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思惟機法
輪回諸趣衆生類
速生我刹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阿鼻苦衆生
仁者之函,早已轉來,因事之故,遲于作覆,深致歉意。
仁者所言「似領悟而尚未契入」,此是尚未真知,故僅存觀念,未成意志。宜常念佛,並思惟「機」與「法」之內容。
彌陀發願之本意 爲救罪惡深重人
我身本有無量罪 慶哉彌陀救贖我
若知機無出離緣 即能乘托佛願力
但憑彌陀本願力 不顧自身之善惡
吾人唯有輪回路 絲毫未成出離因
若能信佛念彌陀 即是生西之強緣
信佛亦非有別事 稱名信願行具足
一句彌陀功已滿 此外尚有何可求
善導言望佛本願 意在衆生專稱名
此是本願之微意 亦是易行之極致
輪回諸趣衆生類 速生我刹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阿鼻苦衆生
(後二句《無量壽莊嚴經》之文)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五日
廿二、解析六事
學佛者應有向上向善向淨之心,否則不會學佛,
何況願舍娑婆之穢惡,
欣生極樂之淨土乎!
所謂「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佛智師往生紀實」之事:
由此可知臨終開示、念佛之重要,往往在此瑞應之下顯現彌陀金手常伸,淨土大門永開,隨時隨地垂慈救度任何衆生的事實,凡目睹耳聞,大多能當下震撼到彌陀平等無條件地救度之真實。信願法師的道場,信衆一直在增長,固是信願法師悲心感人、弘法有道,但也得力于臨終或往生後之助念(含開示)的效果。往往講經好幾年,不如一場臨終瑞應的啓發,似乎彌陀現身說法的會座于此顯現。有人極力反對臨終之助念,以爲平生都無法獲信,何況短暫危急的時間;此邪見也。一個人往往提倡自己所懂得的,而自己外行的便加以排斥。此時升沈交關,倘若不再把握,將見繼續沈淪;何況人雖昏迷,或斷氣多時多日,除非重業立即投生,否則神識靈敏,反勝平時。佛智師昏迷時,正面臨升沈交關之際,心中黑暗,前途茫茫,處在極度惶恐不安中。當旁邊有人念佛,即見光明出現;自己聞到佛號聲,身心亦散發出光明(不論何人,不論信疑,不論淨穢,不論善惡,只要念佛,身心就有光明;若當下命終,蒙彌陀光明攝取之救度的機率極大。)心情便逐漸安穩下來。又聽聞到從未聽過的「聖淨分判」之開示,得知通途八萬四千法門是聖道門自力難行道,而阿彌陀佛無條件的悲救是淨土門他力易行道,當下領受,當下獲救,活著往生。因而從心中湧出一股想願生稱名的情懷,隨即沖出一句「啊」!此後其心處在念佛狀態的安穩之中,直到斷氣往生,而在往生前早已見過佛;這是很自然而平常的心路曆程。故爲人宣說彌陀救度之義,讓其叁毒、雜念之心安住在不論行住坐臥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中,是淨宗的目的,也是易行的極致。
二、「念佛人自律規範」之文:
此文很好,很貼切,我很贊許,本應如此。凡對淨土法門具正知正見,知大體、有分寸、護法愛教者,都會贊同,不會認爲「負面效果將遠遠大于正面」。凡達到一個同信同願同行、同理念同目標的團體,不可無規範,否則龍蛇混雜、良莠不齊,叁毒凡夫,我行我素的結果,將見不成一個和合的團體。故百丈立清規,法然製戒條,善導大師自行化他,以垂典範。
六種惡行的內容,確實都是惡行,不好的,應該規勸,理當戒止,慎莫放任;若不善巧方便引導戒止,便是害他非愛他,也將對團體産生不良影響。本願文攝取之外還有抑止之誡,《大經》下卷亦列出很長的叁毒、五惡之誡,佛祖立法,不得不爾。世間修心養性之人,都不犯之,何況學佛者?此中第一別立私意等,與大師所言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相同,故當戒;乃至第六皆當戒止,戒而不受,則當遠離。俗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諺,亦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之語,祖師亦有「不可親近非同行善知識」之戒,何者?往生之事是何等大事,豈可隨緣逐隊,妨礙大事,若要度惡人,化知見不正者,亦宜量己之分;否則從淨土回來時,不怕不能合光同塵地廣度群迷。印光大師說「神龍一滴水遍灑天下」,俗謂「不是真龍不入海」;知見不同,不可同負一轭,故四種惡友,本應遠離。這不可以「業力顯現」論,也非學佛人慈悲不慈悲,這是根本性的知見問題及放浪形骸的行爲。何況既不能改,豈可再親近。古德言:「甯與善者爲敵,不與惡者爲友。」且一粒老鼠糞會害一鍋飯,故大師有四得十叁失的嚴正之誡,末世我等,應奉爲准繩。此「規範」正是樂法護法、愛教護教所需,有前言,有正文,有具體內容,文辭典雅,條理分明,很好。若有人提出異議,是知見不正、不識大體之人,宜防範之。
凡夫狂性難歇,若無規範,將如野馬不羁,爲害更大;倘複知見不正,極易誤解彌陀本願而墮落,在臺灣已有此現象。古德雲:「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爲下矣。」人性極易方便出下流。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何況學佛團體,其言行豈可不有所規範而更劣于世俗之人!若有機之深信,豈更驕己慢人、好行邪辟乎!若可戒不戒,而诿之「業力顯現」,是外道宿命謬論,非佛陀教誡正說。
學佛者應有向上向善向淨之心,否則不會學佛,何況願舍娑婆之穢惡、欣生極樂之淨土乎! 所謂「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團體之可長可久,領導者及幹部都要有此風範,古德雲:「甯可老僧下地獄,不將佛法當人情。」
叁、「信心決定還是幼稚園,還要再學」之事:
此非正知正見,以信而言,若信心決定,同樣獲得「現當二益」,即時獲得往生的身份,而住不退轉;若當下死則當下往生,若命延即成一向專稱的機法一體之行者。當然若有時間機緣,多聽聞、多知道此法的殊勝而益增法喜。然而這些對往生不增不減,若喻爲幼稚園,還要再學,即表示尚未獲得往生身份,如此若當下命終,豈非還不能往生?無有是理。
四、「信心也沒有,感恩也沒有,一切皆無,唯有名號」之事:
這段話在文字上頗能讓人誤解,但你要表達的我能體會。
名號即稱名,稱名即名號。名號中一切具足,凡夫虛妄,一切不具,故「縱發清心,猶如畫水」,因此唯有念佛。善導大師有「念佛四德」之說,《觀經疏》的結論也廢定廢散,舍機舍法,獨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旗幟。信心在于名號本身,而彌陀之恩即使粉身碎骨猶未足酬,然而凡夫亦無真正粉身碎骨報佛恩之心。那將如何?曰「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悲時、喜時、清淨時、妄想時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何況既機法一體,說信心、說報恩,即是義子。古人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然做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絲感激之念。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是市道矣!」故「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之「一向專稱」實含有深義。「一遍上人」最初寫一首詩表達自己的心境:
稱念者 無佛亦無我
南無阿彌陀佛之聲而已
覺得不透徹,重寫爲:
稱念者 無佛亦無我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方才滿意。若徹入彌陀悲心,則絕能絕所,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當然機有生熟,言有次第,宜對機說法,因材施教。若非家裏人,則莫說家裏事。
五、「信心決定與談玄說妙」之事:
在十幾年前我初學淨土法門時,由于缺乏明師益友的切磋,又無充分資料之下,只有獨自摸索信心的內容,而有過所謂信心決定的體驗;之後從日本回來,也以此體驗配合教理隨緣開妙法。後來才發現不對,彌陀的救度無限地寬廣,故往生之道也非要如此如此的信心決定不可,且信心決定的當下與過程因機而異,又體驗的信心決定有其難度,是一機一緣之法,不是普機普緣之教。何況有些團體已將信心決定固定化、模式化,而有些則誤解信心決定的內涵,以非信爲信,進而以非信而廢行,並以此驕己慢人。我有一位姑媽住在臺北,近八十歲,念佛十幾年。她不識字,不懂其他法門,可說是一字不識的「尼入道」,愚癡無智之輩。每天二、叁點即起而念佛,一天之中除了念佛還是念佛,不加雜行。不久前姑媽打電話來說有人曾提起好幾個信,其他的信都不行,必須有其中某信才可。聽了即忘,又不能完全了解。像這樣雖念了十幾年的佛,沒有那種信,怎能往生?我說:「是不是解信仰信證信?」姑媽說:「是!是!」我問要哪個信才行,姑媽說不知道,記不起來。
我告訴姑媽:念佛本身就是信心,就能往生,時間一到你就會看到彌陀在你身邊。善導大師說:「若念佛不能往生,則十方諸佛的舌頭都會爛壞。」既有願生心,又專稱名號,尚且擔憂不能往生,豈非一面吃飯一面擔憂不飽!姑媽說每次聽我講都很安心。
姑媽年紀大,…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21-30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