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轉生官妓──大年初五談話▪P2

  ..續本文上一頁

   接下來:

  與以《法華》,則讀誦如流。以此知僧言可信矣。

   她沒有受過教育,不認識字,給她其它的經書她不會讀,可是給她《法華經》,她就讀誦如流,那「讀誦如流」是她這一輩子所學的嗎?當然不是!是她前輩子所帶來的。可見所謂的天才,並不是說真有誰是天生的天才,是他前輩子就已經熏習很深厚了。「以此知僧言可信矣」,因爲現場就有應驗。

  西方法門,功德何可思議

   第叁段:

  使此尼知西方法門,則上品上生可也;不知而墜墮于妓,可不哀哉。

   這個用天差地別都沒辦法形容了,如果她當初以叁十年誦《法華經》的精神與時間去專念彌陀名號,豈只是上品上生而已,她必然會往生阿彌陀佛的報土,阿彌陀佛的報土是超越品位階級的。可是她只曉得《法華經》是「經王」,而不曉得這一句彌陀名號。彌陀名號是什麼?(衆答:「南無阿彌陀佛」)。所謂「千經萬論、叁藏十二部法門,六字全收。」所以六字名號就是「經王中的經王」。

   第四段:

  以此知能用西方法門教人者,其濟拔之功大矣,福報豈易量哉。

   以西方法門教人者,就是以念佛的法門來教導人家,這一種救度對方的功德非常的大,可說是大慈悲、大智慧。爲什麼?因爲只要能夠讓對方往生,不但離開六道輪回,而且到那裏就成佛了,有比這個更慈悲的嗎?有比這個更有智慧的嗎?不過,這個人也必須要有大善根、大福德,才有福氣專念這一句名號,願生極樂。由此可知,我們在座諸位都是有大善根、大福德,都是在做大慈悲、大智慧功德的事情,這是值得鼓掌的。

   有關以這個法門勸導他人的功德,在這本書第五十二頁有提到。印光大師說:

  成就一衆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衆生作佛。

  此等功德,何可思議!

   何可思議就是不能思量的意思,爲什麼說不能思量呢?因爲只要沒有往生,只要還是六道輪回的凡夫,就還會在生生世世輪回中,因爲不守殺生戒而殺害了多少生命,因爲不守偷盜戒而去偷,賺不應該賺的、拿不應該拿的,甚至做強盜,只要在輪回當中就會無惡不造;可是如果往生極樂世界的話,就不會繼續在六道輪回中造業,反而會廣度衆生,這一種功德怎麼能夠思量呢?

  勸人念佛,合生淨土

   在這一本書中也有一則勸人念佛往生,同時自己也因之具足往生資格的例子。這典故是在第二一二頁的〈勸人念佛,合生淨土〉,我先念一遍:

  唐朝,房翥暴死,至陰府見閻羅王。

  王曰:「據案簿,君曾勸一老人念佛,已生淨土。君承此福,亦合生淨土,故召來相見。」

  翥曰:「先許金剛經萬卷,巡禮五臺,未欲往生。」

  王曰:「誦經巡禮,固是好事,不如早生淨土。」

  王知志不可奪,乃放還。以此知:勸人修者,非徒往生,又感動幽冥也。

   由于這個典故的啓發,讓我們對淨土念佛法門很有信心、動力,是一件很好的事例。不過故事中的主角說:「先許《金剛經》萬卷,巡禮五臺。」所以還沒有當下要往生,還好他已經具足往生的身份了,不然還是要先往生較妥當。因爲即使誦完《金剛經》一萬卷,都沒有比叁十年誦《法華經》多,而且只要往生極樂世界,《金剛經》的道理瞬間即統統顯現了;若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即使誦持一萬卷,也未必能體證「泯叁心,空四相」,也就是《金剛經》所講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些內容若只當學問上的了解是不難的,但若求真正心性上的體悟,則非常困難。

  龍舒淨土文

   現在我們再回到第六十一頁,最下面的加注:「王日休《龍舒淨土文》卷七。」這是說明此一事迹是摘自王日休寫的《龍舒淨土文》第七卷。王日休是北宋高宗時的國學進士,國學進士的官位不低,須是飽讀詩書,且才華很好才能夠考上。雖然他高官、飽學,但是知道人生無常,而且在官場中有可能會造業而不自知,所以他就辭官回鄉,專心修行念佛,同時也以課徒爲業,順便將佛教的道理傳播出去。他對淨土法門很專一,每天都禮拜阿彌陀佛一千拜,其它的時間就念佛不斷;他所寫的這本《龍舒淨土文》對淨土法門的貢獻功德非常大。印光大師二十多歲時就是因爲看了這本《龍舒淨土文》,才一心歸命淨土法門,而一生專念彌陀名號,也轉而勸人專念彌陀名號。印光大師的文鈔可說是風行世界,凡是學淨土法門的人沒有不參考、不閱讀他的文鈔的。印光大師對這個法門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就是根源于王日休《龍舒淨土文》這一本書,由此可知《龍舒淨土文》對淨土法門的影響是如何深遠了。

   《龍舒淨土文》這一本書是王日休居士的畢生力作,書中引用種種方便善巧,對每一階層的人,上至王公大臣,下至一般販夫走卒,都有善巧方便的引導文來引導他們進入淨土法門,讓他們能夠心開意解的覺得:唉!必須要學淨土,淨土才是他們所可依靠的。這一本書就有這樣的效果,而且,有理有事,不但有淨土的教理,更進而引用典故來說明教理,像我們剛才所談的這一段就是從裏面摘錄出來的。

   現在我們來看此章的按語:

  出家爲尼,已是難得,苦行卅年,更屬不易;

  唯仗自力,無他力持,煩惑未伏,再度沈迷。

  余門學道,蟻子登山,念佛往生,風帆順水;

  不生極樂,尚在娑婆,一旦生西,永斷輪回。

   「出家爲尼,已是難得。」出家爲尼真的是很難,比如我們現場的女衆有數十個,但是出家衆才幾位而已,看看是哪一位來現身出家好了。(衆笑)有那麼困難嗎?不容易喔!但是做比丘尼很難,做比丘更難,因爲在座,你們看,比丘有幾位?只有我一位,覺得很孤單,看有誰來跟我做伴?

   「苦行卅年,更屬不易。」爲什麼說是苦行呢?因爲每一天不間斷地誦《法華經》,要有那樣的恒心是不容易的。《法華經》共二十八品,要半天的時間才能誦完,而我們凡夫,都是妄想雜念,一顆心都是向外攀緣,要他長時間忍耐孤獨、安于寂靜的在一件事上是不容易的,如果能夠做得到的話,學佛才會有進步。假如耐不住孤獨、寂靜,靜下來沒事的時候,就開始找事情做,比如看電視、看報紙、看雜志或是找人閑聊,這樣就不容易成就道業;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忍耐孤獨、安于寂寞,在寂寞當中不覺得寂寞,反而覺得有法喜,這樣就比較容易成就道業。像各位在四十九天中,大家都能夠忍耐孤獨,安于寂寞,每天都是固定八個半小時來這裏念佛,那真的是成佛有余;但大家的成佛有余,是靠這一句彌陀名號的力量啦!

  自力和他力

   「唯仗自力,無他力持,煩惑未伏,再度沈迷。」所謂「自力」,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今生沒有成就,下一輩子再來,下一輩子沒有成就,下下輩子再來;在這個娑婆世界,一世一世的修行,然後一世一世的增上,曆經叁大阿僧祇劫,直到圓成佛果。這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學佛,然後在娑婆世界完成佛道的自力法門,但這必須他自己力量足夠,有聖人的根器,所以此法門也稱爲「聖道門」。而所謂「他力」,這個「他」是指阿彌陀佛,唯有阿彌陀佛才能稱爲他力,而不是指其它的佛、菩薩、羅漢、或其它的法門。

   「自力」和「他力」是昙鸾大師的思想,昙鸾大師的自、他力思想則根源于龍樹菩薩的「難行道」與「易行道」思想而加以發揮的。龍樹菩薩說:菩薩學佛,有兩種法門,一個是難行道,一個是易行道。什麼是難行道呢?就是必須自己能夠勤行精進,這個叫難行道;易行道呢?就是「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這稱做易行道。

   什麼樣的內容、行止才是勤行精進的難行道呢?龍樹菩薩說,歸納起來有叁種:「諸、久、墮」。也就是說,行難行道的菩薩,勤行精進,勤行六度萬行法門,就是「諸」──諸種法門,諸種功行;「久」──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這麼長久的時間,所以叁祇百劫求福慧;「墮」──有可能在這個期間會墮落下來,一旦墮落下來,就可能不再上升了,所以叫「諸、久、墮」。有墮的話就是有危險,所以這個難行道是有危險性的。龍樹菩薩譬喻難行道如同步行,我們要行千裏萬裏之路,如果只靠步行,那就很困難,必須自己有體力,而且四肢健全,如果腳不方便就不行了;而且逢水涉水,遇山爬山,要很有耐力,還要幸運不遇盜賊或是惡獸,那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叫難行道。

   龍樹菩薩說,易行道就是「信」──信受彌陀的救度,專念彌陀的名號。所以龍樹菩薩對于本願法門的定義是: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這是龍樹菩薩對《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定義。「若人念我」就是如果有衆生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就是「念我」。「稱名自歸」,而專稱彌陀佛名,歸命于阿彌陀佛,因爲自歸稱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歸命,所以稱名就是自歸;如此「念我稱名」的自己歸投依靠于彌陀本願的救度,則龍樹菩薩說「即入必定」,這種人當下就進入不退轉的菩薩階位了。龍樹菩薩說這個法門才是易行道,是當生成就的,也說這個法門等于是「一、速、必」,修行只要專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叫「一」;「速」──今生就能夠往生成佛;「必」──是必定的,是必然性的,不是或然性或不定性的。

   剛才講走路是苦,龍樹菩薩形容爲苦行道,難行道就是苦行道。現在形容易行道如同坐船,而且又是安樂的法門,是樂行道,可見自力、他力有非常大的差別。這一位比丘尼過去只靠自己的力量,沒有往生極樂世界,而且又「煩惑未伏,再度沈迷」,煩惑是指煩惱,也就是見、思惑中的思惑。但是,如果他能斷見惑,降伏煩惱,證初果的話,至少不會墮叁惡道,七次人天往返,就會證得阿羅漢果,從此就遠離生死輪回;反之,如果煩惑未伏的話,一定還會迷失本性的。

  余門學道,蟻子登山,念佛往生,風帆順水

   「余門學道,蟻子登山,念佛往生,風帆順水。」學其它的法門就好像螞蟻爬山,人登山都不容易了,何況螞蟻爬山,遇到水就過不去,遇到野獸恐怕會被踏死或被吃掉,何況有風、雨及種種山難,是很危險的。而「念佛往生,風帆順水」,風帆又遇到順水,幾乎都不用力量,順著風自自然然的就會到達目的地了。李白有一首詩「朝發白帝城」,我覺得很能用來形容這個風帆順水:「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我們這個法門可以說是輕舟的法門,一下子就越過萬重山了。我對這一首詩也很感興趣,因爲以前剛念佛的時候,如果坐在那裏打妄想的話,時間也過得特別快,一下子一兩個鍾頭就過去了,好像輕舟已過萬重山一樣,只是所過的是妄想雜念的山啦!

   「不生極樂,尚在娑婆,一旦生西,永斷輪回。」不往生極樂世界,那肯定還在娑婆六道輪回,既然還在娑婆六道之中,誰能保證生生世世都能生而爲人?即使轉生爲天人,福報盡了,還是要墮落啊!只有往生極樂世界才妥當,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則永斷六道輪回,生生世世的業障、業報,就和我們毫無關系了,所以必須要求生極樂世界。

  往生極樂世界以後,跟娑婆世界真的永遠分離了嗎?並不是這樣!我們這個法門是來回票,往生之後還會倒駕慈航,乘願再來的。只是那個時候的來,不是業報的轉生,而是乘願的示現,從極樂世界再來,那就不怕了,因爲不會再輪回了。

   總之,我們好不容易生而爲人,不但遇到佛法,又遇到這個殊勝的彌陀本願救度法門,就要堅信這個法門,願生極樂,專稱彌陀佛名。所以我們也很感謝典故中的這位比丘尼給了我們這麼富啓發性的示現。今天就講到這裏。

   南無阿彌陀佛!

  

(二○○四.一.二十六)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轉生官妓──大年初五談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