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經叁文
──大年初七談話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經》易被錯解
今天晚上要跟大家討論的,是比較冷僻性,有關教理方面的話題。當然,我們所要討論的教理,不是屬于各宗各派的,而是跟本宗本門有確切關系的,尤其是與我們每天所誦念的《阿彌陀經》有關系。這些日子以來,大家誦念《阿彌陀經》到今天已近五十部,在這部經裏面,有叁段核心經文是我們這個法門的重點,但是這叁段核心的經文卻很容易被錯會、誤解,甚至曲解。
自古以來,中國淨土法門的念佛者都很重視《阿彌陀經》,所以把《阿彌陀經》列爲每天早晚都必須課誦的日課。可是有很多學淨土法門的人,往往被《阿彌陀經》裏面的叁段核心經文所絆倒,甚至于因爲錯會、誤解了這叁段經文,致而退失了學習這個法門的信心,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這叁段經文的第一段是: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第二段是: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第叁段是: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叁段經文很重要,但也因爲很重要,所以如果沒有正確了解,反而是錯解,甚至被人故意曲解,那就會對念佛法門造成莫大的障礙;所以誦《阿彌陀經》的念佛者,都必須對這叁段經文先有正確的了解。
淨土宗宗旨
首先,我們先來講解第一段──「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先自「得生彼國」講起,「得生彼國」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往生極樂世界是我們淨土門的目標、目的。我們一生學佛,學了八萬四千法門,最後都舍掉而歸入淨土法門,目的是爲了什麼?就是爲了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個法門的宗旨,可以用四句話標顯出來。各位如果稍留意的話,就會發現,最近我們新出版的書,在封底都印有我們的宗徽,這個宗徽是一個地球,地球上面有一朵白蓮花,對于有關淨土宗宗徽意涵的解釋,大家以後會看到。宗徽下面有四句偈語: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衆生。
這四句偈語就是我們的宗旨,很簡短,也很淺顯,一看就可以了解,希望大家能把這四句宗旨背下來。我們學這個法門的宗旨、目的就是爲了「信受彌陀救度」,這是大根大本,因爲若沒有彌陀的救度,就沒有極樂世界,也沒有淨土法門。彌陀的救度顯現在哪裏?在「專稱彌陀佛名」。專稱佛名的目的在哪裏?在「願生彌陀淨土」。願生彌陀淨土有什麼大效果、大利益?它的大效果、大利益就是不但自己能脫離六道輪回,也能夠「廣度十方衆生」,使他們都能脫離六道輪回。所以「願生」是我們的宗旨,也是我們的大根大本,而且不只是學淨土法門的宗旨與大根大本,其實也是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可能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確實的反問自己:「我爲什麼生下來?我爲什麼活著?」人生很苦,像最近臺灣景氣不好,有人因爲生活痛苦而自殺;有的人則是再苦也忍耐活下去。但是,「忍耐活下去是爲了什麼?人生何去何從?」如果能夠往這方面去思考,人就會産生智慧,同時也會走進信仰領域,此後只要他找到答案,那麼他的余生,就能過著安心、安穩、安樂的日子。所以,人生的目的簡單的講就是爲了「願生彌陀淨土」,這也是學佛的目的;總而言之,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人生何去何從?這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一個人如果不知有叁界六道輪回,不信有叁世因果的善惡報應,他就會認爲人只不過是活一次,沒有第二次;他會認爲人只不過是死一次,死了就沒有了,沒有所謂的輪回;他只曉得有現生這一輩子,因此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如何使這一輩子快樂。但是如果確信有叁世因果、善惡報應、六道輪回,而且了解人生無常、短暫,並且充滿種種苦惱,那時他就會努力在這短暫的人生當中尋求未來永恒的解脫、永遠的離苦得樂。但是,一個人如果福德因緣不足,也很難找到正確解脫的法門,所以在座各位可以說都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才會遇到這個今生今世必定解脫、必定成就的往生淨土法門。
世間人往往認爲,這個人學問大,是哪裏畢業的,有什麼文憑,或這個人功成名就,就覺得他已不虛此生了,這完全是以外在的學問、權位、金錢來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但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就不一樣了,佛法所看的與世間所看的,不僅是絕大的不同,而且是根本性的不同。世間所以爲的「常」「樂」「我」「淨」,由佛法看是「無常」「無我」「無樂」「無淨」,是截然不同的。以佛法的標准來說,一個人如果曉得生死這一件大事,同時曉得有往生極樂這一條易行道能讓我們輕裝上路──願生極樂、專稱彌陀名號,這才是有智慧的人;反過來說,如果不曉得生死大事,不曉得求生淨土,以解決生死輪回、追求永恒真實生命,則一個人不管他再怎麼有學問、有世間的地位、錢財,以佛陀的眼光來看,都是愚癡、可憐憫的人。
爲什麼呢?就像前天所講的,人生每過一天就等于更接近地獄一天,再怎麼樣的功成名就,死了還是要跟閻羅王見面,還是要繼續輪回。從這一點來講,弘揚淨土法門的人,可以說是大慈悲、大智慧。怎麼說呢?如果有人沒有東西我們給他東西,沒有衣服我們給他衣服,這樣來滿足他物質上的需要,當然也算是一種愛心、善行的表現,但他還是會生死輪回,苦還是會一直的重複;況且他也不可能永遠轉世爲人,如果墮落到叁惡道就更苦;即使有幸能再轉世爲人也不一定能富貴榮華;即使富貴榮華也不能長保,還是要再墮落輪回。既然這樣,我們只在物質上幫助他、救濟他,也就不能算是真正徹底的善、真正究竟的慈悲愛心了。可是,若能讓他了脫生死輪回,讓他不再輪回、不再反複受同樣的苦,甚至能夠讓他成佛,永離六道輪回,這一種慈悲,豈不就是大慈悲!這種智慧,豈不就是大智慧!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如果我們給他其它的法門,給他其它的知識、學問,可是如果他不能解脫生死輪回,這一些法門、知識、學問,能算是大智慧的嗎?所以能夠弘揚淨土法門的人,都是大慈悲、大智慧的人;而接受淨土法門、修習淨土法門的人,就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不然他是不會接受的。
修習念佛法門是大善根大福德
接下來,什麼是「大善根、大福德」?我們都知道,接受淨土法門的人,他就必定會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就必定會成佛,這種善根比阿羅漢、菩薩還殊勝,這豈不就是大善根嗎?而成佛能夠廣度衆生,這種廣度衆生累積起來的福德,又豈是其它善行、其它菩薩所能比得上的?所以在座各位能學習這個法門,就都是具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而且若進而依循淨嵩上師︵編按:現代禅李元松老師,末後現出家相,法名釋淨嵩︶的遺志,將這個法門弘揚出去,更是大慈悲、大智慧了。這也就如經典上所說:「若非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如果不是生生世世累積福德、智慧因緣,很難在這一輩子遇到這一個殊勝的法門。所以我們應以很珍惜的心情來學習這個法門,同時也應將這個法門推廣出去;一方面是報答佛恩,另一方面也是真正的利益衆生。
釋迦牟尼佛叁次勸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往生極樂世界不僅是我們淨土宗的宗旨,也是人生的目的,同時也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所最要勸導我們、引導我們的重點。在《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叁次勸勉我們要願生極樂世界:第一次是當釋迦牟尼佛介紹極樂世界的清淨、安樂、殊勝、莊嚴,引起我們的興趣、欣慕、向往之後,就順著勸導我們:
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接著,佛陀就宣說往生的正因,也就是我們正在講的這叁段文;說明了能夠得到往生的正因後,釋迦牟尼佛又再度的勸導我們:
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既然聽聞到宇宙間有這麼殊勝的淨土,而且容易往生的法門,當然就應該發願生彼國土。隨後,釋迦牟尼佛就舉出六方諸佛的證誠。所謂「證誠」就是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內容是真實不虛的,是誠實之言;同時也說明,凡是念佛的人都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不但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而且在菩提道上不會退轉。因爲有這種種殊勝的利益,所以釋迦牟尼佛又說:
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勸我們要信受祂所講的,不要懷疑。因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一切的利益都是從信開始的,信了之後,理所當然就會願生極樂世界;所以釋迦牟尼佛第叁度又再勸勉我們: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裏面的叁次勸言,勸我們要發願往生,可見「願生彌陀淨土」是多麼的重要。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這部經裏所勸勉大家的,在次數上雖然是叁次,但「叁」可以說就是無量數,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是不厭其煩的、一次又一次的、不間斷的處處叮咛,時時勸勉引導,只怕我們不願往生,不怕我們人人都願生極樂世界。這也顯示釋迦牟尼佛對于我們往生這件事情,是多麼悲切、懇切的盼望。所以讀誦《阿彌陀經》的念佛者,應該深切體會釋迦牟尼佛的這種悲懷,若能隨順釋迦牟尼佛的本懷,也就是隨順阿彌…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小經叁文──大年初七談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