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功德,阿彌陀佛就跟你我同在一起,同出同入、同睡覺、同工作,永遠保護我們。可是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心水蓋住了,懷疑哪有阿彌陀佛?哪有極樂世界?哪有那麼容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呀!這樣的話,就自失大利了;這就如同太陽普照大地,照大樹也照小草,照出家人也照在家人,照會修行的也照不會修行的,但是如果你自己一直躲在洞中、屋內,那麼,太陽就跟你沒有交集了。
所以這淨土門是「他力信心」之教,是今生此時在這個娑婆世界「相信念佛必得往生」而「一向念佛」,臨終往生極樂世界證果位。所謂 「一向」就是沒有二向叁向,不會今天念佛,等一下或者是明天又念別的,如果心思不定,修這個又修那個,那就不是一向。一向是從現在發心開始,一直到往生都不會改變,才是一向念佛。真正信佛的人就是一向念佛,臨終往生極樂淨土以證果位;意思是說,淨土門不是要求念佛人在這個娑婆世界證果位,而是在極樂世界證果位。聖道門才是要求修行人在娑婆世界證果位,這一輩子不行,下一輩子再來,下輩子如還不行,就下下輩子再繼續修,一直下去,直到證果。我們不是這樣,我們想到自己並沒有能力累生累世苦修 「諸、久、墮」的難行道,而且想到阿彌陀佛已經爲我們准備好了,所以是到極樂世界證果位,這是每個善惡凡夫都可以做得到的。
總之,佛法中的聖道門是修行之教,是難行道,是自力,是苦,是以修行六度萬行爲宗;而淨土門,則是信心之教,也就是信佛,是易行道,是他力,是樂,是以信願專稱佛名爲宗。
鹦鹉尚生,何況人類
念佛是易行道,既是易行,無人不能,鹦鹉尚能念佛往生,且瑞應昭灼,何況人爲萬物之靈,在《念佛感應錄》這本書中就有談到鹦鹉念佛往生的事例。這本書很好,如果有人需要,可以再從臺灣寄過來;這本書裏面有一百五十多件念佛的感應事迹,而且各種各類都有,書中序文很豐富的寫出阿彌陀佛的救度原理,所以只要看這本書,會讓人很歡喜的來專念 「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而且往生就能決定。
有一只色彩很鮮豔的鹦鹉,本來很頑劣不馴,只要接近它身邊,它就用嘴巴啄人家,很凶猛,主人不喜歡,就把它送人了。剛好有一位居士,他家裏專門收留人家不要的動物,所以就接受了。這位居士他家裏整天都放念佛機稱念佛號,這只鹦鹉久而久之受到佛聲的感化,就不啄人,個性也軟化下來,沒有那麼凶了,而且常常念佛。人家要它說: 「你好,早安!」它不跟著念這個,它就念「阿彌陀佛,快快念佛」。有一天這只鳥去世了,去世的時候全身柔軟,羽毛比平時更光華亮麗,主人就替它荼毗(火化),把它當成修行人來爲它辦後事,火化完後,發現這只鹦鹉的舌頭不但沒有被燒掉,反而像鵝卵石一樣堅硬,同時也有舍利子、舍利花,這些瑞相在這張照片裏面可看到。
念佛是易行道,既是易行就無人不能,誰都會念佛呀!啞巴也會在心中念呀!鹦鹉尚且能夠念佛往生,且瑞應昭灼,何況人爲萬物之靈,因此,念佛不是問題,往生也不是問題,只怕不信。所以,最後的關鍵就是信不信的問題了,而不是其他的問題。因爲若信,則必念佛,而念佛易行,無一人不能,人人都能。
太子墮地,貴壓群臣
有句話說「不用叁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又說「一句彌陀無別念,不勞彈指到西方」;印光大師也說「莫訝一稱超十地,須知六字括叁乘 」。如果我們要登上五十二樓,若一步一步循著階梯往上爬的話,會比較辛苦,而且費時很久,如果坐電梯,幾十秒鍾就直接到第五十二層了。我們現在雖位處凡夫地,但只要信賴、依靠阿彌陀佛,當下就可以超越到初地,往生後就超越到妙覺,是橫超的,所以未生極樂,已是極樂之嘉賓了。印光大師說: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則雖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
如果對這個法門能夠深生信心,深生信心就是不懷疑,一信永信,這樣的話,雖然我們都是被貪瞋癡的繩子系縛住的凡夫,但只要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深信不疑,我們這種凡夫種性,當下就可以超越聲聞緣覺了。聲聞緣覺已經得證解脫,而且可能有各種神通,會飛行變化,是多麼的崇高,可是還不如我們;爲什麼我們還有貪瞋癡,可是只因爲我們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深信不疑,當下就勝過他們了呢?印光大師就說: 「喻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這個太子雖然是剛剛才生下來,既沒有學問,也談不上道德,對國家也毫無貢獻,什麼都不知道,沒有能力,但是太子在生下來的當下,他的尊貴就已經超越宰相百官,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這是因爲太子的能力嗎?不是,是因爲他的爸爸是皇帝!那我們之所以超越二乘,是我們的功行嗎?我們的行善嗎?一點都不是,是因爲我們的爸爸是阿彌陀佛!
願生稱名,淨土蓮現
再來:
真願往生,專稱佛名,其心決定,
淨土蓮華,現其色相。
「真願往生」,是真的打從內心願往生彌陀淨土,而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如果現在願往生,可是臨終的時候,被丈夫或被太太一留戀,就說: 「阿彌陀佛,我不想去了,如果跟您去的話,我太太怎麼辦?我先生怎麼辦?」那就不是真的願往生了。所以專稱佛名的淨土行人,他的心如果決定,往生就決定;心如果不定,往生就不定。如果他的心是決定的,那現在極樂世界就有我們的蓮華了,而且蓮華上會標出我們的名字,也有我們的影子,因此,雖然我們的身體尚在娑婆,我們的影子已在極樂蓮華之上了。
例如須達,將造祇園,心決定時,
于虛空中,現天宮殿。
這裏提到了一段典故:古印度時,有一位須達長者發心要爲釋迦牟尼佛建設祇園精舍,是用黃金鋪地。當他正跟舍利弗在量地,講堂要多大、多長、多寬,要什麼樣的形態,就在測量的時候,舍利弗不知不覺被須達長者的發心感動了。他說: 「須達長者,你現在的發心是怎樣的功德,你想不想了解?」然後,舍利弗就以手指向天空,剎時間,六欲天每一層都現出須達長者將來可以往生的宮殿。這個祇園精舍還沒有蓋呀!只是在量地而已,須達長者的果報,便已經成就了。須達長者說: 「哦!那麼多,到底是那一天比較好?」舍利弗說:「底下叁天都是享樂的,上面兩天是比較高慢的,只有第四層天(兜率天)有一生補處的菩薩在講經說法,所以去那裏的人還會繼續修行。 」須達長者就說:「那我要往生兜率天!」就在他剛起這個心念的時候,其他各天的宮殿就瞬間通通消失不見了,只有兜率天的宮殿還在。因果就是這麼快,所以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我們也是一樣,起一念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有我們的蓮華了。
淨土門的「菩提心」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問題?如果沒有問題,那麼請大家合掌跟隨我念: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我再稍微補充解釋一下,上面這一首「回向偈」是善導大師寫的,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救度我們,這個很好,我們領受到了,我們也要回向給十方衆生,讓他們領受彌陀的救度,人人都能離苦得樂;因爲我們這個法門是大乘的法門。 」所以並不是阿彌陀佛需要我們這些回向,也不是我們能回向給阿彌陀佛什麼,不是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菩提心」是一個共用的名詞,聖道門在用,淨土門也在用,但淨土門在這裏的意思是「願往生心」,願往生心就是我們的菩提心。如果阿彌陀佛有一個標准說要我們發聖道門的菩提心,那我們沒希望了!若是只有發那種心的人才能往生,不能發的就不能往生,那我們檢討自己,我們真的發了菩提心嗎?比如,每天都在念 「四弘誓願」,可是檢討自己的言行又每每違背四弘誓願,那怎麼辦呢?所以淨土門的「菩提心」,它的語意內容跟各宗各派的「菩提心」不同,願往生心就是淨土門的菩提心。爲什麼呢? 「不怕自己不會說法度衆生,只怕自己不成佛」,成佛一定會度衆生;「不怕自己不會成佛,只怕自己不能往生」,哪有往生不能成佛的呢?所以一切都在往生的當中具足,這就是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的意思。
今天感謝我們這個道場、也感謝在座各位同修!
南無阿彌陀佛!
二○○一年十一月十七日講于紐西蘭奧克蘭普賢淨苑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難易二道判》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