,还是要堕落啊!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才妥当,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则永断六道轮回,生生世世的业障、业报,就和我们毫无关系了,所以必须要求生极乐世界。

  往生极乐世界以后,跟娑婆世界真的永远分离了吗?并不是这样!我们这个法门是来回票,往生之后还会倒驾慈航,乘愿再来的。只是那个时候的来,不是业报的转生,而是乘愿的示现,从极乐世界再来,那就不怕了,因为不会再轮回了。

   总之,我们好不容易生而为人,不但遇到佛法,又遇到这个殊胜的弥陀本愿救度法门,就要坚信这个法门,愿生极乐,专称弥陀佛名。所以我们也很感谢典故中的这位比丘尼给了我们这么富启发性的示现。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二○○四.一.二十六)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转生官妓──大年初五谈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