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祂的名号,不怀疑,命终则往生报土而化生;倘若我们存着要依靠种种自己的善事功德来回向才能往生的心,那就是怀疑,即使往生,也是胎生边地。
佛教徒早晚回向文中常提到要「上报四重恩」,做为一个佛教徒,因为知恩、受恩,所以要感恩、报恩,行种种的善事功德;然而,这是我们应尽的本份,不是以这个来回向往生,或以之 「庄严佛净土」。我们要了解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极乐世界已经非常的圆满、周到,没有缺少什么,这是第一点。其次,我们凡夫都是贪瞋痴的众生,若要以凡夫的所言所行庄严极乐世界清净的报土,这是不相应、不可能的!更何况也不必要,因为阿弥陀佛既然都已经为我们完成了,还需要我们做什么呢?所以明信佛智,则往生后当下花开见佛;不信或是怀疑佛智,往生后就包在莲花里面,那什么时候开呢?待你忏悔,只要忏悔了,当下花就开了。经上有 「边地」、「胎宫」、「疑城」等各种不同名词,其实都在说一样的地方,然而虽然是往生在边地,却也已经脱离三界六道轮回,也是在极乐世界里面,只是所见所闻不一样而已。
乘弥陀本愿船,能自度度人
接下来:
乘此八道船,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八道」就是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含盖所有佛法的法门,也就是要到达涅槃佛地的各种修行。信受弥陀本愿救度而念佛的人,了解这八正道不是要我们自己去累积、去实践,而是乘上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本愿船,这一条船就是 「八道船」。所以我们只要信受弥陀的救度,愿生极乐,称念名号,当下就在船上了;并不是说我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动静一如,那时候才是坐在船上;也不是现在念佛,将来一心不乱才是坐在船上,而是当下信受,当下称念,当下就在船上了。
所以,六字名号就是大愿船,很安稳,没有种种空难海难,因此「能度难度海」。六道苦海非常的难度,我们累劫以来都是头出头没,有什么能力度过呢?但是依靠弥陀的八道船、本愿船,很容易就可以度过,而且不只自己能够度过,将来也能够度脱他人。因此,龙树菩萨说: 「我礼自在者」,「自在者」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是任运度众、自在无碍的,所以我向阿弥陀佛顶礼。
谦敬闻奉行
《无量寿经》言:
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憍慢敝懈怠,难以信此法。
我们由此句可以了解,龙树菩萨为什么说:「行易行道的人,是怯弱下劣者;而行难行勤行精进的,就是志干大人。」龙树菩萨之所以这么讲,是依据 《无量寿经》。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慢慢会谈到。
《无量寿经》说:我们信受阿弥陀佛救度的人,所应该拥有的心态是什么呢?就是「谦」跟「敬」。自己应谦卑,因为自己作恶呀!无能为力、无地自容呀!卑贱、愚劣、怯弱呀!同时经常恭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中的佛王,祂才有能力救度我啊!所以 「谦敬闻奉行」的人就会「踊跃大欢喜」,为什么呢?因为本来应该堕落地狱给阎罗王审判刑罚,要斩头、破肚、抽肠的,现在阿弥陀佛居然把我们救度起来,让我们得到不平凡的生命,而且得到无量寿、成佛的生命,使我们也能够广度众生。想想看,怎么会不踊跃大欢喜?
如果有人说,你们易行道的人是怯弱下劣,你看我,勇猛精进,是志干大人,这样的话就是憍慢了;进而言之,这样反而是懈怠,而不是精进,因为他已很难相信这个殊胜的救度法门了,所以说 「憍慢敝懈怠,难以信此法」。这个「敝」就是恶,就是不好、过失,这种憍慢或是恶劣不好的想法,很难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所以反而是懈怠了;而我们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单单在这里轻松的称念弥陀名号,就是大精进、大功德。所以,要存着一种 「谦」跟「敬」的心态。
「谦敬」的内容是什么呢?《大集经》云: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善导大师说: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谦」就是,决定深信我们现在是个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是常没常流转,未来世也是无有出离之缘,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是罪恶的,都是没办法脱离六道轮回的,要有这种谦卑的罪恶观。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们不必故作谦卑,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罪恶凡夫。一般世间人所谓的谦卑,是那种不居高位的德行,可是我们不但没有那个高位,也没有那个德行。
「敬」就是,决定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已经完成了,所以祂能够救度十方众生,我们只要不怀疑阿弥陀佛,无所筹虑,依靠祂的愿力,当下必定往生,当下就得到往生的身份了。
「圣道门」和「净土门」
龙树菩萨说:「佛法有无量门」,又说:「菩萨道亦如是」,所以说「佛法就是菩萨道」。但是,不论是佛法,或是菩萨道,皆可分为两门,就是难行道和易行道。难行道的内容就是陆道步行,走起来很辛苦,是 「诸」、「久」、「堕」── 必须勤行精进,长劫修习种种法门,而且有退堕的可能。
易行道就不是这样子了,它像经由水道坐船,坐在船上很舒适,同时既「易行」而又「疾至」,是「一」、「速」、「必 」。「一」就是只要专「一」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假借其他的功德来回向,单称阿弥陀佛就够了;而且快「速」,现在、当下就得到了;同时也是「必」定的,百分之百的必定往生,没有或许会退下来的危险。
龙树菩萨将佛法判为「难行道」和「易行道」,昙鸾大师则进一步解析为「自力」和「他力」,昙鸾大师的弟子道绰禅师又区判为 「圣道门」和「净土门」。也就是说,这「圣道门」必须是圣者的根器才能够修的,而「净土门」则不必一定要圣者的根器众生,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能往生弥陀净土而成佛了。
综合言之,整个佛法可分为二门:「圣道门」是难行道,是自力的,是圣者根器才能修的,是讲修行,须什么行都要修,这就如陆道步行,所以是 「苦、诸、久、堕」,既然有退堕的可能,那就表示证果的可能性不确定。而易行道的净土门是怎么样呢?「净土门」是易行道,是他力的,凡夫都可以做得到,是讲信心的救度法门,信什么呢?信念佛,专一念佛便可,就好像水道乘船,是 「乐、一、速、必」,而且往生决定。
圣道门和净土门都是佛法,难行道与易行道也都是佛法,自力、他力也是佛法,所以我们不能说精进勇猛修行的才是佛法,轻松念佛的就不是佛法,不是这样。一般佛教徒,大都比较崇敬苦修苦行者,他们认为,既然是学佛,而佛法重在实践,所以要修苦行,越有修苦行的人,越得到大众的信服;而你们跟老太公老太婆,不认识字的人一样,只是动动嘴巴念念佛,那有什么可贵呢?有人甚至于会怀疑难道这样也是佛法吗?
这个当然也是佛法,而且不但是佛法,反而是佛法里面最快速的。但是仍然有人很看不起念佛者,认为我这么有学问,能够深入经藏,这么的精进,能够学这个法门,学那个法门,难道我还跟你们这些老太公老太婆一样,只是在那里单单念 「南无阿弥陀佛」吗?因为有这种偏执,所以就生起高慢心了,如果是这样的情形,那就会如《无量寿经》所讲的「难以信此法」了。
「圣道门」是自力修行之教
圣道门就是「自力修行」之教,自力修行就是期望能以自己的力量,生生世世于六道中不失人身,修行六度万行以证果,但这只有圣者的根器才能,故谓之 「难」。而净土门则是「他力信心」之教,今生此时于娑婆世界一向念佛,往生极乐净土以证果,这是凡夫所堪,故谓之「易」。
换言之,如果要走圣道门,那么你必须先具足那一种根器,要有本事确定如果这一辈子不能完成道业,下一辈子还有把握能重得人身,而且要有因缘能接续这一辈子没有完成的道业,继续修行。要有这一种能耐,如果没有这一种能耐,那就免谈了,因为下一辈子不晓得你会到哪里去呀!而且往往逃不出所谓的 「三世冤」,就是说这一辈子学佛、布施累积了很多的功德,下一辈子就享受富贵,接着,人在欢乐当中,不知不觉就造恶了,第三辈子就堕落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宣说佛法,不是要我们行善积德来生天或当人享福乐,不是!是要我们回向临终往生极乐世界。
「净土门」是他力信心之教
净土门与圣道门不一样,净土门是他力信心之教,他力就是指阿弥陀佛的愿力。所谓「信」就是信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外在客观存在的事实,那我们的信仰就是空洞、空口说白话的!然而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存在是佛为我们保证的客观事实,所以阿弥陀佛的存在就是我们的信心根源,我们只要信佛所说,无须种种筹量计度,自然纯朴,无疑无虑,当下即能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这就好像天上的明月,映入水中成为月影,月影不是水自己产生的,只要有月亮,水面就会映现出月影来,是不假方便而产生,大的湖也好,小的杯子也好,就怕你用东西把它盖住,不然的话,千江有水,千江都是月。只要我们愿意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人人心中就都有阿弥陀佛…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难易二道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