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11-20章)▪P3

  ..续本文上一页反而深觉庆喜,幸得人身,不然就在三恶道了。

  

又,同样幸得人身,地球上有近六十亿的人口,单单大陆就有十几亿;然而学佛者有几人?可说寥寥无几,而我何幸得闻佛法,得遇净土,成为极乐圣众之一,旷劫以来造罪造业受苦受难的生死轮回,很高兴难得地今生终于划下了休止符,次生之后,便是光寿无量的佛身,得永恒的生命,自在的身心,于宇宙间自由来往,广度历劫怨亲并及一切众生,一想到此,则任何苦都不以为苦,是转苦成乐;回顾周遭的亲朋邻居并所有同胞,依然迷而不悟,每日追求五欲,贪罪中之乐,不求出离,便油然生起同情之心。

  

人生本质就是苦,故佛陀常言「人生是苦」,同时苦也是入道的因缘,故佛陀初转*轮时第一句便说「苦集灭道」,因为三界是火宅,六道皆苦海,茫茫苦海中,能知苦厌苦则能入道,能欣慕极乐便能往生。善导大师说:「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厌则娑婆永隔,欣则极乐常居。」人生如电光石火之短暂,而未来世却是无穷无尽的漫长,能假藉短短几十年之苦而出无穷无尽之轮回,何幸如之!故苦是入道因缘,苦尽甘来,应该感谢此苦,一般人不知苦不厌苦,只贪瞬眼即逝的欲乐,却受长劫无尽的苦报,实在很不值得,很不幸,很可怜愍。所以你勿须因苦而苦,要因苦而乐,感谢庆幸此苦。

  

又,由自身之所以特别苦,便可知道自己旷劫以来罪业之深、出离之难,也由此更应乘托弥陀愿力,定得往生;知道此机是弥陀正客,座上嘉宾。

  

净土法门在二种深信。既信自己是罪恶深重的生死凡夫,则旷劫以来何罪不造?何怨不结?正是造罪无量,结怨无边,故今生受苦乃是当然,否则便非二种深信之机。既是二种深信之机,则今生遭遇,理所当然,不能怨天,不可尤人,应当欢喜承受,并请人宽量。故净土宗之人,触光柔软,凡事只知道自己过咎,不会计较别人,遇境只知道自己该受,不会怨天尤人;而且与弥陀机法一体,佛凡一体,当然转苦为乐;境由心转,心变境变,故心境一变,周遭的感觉也会完全改变。

  

依佛之意,能信念佛往生,叫作智者,有大善根大福德,是有眼人,有耳人;不信念佛往生,叫作愚者,无善根无福德,是无眼人,无耳人,一息不来,便堕恶道,佛说「可怜愍者」。

  

相信念佛决定往生之人,大安心大满足,是世上第一幸福者,黑暗的人生变成彩色的人生,痛苦的人生变成法喜的人生。

  

古德云:

  

乘大悲愿船,浮光明广海;

  至德风静,众祸波转。

  

又说:

  

罪障成为功德体,犹如冰与水之间;

  冰若多时水亦多,罪障多时功德多。

  

黑暗转为光明,苦冰成为法水。又,「欣则净土常居」,欣即是信愿念佛,信愿念佛之人已居净土,既居净土,便能转苦成乐,心多欢喜。

  

佛法是拔苦与乐的,这正是弥陀救度法门。你既然已蒙救度,活在弥陀怀抱中,世间黑暗苦狱转为安乐光景,则何苦之有?

  

应为今生能知道人生的大事,达成人生的目的而喜,不可随同世人醉生梦死以短暂的苦境为忧。

  

最后请细细吟味〈源信念佛法语〉。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十九、正行杂行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来函敬悉。仁者所修,勤则勤矣,未得其要。

  

净土法门如善导大师言有「正行」有「杂行」。若修正行,百分之百决定往生报土;杂行百无一二,千无五三,难生报土。仁者所修乃杂行也,虽可回向求生,与弥陀疏而不亲,远而不近,故弥陀光明不常照摄。

  

善导大师言: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又言: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又言: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又言: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每日功课,不管几次,都全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弥陀全德成名,以名摄物;一句弥陀,功德已满;何所不足,须待外求?何况往生极乐净土,非靠自力,乃全靠他力,故不论众生的身份资格: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缁素贤愚,不论罪之轻重,不论行之有无,不论心净不净,不论念一不一。一切不论,但称佛名,乘佛愿力,必得往生。亦即但凭弥陀不思议之本愿力,十恶五逆,谤法阐提,皆得往生。所谓凭本愿力,即是决定信受弥陀救度,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故往生极乐,不论自力,只论他力。

  

欲生净土之人,应先知弥陀本愿,弥陀已预先为我等成就极乐世界,预先为我等成就往生之功德资粮,也预先为我等承担偿还旷劫以来我等所负一切业债;我等从娑婆往生到极乐净土之应备各种资粮功德等,弥陀早已为我等圆满完成。由于我等不知不信,故未能领受弥陀功德,因而继续徒受轮回。今日信知,称名愿生,乘佛愿力,定得往生;一信永信,始终不二,始终一贯。从早到晚,从晚到早,皆一向专称专念弥陀佛名,不念余佛菩萨并其他经咒,此善导大师苦口婆心之所劝导也。

  

善导大师言: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又言: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凡于今生决志往生之行者,宁不遵之哉?

  

仁者每堂功课,但称念六字洪名则足,其他经咒悉皆舍掉、舍掉,不要执而不舍;其余时间阅读净土宗丛书,其他经书且置一边;仁者重新细读《选择本愿念佛集》便知梗概。

  

善导大师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五日

  

  二十、三种自然

  

  

从佛逍遥归自然,

   自然即是弥陀国,

   无漏无生还即真。

  

南无阿弥陀佛,来信敬悉,你所言甚是,八万四千法门是真实法门之通道、方便,佛的最终目的在宣说弥陀救度。

  

凡夫称佛名,与佛成一体;日夜同起卧,出入共相随。

  常忆佛念佛,三业不离佛;现生得安稳,自然生极乐。

  

离人为的造作,法的自性谓之自然。古代之印度有「自然外道」之一派,提倡万物是自然生起,并非有原因而生起,此外道的自然是无视因果之理的自然;而佛教所说的自然并非无视因果之理的自然,在诸经论中使用「自然」的例子有三种:一、业力自然,二、愿力自然,三、无为自然。

  

一、业力自然:依善恶之业因自然生起良窳苦乐的结果。如《大经》卷下所说:「善恶自然,追行所至,窈窈冥冥,别离久长。」「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诸恶所归,自然迫促。」

  

二、愿力自然:(或说「他力自然」)是指弥陀本愿力,凡是被弥陀救度而往生极乐净土,都是由于弥陀的愿力而自然往生。《大经》说「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信受弥陀救度之人,必被弥陀愿力自然地牵引而决定往生净土,亦即进入无量光明土。故信他力之念佛人,不用自身之力(体悟自力无力,无有自力),弥陀佛名之力用,自然使念佛人往生成佛,所谓「念佛成佛是自然」。

  

三、无为自然:指「真如法性」,所有的「有为法」是由因缘力所造出的,而真如法性之理是离开因缘力的造作而自然存在,故名「无为自然」。《大经》卷下赞叹极乐净土是「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此之「自然」、「虚无」、「无极」,都是指真如法性的妙理,所谓「得至莲华藏世界,即证真如法性身」。《法事赞》卷下说:「从佛逍遥归自然,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又说「极乐无为涅槃界」,极乐净土是与真如法性妙理一致的境界,其所有万物不待造作,自然显现,故谓自然。

  

三界凡夫随业力自然升沉六道,自然受苦乐果报,故现今所见的大自然是凡夫共业使然,尚在三界,应当远离。昙鸾祖师说三界是「虚假、污染、颠倒、破坏、轮转、无穷」,「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转之暗宅」,「三界是有漏邪道所生,长寝大梦,莫知悕出」。

  

信顺弥陀救度而念佛愿生之人,在弥陀本愿力之自然中,亦即在弥陀光明摄取中,自然离六道入净土证佛果,所谓「佛力住持」。

  

弥陀心中充满十方众生,但唯有信佛念佛之人,蒙佛心光摄取,而未信者只蒙光照,未被摄取,故不能自然往生。

  

三界有情无情非佛示现,都是众生共业自然所感,故有六道轮回,苦乐等受;佛眼观之是假相,众生受之是真实。所谓「无明覆慧眼,来往生死中;往来之所作,更互为父子。怨亲数为知识,知识数为怨亲」。三界颠倒如是,故极乐之生,不可挽也。

  

凡夫所见所思的自然,都是业力自然,非无为自然,因为未破根尘识十八界故。若依愿力自然,便能横超业力自然,而证悟无为自然,便能变化十方,自在无碍。犹如极乐世界「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佛说阿弥陀经》)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五日

  

《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11-20章)》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