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一、十方衆生
悲于苦者,
偏愍念常沒衆生。
「十方衆生」乃彌陀救度的對象,魏譯叁願同言十方衆生,而言同意別。
第十八願之「十方衆生」,總稱棲息于十方世界無數生類之十方衆生,亦即總括人類、天衆、禽獸、蟲魚等。故漢吳兩譯言「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可知六道衆生皆包含在內,不但人天,亦攝惡趣。
善導大師「第十八願取意文」雲:「一切善惡凡夫」,又雲「五乘齊入」,可知九界衆生,上至等覺、下至阿鼻,亦皆包含在內。
又雲:「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沒衆生。」可知「本爲凡夫,兼爲聖人」之義,而以「苦機爲急」,故宋譯言「輪回諸趣衆生類,速生我刹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衆生」。
彌陀悲願超世,普救十方一切衆生,故十九、二十兩願亦皆有「十方衆生」之誓;然究其立願精神,十九願僅限于堪能修諸功德而至心發願欲生之人,故漢吳兩譯言「有作菩薩道者」;二十願亦限于堪能植諸德本而至心回向欲生之人,故漢吳兩譯言「他方佛國人民」。然十方衆生中堪能修諸功德、植諸德本者稀,故被漏之衆生甚多;而第十八願所誓之十方衆生,不問智愚善惡,不論修行堪否,彌陀一概平等救度,無一衆生被漏,故第十八願之十方衆生,其意甚廣,無一被漏故;而十九、二十所言「十方衆生」,其意甚狹,而漏甚多故。
「至心信樂欲生」六字,可從就機、就法兩方面來解釋。
就機:至心:至者極,極于心底,顯示信樂之真實相。信樂者:于佛之救度無疑心。欲生者:願生彼國之決定心。故至心信樂欲生,以信樂爲主。至心顯示信樂之真實,而欲生是信樂之別義。
就法:至心是彌陀救度衆生之真實心,信樂是彌陀能夠容易救度衆生之信心,欲生我國是彌陀之回向心,對衆生呼喚欲生我國之敕命,而回向大功德于衆生之心。
以上是就教理上的解釋,然而一切願生者非必知此繁瑣的宗學不可,但知「衆生稱念,必得往生」,自然具足這些道理。是故天親菩薩自督而言「我一心歸命」。鸲鹆、鹦鹉等飛禽,但隨人音聲,依樣畫葫蘆地稱念,亦得殊勝莊嚴的往生。非此飛禽的功德、工夫,乃彌陀誓願之力的自然運作。所謂「誓願之力」,即善導大師所言「衆生稱念,必得往生」,佛之不可思議,正在于此。
至于第十九之「至心」,是自力的真實心,其所至心的對象,不是直接向于佛,乃向于自己之修諸功德,將此回向于佛。此與第十八願之至心相比,不啻天淵之別。
願生極樂,于彌陀之救度不疑,不論如何,臨終皆百分之百往生。
願生極樂,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臨終自有彌陀守護攝取,亦百分之百往生。
平生無信願,亦不稱念,若臨終稱念,亦必往生;以臨終之人,前陰將謝,後陰將生,必見彌陀顯現,亦見自身放光。
又,臨終昏迷,或舌根已硬,其心依然靈明不昧,若在旁邊開導、念佛,令其接受心念,亦必百分之百往生。
易行之至,殊勝之極,即是淨土法門也。
二○○○年七月六日
卅二、念佛者與禅者
念佛者之生活豈不是悠遊自在的念佛生活嗎?
如此則與禅者相去多少?
故念佛之生活與開悟禅者之浮雲流水
之自在生活相同。
來函所謂《念佛金言錄》某段內容似有「禅淨雙修」的傾向,誠然如此;然而應說「與禅相通」。此乃一般蓮友有所不知、領解不到之處。
徹底而言,深憑佛願之念佛,可謂與禅「異轍同歸」。禅宗所言「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永嘉禅師證道歌),此是禅者開悟之境界,而念佛人雖愚劣無此境界,然而心境相似。善導和尚所言之「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不顧自身之善惡賢愚、煩惱妄念,知「衆生稱念必得往生」而念佛故也。既「必得往生」,豈非如同昙鸾祖師所言「十念業成」、「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嗎?既如是,則念佛者之生活豈不是悠遊自在的念佛生活嗎?如此則與禅者相去多少?故念佛者之生活與開悟禅者之浮雲流水之自在生活相同。雖如此言,當今真正開悟者有誰?此是自力難行道;而念佛往生是他力易行道,任誰都能,故其自在與禅同。能知此理,即是真知彌陀救度。不過,雖不知彌陀救度,然而既願往生而專念彌陀名號,則尚有何不足?既無不足,豈不快哉!
二○○○年十月二十七日
卅叁、不可喜好玄妙
淨土法門極其平常,
不可喜好玄妙,或尋奇覓巧。
淨土法門是「衆生稱念,必得往生」,此外別無其他道理。若有人來妨礙說「稱念不能往生」,便是彌陀之敵,祖師之仇;不可親,不可近。
淨土法門不可講得很雜、很深、很玄、很妙,要講得連老太公、老太婆也能聽得懂、做得到。否則不要講,以免上違佛意,下誤衆生。
應重視《念佛金言錄》與《念佛感應錄》之序文。
淨土法門極其平常,不可喜好玄妙,或尋奇覓巧。
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卅四、雖可回向
「一向專稱」是彌陀本願、釋尊本懷;
是佛教結論、佛法精華。
往生彌陀淨土始終以「稱念彌陀名號」爲正定業,此外皆是雜修雜行。善導大師謂之「隨緣雜善」,若不回向「恐難生」。當然他願生淨土,即是有將此「雜善」回向願生之意;然非正定業,非彌陀本願,故善導大師說:「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也。」「雖可回向」然而「心常間斷」,與彌陀疏遠,不親不近。又,不稱彌陀名號,不蒙彌陀光照、諸佛護持;亦不名爲芬陀利華,其往生在化土,不在報土。此理可閱讀《選擇集》第二章及《感應錄》序文。
善導大師對釋尊一代教法的總結論是:「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故「一向專稱」是彌陀本願、釋尊本懷;是佛法精華、是佛教結論。
二○○○年十二月七日
卅五、解答五問
凡夫之心,猶如猿猴,無靜定時;
然此理之信,如如不動,
所謂「流急月不去,心亂佛常住」。
一、念佛往生願言:「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一聲之念佛」,故凡願生彼國,而一生專念之人,必得往生。
以前念很多,後來沒念,忽然死亡,則往生不定。由後來沒念,恐願生心已變,未契佛願。若其直至臨終,猶有願生心,則十念一念必生。
信受彌陀救度之人,其信必徹至臨終不變,而信行一體,故信受彌陀救度之人,必能願生彼國、一向專念,直至臨終不變。
二、生病口不能念佛,心尚能憶佛,且願生心不變,故不妨往生。何況願生之人,臨命終時,佛與聖衆,不請自來,「慈悲加佑,令心不亂」。若信知此理,則病痛、昏迷,心無不安;若有不安,可見其尚未信知此理,則宜習聞此理,以啓其信,而安其心。
凡夫之心,猶如猿猴,無靜定時;然此理之信,如如不動,所謂「流急月不去,心亂佛常住」。若會動搖,則仍未聞信此理。
叁、五堂功課及其職務之外,專念彌陀便可,此即「乃至十念」之意;以「十方衆生」,僧俗男女、士農工商,各守崗位,各司其職,或能多念,或能少念,但隨各人根機念佛便可。
四、若自行之外,尚欲化他,則可量力研讀有關經論。否則,層出不窮之書,于己何涉?往生之後,叁明六通,百千法門,不求自證。現在縱能背誦千言萬語,臨終一句難憑,唯佛是賴。
五、但以淨土法門爲臨終或中陰身開示便足。《度亡經》屬密法,吾人學淨不學密,故依淨不依密。
因寺規須作諸余功課,但不依之作爲回向往生業,則毫無妨礙。其余時間則專稱佛名,以往生定業,在于「乃至十念」之專稱故,不藉諸行之回向。
卅六、淨土之信
無知之人,執一念之信心,舍一生之稱名,
則信既非信,行亦無行,全非淨土法門。
…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31-40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