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反而深覺慶喜,幸得人身,不然就在叁惡道了。
又,同樣幸得人身,地球上有近六十億的人口,單單大陸就有十幾億;然而學佛者有幾人?可說寥寥無幾,而我何幸得聞佛法,得遇淨土,成爲極樂聖衆之一,曠劫以來造罪造業受苦受難的生死輪回,很高興難得地今生終于劃下了休止符,次生之後,便是光壽無量的佛身,得永恒的生命,自在的身心,于宇宙間自由來往,廣度曆劫怨親並及一切衆生,一想到此,則任何苦都不以爲苦,是轉苦成樂;回顧周遭的親朋鄰居並所有同胞,依然迷而不悟,每日追求五欲,貪罪中之樂,不求出離,便油然生起同情之心。
人生本質就是苦,故佛陀常言「人生是苦」,同時苦也是入道的因緣,故佛陀初轉*輪時第一句便說「苦集滅道」,因爲叁界是火宅,六道皆苦海,茫茫苦海中,能知苦厭苦則能入道,能欣慕極樂便能往生。善導大師說:「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厭則娑婆永隔,欣則極樂常居。」人生如電光石火之短暫,而未來世卻是無窮無盡的漫長,能假藉短短幾十年之苦而出無窮無盡之輪回,何幸如之!故苦是入道因緣,苦盡甘來,應該感謝此苦,一般人不知苦不厭苦,只貪瞬眼即逝的欲樂,卻受長劫無盡的苦報,實在很不值得,很不幸,很可憐愍。所以你勿須因苦而苦,要因苦而樂,感謝慶幸此苦。
又,由自身之所以特別苦,便可知道自己曠劫以來罪業之深、出離之難,也由此更應乘托彌陀願力,定得往生;知道此機是彌陀正客,座上嘉賓。
淨土法門在二種深信。既信自己是罪惡深重的生死凡夫,則曠劫以來何罪不造?何怨不結?正是造罪無量,結怨無邊,故今生受苦乃是當然,否則便非二種深信之機。既是二種深信之機,則今生遭遇,理所當然,不能怨天,不可尤人,應當歡喜承受,並請人寬量。故淨土宗之人,觸光柔軟,凡事只知道自己過咎,不會計較別人,遇境只知道自己該受,不會怨天尤人;而且與彌陀機法一體,佛凡一體,當然轉苦爲樂;境由心轉,心變境變,故心境一變,周遭的感覺也會完全改變。
依佛之意,能信念佛往生,叫作智者,有大善根大福德,是有眼人,有耳人;不信念佛往生,叫作愚者,無善根無福德,是無眼人,無耳人,一息不來,便墮惡道,佛說「可憐愍者」。
相信念佛決定往生之人,大安心大滿足,是世上第一幸福者,黑暗的人生變成彩色的人生,痛苦的人生變成法喜的人生。
古德雲:
乘大悲願船,浮光明廣海;
至德風靜,衆禍波轉。
又說:
罪障成爲功德體,猶如冰與水之間;
冰若多時水亦多,罪障多時功德多。
黑暗轉爲光明,苦冰成爲法水。又,「欣則淨土常居」,欣即是信願念佛,信願念佛之人已居淨土,既居淨土,便能轉苦成樂,心多歡喜。
佛法是拔苦與樂的,這正是彌陀救度法門。你既然已蒙救度,活在彌陀懷抱中,世間黑暗苦獄轉爲安樂光景,則何苦之有?
應爲今生能知道人生的大事,達成人生的目的而喜,不可隨同世人醉生夢死以短暫的苦境爲憂。
最後請細細吟味〈源信念佛法語〉。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十九、正行雜行
極樂無爲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複專。
來函敬悉。仁者所修,勤則勤矣,未得其要。
淨土法門如善導大師言有「正行」有「雜行」。若修正行,百分之百決定往生報土;雜行百無一二,千無五叁,難生報土。仁者所修乃雜行也,雖可回向求生,與彌陀疏而不親,遠而不近,故彌陀光明不常照攝。
善導大師言: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爲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
又言: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爲強。
又言:
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爲余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又言: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每日功課,不管幾次,都全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彌陀全德成名,以名攝物;一句彌陀,功德已滿;何所不足,須待外求?何況往生極樂淨土,非靠自力,乃全靠他力,故不論衆生的身份資格:不論男女老少,不論缁素賢愚,不論罪之輕重,不論行之有無,不論心淨不淨,不論念一不一。一切不論,但稱佛名,乘佛願力,必得往生。亦即但憑彌陀不思議之本願力,十惡五逆,謗法闡提,皆得往生。所謂憑本願力,即是決定信受彌陀救度,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故往生極樂,不論自力,只論他力。
欲生淨土之人,應先知彌陀本願,彌陀已預先爲我等成就極樂世界,預先爲我等成就往生之功德資糧,也預先爲我等承擔償還曠劫以來我等所負一切業債;我等從娑婆往生到極樂淨土之應備各種資糧功德等,彌陀早已爲我等圓滿完成。由于我等不知不信,故未能領受彌陀功德,因而繼續徒受輪回。今日信知,稱名願生,乘佛願力,定得往生;一信永信,始終不二,始終一貫。從早到晚,從晚到早,皆一向專稱專念彌陀佛名,不念余佛菩薩並其他經咒,此善導大師苦口婆心之所勸導也。
善導大師言:
望佛本願,意在衆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又言: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凡于今生決志往生之行者,甯不遵之哉?
仁者每堂功課,但稱念六字洪名則足,其他經咒悉皆舍掉、舍掉,不要執而不舍;其余時間閱讀淨土宗叢書,其他經書且置一邊;仁者重新細讀《選擇本願念佛集》便知梗概。
善導大師言:
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五日
二十、叁種自然
從佛逍遙歸自然,
自然即是彌陀國,
無漏無生還即真。
南無阿彌陀佛,來信敬悉,你所言甚是,八萬四千法門是真實法門之通道、方便,佛的最終目的在宣說彌陀救度。
凡夫稱佛名,與佛成一體;日夜同起臥,出入共相隨。
常憶佛念佛,叁業不離佛;現生得安穩,自然生極樂。
離人爲的造作,法的自性謂之自然。古代之印度有「自然外道」之一派,提倡萬物是自然生起,並非有原因而生起,此外道的自然是無視因果之理的自然;而佛教所說的自然並非無視因果之理的自然,在諸經論中使用「自然」的例子有叁種:一、業力自然,二、願力自然,叁、無爲自然。
一、業力自然:依善惡之業因自然生起良窳苦樂的結果。如《大經》卷下所說:「善惡自然,追行所至,窈窈冥冥,別離久長。」「但作衆惡,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諸惡趣。」「故有自然叁途,無量苦惱。」「諸惡所歸,自然迫促。」
二、願力自然:(或說「他力自然」)是指彌陀本願力,凡是被彌陀救度而往生極樂淨土,都是由于彌陀的願力而自然往生。《大經》說「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信受彌陀救度之人,必被彌陀願力自然地牽引而決定往生淨土,亦即進入無量光明土。故信他力之念佛人,不用自身之力(體悟自力無力,無有自力),彌陀佛名之力用,自然使念佛人往生成佛,所謂「念佛成佛是自然」。
叁、無爲自然:指「真如法性」,所有的「有爲法」是由因緣力所造出的,而真如法性之理是離開因緣力的造作而自然存在,故名「無爲自然」。《大經》卷下贊歎極樂淨土是「無爲自然,次于泥洹之道」。「顔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此之「自然」、「虛無」、「無極」,都是指真如法性的妙理,所謂「得至蓮華藏世界,即證真如法性身」。《法事贊》卷下說:「從佛逍遙歸自然,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又說「極樂無爲涅槃界」,極樂淨土是與真如法性妙理一致的境界,其所有萬物不待造作,自然顯現,故謂自然。
叁界凡夫隨業力自然升沈六道,自然受苦樂果報,故現今所見的大自然是凡夫共業使然,尚在叁界,應當遠離。昙鸾祖師說叁界是「虛假、汙染、顛倒、破壞、輪轉、無窮」,「叁界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叁界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
信順彌陀救度而念佛願生之人,在彌陀本願力之自然中,亦即在彌陀光明攝取中,自然離六道入淨土證佛果,所謂「佛力住持」。
彌陀心中充滿十方衆生,但唯有信佛念佛之人,蒙佛心光攝取,而未信者只蒙光照,未被攝取,故不能自然往生。
叁界有情無情非佛示現,都是衆生共業自然所感,故有六道輪回,苦樂等受;佛眼觀之是假相,衆生受之是真實。所謂「無明覆慧眼,來往生死中;往來之所作,更互爲父子。怨親數爲知識,知識數爲怨親」。叁界顛倒如是,故極樂之生,不可挽也。
凡夫所見所思的自然,都是業力自然,非無爲自然,因爲未破根塵識十八界故。若依願力自然,便能橫超業力自然,而證悟無爲自然,便能變化十方,自在無礙。猶如極樂世界「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佛說阿彌陀經》)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五日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11-20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