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31-40章)▪P2

  ..續本文上一頁淨土法門之信乃信「上盡一形,下至一聲一念亦必往生」,既信之後,自必一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善導大師言「彌陀名號相續念」,又言「念念不舍」,又言「念念稱名常忏悔」,是故應常稱佛名。信者爲信此行故,是以龍樹菩薩言:「以信方便,易行疾至。」若信而無行,即非真信;若能專行,則信自在其中(符佛願之理故)。有人誤解,單取「一念之信」,舍去「乃至之行」,則遠違彌陀誓願,近背善導祖釋。不知「一念之信」的意義乃是以「臨終之一念亦得往生」之理建立信心,故本願文言「乃至十念」,成就文言「乃至一念」;臨終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則何人不得往生?是故一生念佛,更必往生。無知之人,執一念之信心,舍一生之稱名,則信既非信,行亦無行,全非淨土法門。此事《法然上人全集》二九叁、六一五、七○二頁已指摘之。

  

《念佛金言錄》乃直承善導大師「一向專稱」之宗義,是真實中之真實,直截中之直截;可貴之至,贊歎之極,故以「金言」名之。若心存成見,則難嘗其味;若胸中廓然,則津津有味,妙味無窮;可共知者言,難與昧者語。所謂:「茶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亦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

  

二○○一年八月九日

  

  卅七、叁種稱名

  

  

欲生極樂之人,

  必是極樂之心重,世俗之心輕;

  念佛之心重,念妄想之心輕。

  

平生願生極樂而一向專稱佛名之人,應知雖臨終病苦不能念,或昏迷不能念,亦必往生,平生已被光明攝取,此時佛必示現接引,往生快如剪斷發絲,唯佛與臨終之人知之,余人不知。

  

「乃至十念」、「一向專稱」,皆是隨人根機之語,有空就念佛,不是用腦筋的時候就念佛,此時不念佛,必是念妄想、念煩惱。欲生極樂之人,必是極樂之心重,世俗之心輕;念佛之心重,念妄想之心輕。當然睡時、病苦時、昏迷時,不能念亦無妨。此亦即是「乃至」之義。又,人雖昏迷,其心不昏迷;肉體昏迷,前五根雖不起作用,第六之意根仍有作用。

  

不求往生極樂,只爲人天福報之念佛,則雖念至臨終,亦未必能往生,以其心在人天故,或求來生再度爲高僧大德、一聞千悟、廣度衆生;如是種種心願故,是以未必往生。

  

若別無心願,一生念佛,則隨「自然之所牽」之名號力,有自然往生之功能。

  

二○○一年八月十八日

  

  卅八、皆順佛意

  

  

彌陀雖完成衆生往生功德,

  若衆生不知不信,或知而不願往生,

  則仍在輪回。

  

來函接悉,簡答如左:

  

一、皆順佛意,角度不同。前者單明「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八字,後者具釋「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四句。彌陀雖完成衆生往生功德,若衆生不知不信,或知而不願往生,則仍在輪回;彌陀成佛以來,于今十劫,而我等尚在輪回,即是此類。故願生彼國,一向專稱,即契第十八願,故善導大師「四十八字本願釋」言:「衆生稱念,必得往生。」願生稱名,即是「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故。

  

二、二尊一致也。《大經》釋尊顯明出世本懷乃在宣說彌陀弘願;《觀經》釋尊廣開淨土要門,爲導群機齊入彌陀弘願;《小經》諸佛證誠釋尊所言「但念佛,必往生」之念佛往生願。故知二尊一致。

  

叁、念佛時身有佛光、冥衆護持之事,《念佛感應錄》具明事證理證。信心念佛之人,自能一心專念,念念不舍,念念稱名常忏悔(若無,即非信心念佛人);雖有事礙不能念,亦蒙冥衆護持,以其正定業故,順彼佛願故。

  

四、仙家是否鬼神道衆生?若是,則由其福業大小,堪作護法或不堪作護法。蓋念佛之人,天神地祇敬重護持故。

  

五、念六字念四字,有同有不同。同者:如來函之中,或稱「上某下某法師」,或言「某某師」,或言「某某」,稱呼雖異,其人則同;彌陀無有不知者,此理若閱《念佛感應錄》之「母親念佛,兒免海難」之文及其按語便知。然,平常自念時,以稱六字爲主。言「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時,有否包含阿彌陀佛,應視其所言之意而定,思之可知。

  

二○○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附來函】

  

一、「我不把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諸功德修行完成,我不成佛!」與「如果我不能讓稱念我名號的人往生,我不成佛!」請問法師這兩種解釋那一種最符佛意?

  

二、釋迦佛的教法和彌陀佛教法是兩種教法嗎?

  

叁、念佛時,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如影隨形保護,那麼信心念佛的人不念佛時,彌陀、觀音、勢至等諸善神護法就不如影隨形保護嗎?

  

四、有說:只要給仙家講明了名號的功德,可以把它們當做護法,但不能供奉。有說:仙家不可以給念佛人做護法,給它們講明自己已是叁寶弟子,一心專稱彌陀佛號,不再供奉它們,讓它們另找別的地方,如果它們不想走,就跟我一起念佛,但它們不是念佛人的護法(堅決送走)。仙家到底能不能給念佛人做護法?

  

五、念南無阿彌陀佛與念阿彌陀佛有什麼不相同的地方?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不包括彌陀佛嗎?

  

  卅九、信佛救度

  

  

信佛救度之人,

  欣慕淨土,要求自己過聖潔的生活。

  信佛救度之人,

  罪惡感深,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信佛救度之人,欣慕淨土,要求自己過聖潔的生活。

  

信佛救度之人,罪惡感深,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信佛救度之人,與佛同在,犯罪有反應,心中會自責。

  

犯根本大戒,不可無所謂,應深生忏悔,而思改過,否則應還俗爲宜,僧俗各有規範故。

  

既信彌陀救度,必不故意爲非,若因業障顯現,于彌陀而言,悲愍而仍攝取,于衆生而言,懷慚而更念佛。故善導大師言「念念稱名常忏悔」。

  

二○○一年十月五日

  

【附來函】

  

某某人有「阿彌陀佛救度一切罪苦衆生,連五逆也不例外。因此他說:反正阿彌陀佛能救度我們,只要念佛,必往生無疑,現雖是僧相,犯根本大戒也無所謂,沒有因果可言」等言論。他總是認爲我未悟佛意,法師之意如何?我個人愚見,認爲阿彌陀佛接引罪惡衆生,是指未歸佛之前所做罪業,歸佛之後皆得往生(念佛者);歸依佛之後再胡作非爲,佛陀及祖師不會贊同的,除非無意間犯錯,當然佛是慈悲的,不會見怪,同樣接引。

  

有人認爲我的腦子太頑固、太封建,也許是吧!阿彌陀佛,望法師開導爲盼。

  

  四十、心意柔軟

  

  

「舉叁千大千世界」,

  絲毫非末世我等所能也。

  

一、信彌陀救度之人,心意柔軟仁慈,言行安詳穩重。體會彌陀愛護我,使我能愛護別人;彌陀包容;彌陀功德賜與我,使我能爲他人犧牲奉獻;習氣日減,道情日生。

  

二、《易行品》先貶淨土門之衆生是儜弱怯劣,接著勸修「易行疾至」之易行道,所謂「呵問許說」。其意不在貶抑衆生求生淨土,否則下文之「難易二道判」即成戲論。其意乃如《大經》所言,要我們「謙敬聞奉行」,以「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故,而善導大師則解釋爲「二種深信」。

  

若不知自己是儜弱怯劣之人(信機),誤以爲是丈夫志幹之士,則失「易行疾至」之勝法(信法)。「舉叁千大千世界」,絲毫非末世我等所能也。

  

叁、往生之後,如昙鸾祖師言:「體如而行」,不行而行,行而不行。彌陀壽光一體,衆生往生,證同彌陀,光壽與悲願,毫不減少。彌陀身土是報身報土,所謂「報土」亦雲「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樂,或施與他人(菩薩)受用其法樂。

  

《無量壽莊嚴經》言: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衆生聞此號,俱來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無量壽經》言: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故第十一滅度願之後,便是十二、十叁之光壽無量願,此光壽無量固是彌陀自證自受,目的全在與諸菩薩共證共受。

  

四、信心念佛人,應盡量如《大經》「叁毒五惡」段所勸誡而生活之,故應放棄世俗名利心。真谛在于念佛往生,俗谛在于履行世善、奉佛…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31-40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