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祂的名號,不懷疑,命終則往生報土而化生;倘若我們存著要依靠種種自己的善事功德來回向才能往生的心,那就是懷疑,即使往生,也是胎生邊地。
佛教徒早晚回向文中常提到要「上報四重恩」,做爲一個佛教徒,因爲知恩、受恩,所以要感恩、報恩,行種種的善事功德;然而,這是我們應盡的本份,不是以這個來回向往生,或以之 「莊嚴佛淨土」。我們要了解阿彌陀佛爲我們完成的極樂世界已經非常的圓滿、周到,沒有缺少什麼,這是第一點。其次,我們凡夫都是貪瞋癡的衆生,若要以凡夫的所言所行莊嚴極樂世界清淨的報土,這是不相應、不可能的!更何況也不必要,因爲阿彌陀佛既然都已經爲我們完成了,還需要我們做什麼呢?所以明信佛智,則往生後當下花開見佛;不信或是懷疑佛智,往生後就包在蓮花裏面,那什麼時候開呢?待你忏悔,只要忏悔了,當下花就開了。經上有 「邊地」、「胎宮」、「疑城」等各種不同名詞,其實都在說一樣的地方,然而雖然是往生在邊地,卻也已經脫離叁界六道輪回,也是在極樂世界裏面,只是所見所聞不一樣而已。
乘彌陀本願船,能自度度人
接下來:
乘此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者。
「八道」就是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含蓋所有佛法的法門,也就是要到達涅槃佛地的各種修行。信受彌陀本願救度而念佛的人,了解這八正道不是要我們自己去累積、去實踐,而是乘上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本願船,這一條船就是 「八道船」。所以我們只要信受彌陀的救度,願生極樂,稱念名號,當下就在船上了;並不是說我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動靜一如,那時候才是坐在船上;也不是現在念佛,將來一心不亂才是坐在船上,而是當下信受,當下稱念,當下就在船上了。
所以,六字名號就是大願船,很安穩,沒有種種空難海難,因此「能度難度海」。六道苦海非常的難度,我們累劫以來都是頭出頭沒,有什麼能力度過呢?但是依靠彌陀的八道船、本願船,很容易就可以度過,而且不只自己能夠度過,將來也能夠度脫他人。因此,龍樹菩薩說: 「我禮自在者」,「自在者」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救度衆生是任運度衆、自在無礙的,所以我向阿彌陀佛頂禮。
謙敬聞奉行
《無量壽經》言:
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
憍慢敝懈怠,難以信此法。
我們由此句可以了解,龍樹菩薩爲什麼說:「行易行道的人,是怯弱下劣者;而行難行勤行精進的,就是志幹大人。」龍樹菩薩之所以這麼講,是依據 《無量壽經》。爲什麼呢?接下來我們慢慢會談到。
《無量壽經》說:我們信受阿彌陀佛救度的人,所應該擁有的心態是什麼呢?就是「謙」跟「敬」。自己應謙卑,因爲自己作惡呀!無能爲力、無地自容呀!卑賤、愚劣、怯弱呀!同時經常恭敬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之中的佛王,祂才有能力救度我啊!所以 「謙敬聞奉行」的人就會「踴躍大歡喜」,爲什麼呢?因爲本來應該墮落地獄給閻羅王審判刑罰,要斬頭、破肚、抽腸的,現在阿彌陀佛居然把我們救度起來,讓我們得到不平凡的生命,而且得到無量壽、成佛的生命,使我們也能夠廣度衆生。想想看,怎麼會不踴躍大歡喜?
如果有人說,你們易行道的人是怯弱下劣,你看我,勇猛精進,是志幹大人,這樣的話就是憍慢了;進而言之,這樣反而是懈怠,而不是精進,因爲他已很難相信這個殊勝的救度法門了,所以說 「憍慢敝懈怠,難以信此法」。這個「敝」就是惡,就是不好、過失,這種憍慢或是惡劣不好的想法,很難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所以反而是懈怠了;而我們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單單在這裏輕松的稱念彌陀名號,就是大精進、大功德。所以,要存著一種 「謙」跟「敬」的心態。
「謙敬」的內容是什麼呢?《大集經》雲: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善導大師說: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謙」就是,決定深信我們現在是個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是常沒常流轉,未來世也是無有出離之緣,所以過去、現在、未來叁世都是罪惡的,都是沒辦法脫離六道輪回的,要有這種謙卑的罪惡觀。事實上也是這樣,我們不必故作謙卑,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罪惡凡夫。一般世間人所謂的謙卑,是那種不居高位的德行,可是我們不但沒有那個高位,也沒有那個德行。
「敬」就是,決定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已經完成了,所以祂能夠救度十方衆生,我們只要不懷疑阿彌陀佛,無所籌慮,依靠祂的願力,當下必定往生,當下就得到往生的身份了。
「聖道門」和「淨土門」
龍樹菩薩說:「佛法有無量門」,又說:「菩薩道亦如是」,所以說「佛法就是菩薩道」。但是,不論是佛法,或是菩薩道,皆可分爲兩門,就是難行道和易行道。難行道的內容就是陸道步行,走起來很辛苦,是 「諸」、「久」、「墮」── 必須勤行精進,長劫修習種種法門,而且有退墮的可能。
易行道就不是這樣子了,它像經由水道坐船,坐在船上很舒適,同時既「易行」而又「疾至」,是「一」、「速」、「必 」。「一」就是只要專「一」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假借其他的功德來回向,單稱阿彌陀佛就夠了;而且快「速」,現在、當下就得到了;同時也是「必」定的,百分之百的必定往生,沒有或許會退下來的危險。
龍樹菩薩將佛法判爲「難行道」和「易行道」,昙鸾大師則進一步解析爲「自力」和「他力」,昙鸾大師的弟子道綽禅師又區判爲 「聖道門」和「淨土門」。也就是說,這「聖道門」必須是聖者的根器才能夠修的,而「淨土門」則不必一定要聖者的根器衆生,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能往生彌陀淨土而成佛了。
綜合言之,整個佛法可分爲二門:「聖道門」是難行道,是自力的,是聖者根器才能修的,是講修行,須什麼行都要修,這就如陸道步行,所以是 「苦、諸、久、墮」,既然有退墮的可能,那就表示證果的可能性不確定。而易行道的淨土門是怎麼樣呢?「淨土門」是易行道,是他力的,凡夫都可以做得到,是講信心的救度法門,信什麼呢?信念佛,專一念佛便可,就好像水道乘船,是 「樂、一、速、必」,而且往生決定。
聖道門和淨土門都是佛法,難行道與易行道也都是佛法,自力、他力也是佛法,所以我們不能說精進勇猛修行的才是佛法,輕松念佛的就不是佛法,不是這樣。一般佛教徒,大都比較崇敬苦修苦行者,他們認爲,既然是學佛,而佛法重在實踐,所以要修苦行,越有修苦行的人,越得到大衆的信服;而你們跟老太公老太婆,不認識字的人一樣,只是動動嘴巴念念佛,那有什麼可貴呢?有人甚至于會懷疑難道這樣也是佛法嗎?
這個當然也是佛法,而且不但是佛法,反而是佛法裏面最快速的。但是仍然有人很看不起念佛者,認爲我這麼有學問,能夠深入經藏,這麼的精進,能夠學這個法門,學那個法門,難道我還跟你們這些老太公老太婆一樣,只是在那裏單單念 「南無阿彌陀佛」嗎?因爲有這種偏執,所以就生起高慢心了,如果是這樣的情形,那就會如《無量壽經》所講的「難以信此法」了。
「聖道門」是自力修行之教
聖道門就是「自力修行」之教,自力修行就是期望能以自己的力量,生生世世于六道中不失人身,修行六度萬行以證果,但這只有聖者的根器才能,故謂之 「難」。而淨土門則是「他力信心」之教,今生此時于娑婆世界一向念佛,往生極樂淨土以證果,這是凡夫所堪,故謂之「易」。
換言之,如果要走聖道門,那麼你必須先具足那一種根器,要有本事確定如果這一輩子不能完成道業,下一輩子還有把握能重得人身,而且要有因緣能接續這一輩子沒有完成的道業,繼續修行。要有這一種能耐,如果沒有這一種能耐,那就免談了,因爲下一輩子不曉得你會到哪裏去呀!而且往往逃不出所謂的 「叁世冤」,就是說這一輩子學佛、布施累積了很多的功德,下一輩子就享受富貴,接著,人在歡樂當中,不知不覺就造惡了,第叁輩子就墮落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宣說佛法,不是要我們行善積德來生天或當人享福樂,不是!是要我們回向臨終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門」是他力信心之教
淨土門與聖道門不一樣,淨土門是他力信心之教,他力就是指阿彌陀佛的願力。所謂「信」就是信客觀存在的事實,因爲如果沒有一個外在客觀存在的事實,那我們的信仰就是空洞、空口說白話的!然而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存在是佛爲我們保證的客觀事實,所以阿彌陀佛的存在就是我們的信心根源,我們只要信佛所說,無須種種籌量計度,自然純樸,無疑無慮,當下即能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
這就好像天上的明月,映入水中成爲月影,月影不是水自己産生的,只要有月亮,水面就會映現出月影來,是不假方便而産生,大的湖也好,小的杯子也好,就怕你用東西把它蓋住,不然的話,千江有水,千江都是月。只要我們願意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人人心中就都有阿彌陀佛…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難易二道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