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31-40章)▪P3

  ..續本文上一頁戒規。

  

五、凡夫自力與彌陀佛力相比,即是無力,然彌陀大悲,亦救度之。應隨力隨份稱名,不自苦不自惱。

  

六、若不能專正定業,則可助行調節,猶勝終日嬉戲。助行之言,良有以也。

  

七、應與同法門之師友相處,一則正知見,再則相提攜,不至于或過或不及而還俗。

  

【附淨宗法師補充回答】

  

一、淨土法門之真義,如善導和尚所言:以阿彌陀佛本願不虛故,不論是誰,但稱佛名,願生淨土,決定往生。

  

二、所引《大乘起信論》與《易行品》之文,就淨土法門大悲衆凡之意趣上觀點一致;不過《易行品》邏輯性之「難易二道判」對淨土教之意義與貢獻遠非《起信論》能比。

  

又,《易行品》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如何容易地達致不退轉地,而提出應稱佛名號求生淨土。至于往生後之情形,非要點故,未及深論。

  

叁、「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別願所成之報佛報土,佛之自受用還成往生衆生受用故,衆生往生證同彌陀。雖證同彌陀而不名佛,仍名菩薩、聲聞、天、人等者,「但因順余方」耳。又,一土唯有一佛,縱余佛助化,亦示現爲弟子。

  

往生彼土者,悉皆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即是候補佛位,候補佛位即是有成佛之功德而尚缺成佛之名位,故從極果佛位退而一等,現處補處之位。既居弟子位,則「長時聞法,曆事供養」等,如《大經》言乃是菩薩應行法式,不似此土聞法之緣吝,而無由得觐佛也。此正顯往生彼土之勝妙。

  

善導大師或言:「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或言:「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或言:「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淨土菩薩光明與彌陀光明相較有與奪二意。奪而論之,「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何況菩薩人天。與而論之,「若有衆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至其然後,得佛道時,普爲十方,諸佛菩薩,歎其光明,亦如今也。」彌陀光明還成往生衆生光明,故得十方諸佛如今贊彌陀光明而贊之。無論與奪,皆顯彌陀光明不可思議。慧淨法師正從與邊贊彌陀光明不可思議,釋尊亦謂「晝夜一劫,尚未能盡」,豈必局于數行經文乎;加之又明言「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

  

然則,彌陀淨國唯是諸佛深智所行之境,吾等罪惡生死凡夫測度思量,毫無其益,唯可相續稱名,疾生淨土,則一切自明,不勞他問。故善導和尚言:「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也。

  

四、法然上人意,一切無如念佛爲要!凡妨礙念佛之事皆應厭舍,凡助成念佛之事皆當奉行。此實爲念佛人處理一切世務之准繩。

  

五、但知「本願不虛,稱念必生」而盡心稱名者,即是住他力之心而念佛也。並非有凡夫之我執,說爲自力之心念佛;亦非全不用心,懈怠度日,能多念也不多念,可精進亦不精進,方是住他力之心;亦非勵意多念即成自力。

  

法然上人言:若住自力者,一聲十聲猶自力也;若住他力者,聲聲念念皆他力也。

  

六、五濁惡世,十人修行,十人退墮,此自力之難也。修行人之退墮全是自因自果,非可責之「他人之進步使我退墮。」

  

七、所言隨力隨份稱名,是指盡到身心所能而言,並非能念不念,只是漫然度日,聊爾口稱幾句。凡夫習氣,念五濁心重,念佛法心輕,若不稍加策勵,藉口「隨份」、「自然」,時日一久,必然退失念佛。此事,行者宜各自知。

  

八、所言「自然運作」,是指稱名願生之人,被阿彌陀佛本願力牽隨,縱雖不知深理,亦無所謂信心決定的體驗,但只稱名,息絕命斷時,自然回歸淨土。《大經》謂:「自然之所牽」。

  

故「自然」即指彌陀本願力,又是名號之功能。念佛之人,佛必來迎,此是自然也;稱名之人,必然往生,此亦是自然也;既是自然,則絲毫不用擔心「我今念佛,恐不得生。」凡于心中籌慮:如何是自力、如何是他力、如何是信、如何是疑,等等一切皆背自然之理也。唯不顧心中一切,但知稱名必生,而一向稱名者,即是自然也。

  

【附來函】

  

我接觸善導大師的教法已經四年多了,最近從內心深處經常體會到阿彌陀佛的慈悲,無論什麼根性的衆生,佛說我都要救度他到極樂世界,並不分什麼層次,以及自心分別的善惡等等,想來真是讓人感泣!

  

我是一個業障很深的人,別人也許不了解,但自己深深地知道自私自利、斤斤計較、愛發脾氣、我相堅固,而且欲望濃重。聽聞阿彌陀佛的慈悲呼喚,才知道佛就是要救度像我這樣的衆生!這幾年來,是阿彌陀佛的調攝,漸漸地反省自己的時間增多,遇到不順心之事,經常對自己說:這都是我之罪!當然,老實講起來,習氣之深之重,並非一日之功就能覺察到。這就是我現在的真實情況。

  

在此,有幾點理論上的問題向您請教。

  

一、龍樹菩薩傳承之前輩馬鳴菩薩,撰寫《大乘起信論》(梁譯)中指出:「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于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這與龍樹菩薩《易行品》問曰:「(前略)是故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爲說之。答曰: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此兩點論文觀點是同是異?若相同,是否可說:這才是淨土法門的真義?即如《佛說阿彌陀經》所說: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也如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最後解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時指出的:「舍命即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到彼長時聞法,曆事供養。因圓果滿,道場之座豈賒。」這是否意味著往生之後還要修持?那麼,所謂如阿彌陀佛一樣的具有無量光,我就不明白了。慧淨法師在《淨土叁經一論大意》中開示(第二五頁):「要使善人到極樂世界得到無量光、無量壽的果位,也要使一生都遇到惡緣而造惡多端的衆生到了那裏,跟善人一樣證得無量光、無量壽的果位。」爲什麼這麼說呢?彌陀經只說在極樂世界衆生的壽命和阿彌陀佛一樣,那麼光明呢?

  

二、信受阿彌陀佛救度的信心念佛人,生活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稱名報恩,但還爲衣食住行而奔波。是放棄世俗的名利之心和種種追求,多多念佛呢?還是不必對名利的誘惑進行抵製,而就這樣了呢?因爲要真的放下有爲法的追逐,並不是沒有可能,只要多多念佛就是了;這當中只要生死心切,多拜佛,多念佛,是可以做到的。我現在就在這樣的十字路口徘徊,請法師慈悲予以開示。真的滾入滔滔世法中,是罪是功德,我不知道。而且若要念佛或勸人家信佛念佛,也並非易事。我擔心,恐怕連自己保持對佛的恭敬真誠之心都會淡下來,雖然心中對佛的絕對他力的救度並不懷疑。那麼像法然上人開示的在家不能念佛,就出家念佛;不能自己養活自己念佛,就接受救濟念佛等等,又該怎麼說。

  

叁、我自問:有無自力之心念佛,回答是肯定的。我執我相時時冒出來,唯一信得過的方法是念佛。同樣拜佛、誦經、供養、觀察也有明顯的自力之心。請法師開示:要不要助行?扪心自問一時做不到完全是報恩之行,那麼就放棄了嗎?對我來說,與其在聲色貨利中放松,還不如和阿彌陀佛多親近呢。做不到完全專正定的稱名號,累了用助行來調節一下,是不是比去終日嬉戲要好呢?這至少和阿彌陀佛還更親近一些吧。請問法師自己是怎麼處理的呢?

  

四、我親自看到這樣一件事:同時發心出家的兩位師父,其中一位每天能拜佛一千拜,另一位師父沒有拜佛。過了一段時間後,那位拜佛的師父去了五臺山苦行,而另一位師父卻因爲某種機緣還了俗。既然是五濁惡世,大家的同分惡業所感,是否存在進一退九?也就是一人修行,九人退墮?自力的行爲造成了其他人的反面作用,自力的行爲是否還有價值。阿彌陀佛的慈悲是平等救度十方所有的衆生,豈不是自力的無力嗎?是不是隨力隨份的稱名才是真正的自然運作,而任何自力的執著反而會適得其反呢?

  

請法師慈悲,不吝賜教。

  

《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31-40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