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31-40章)▪P2

  ..续本文上一页净土法门之信乃信「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一念亦必往生」,既信之后,自必一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善导大师言「弥陀名号相续念」,又言「念念不舍」,又言「念念称名常忏悔」,是故应常称佛名。信者为信此行故,是以龙树菩萨言:「以信方便,易行疾至。」若信而无行,即非真信;若能专行,则信自在其中(符佛愿之理故)。有人误解,单取「一念之信」,舍去「乃至之行」,则远违弥陀誓愿,近背善导祖释。不知「一念之信」的意义乃是以「临终之一念亦得往生」之理建立信心,故本愿文言「乃至十念」,成就文言「乃至一念」;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则何人不得往生?是故一生念佛,更必往生。无知之人,执一念之信心,舍一生之称名,则信既非信,行亦无行,全非净土法门。此事《法然上人全集》二九三、六一五、七○二页已指摘之。

  

《念佛金言录》乃直承善导大师「一向专称」之宗义,是真实中之真实,直截中之直截;可贵之至,赞叹之极,故以「金言」名之。若心存成见,则难尝其味;若胸中廓然,则津津有味,妙味无穷;可共知者言,难与昧者语。所谓:「茶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亦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

  

二○○一年八月九日

  

  卅七、三种称名

  

  

欲生极乐之人,

  必是极乐之心重,世俗之心轻;

  念佛之心重,念妄想之心轻。

  

平生愿生极乐而一向专称佛名之人,应知虽临终病苦不能念,或昏迷不能念,亦必往生,平生已被光明摄取,此时佛必示现接引,往生快如剪断发丝,唯佛与临终之人知之,余人不知。

  

「乃至十念」、「一向专称」,皆是随人根机之语,有空就念佛,不是用脑筋的时候就念佛,此时不念佛,必是念妄想、念烦恼。欲生极乐之人,必是极乐之心重,世俗之心轻;念佛之心重,念妄想之心轻。当然睡时、病苦时、昏迷时,不能念亦无妨。此亦即是「乃至」之义。又,人虽昏迷,其心不昏迷;肉体昏迷,前五根虽不起作用,第六之意根仍有作用。

  

不求往生极乐,只为人天福报之念佛,则虽念至临终,亦未必能往生,以其心在人天故,或求来生再度为高僧大德、一闻千悟、广度众生;如是种种心愿故,是以未必往生。

  

若别无心愿,一生念佛,则随「自然之所牵」之名号力,有自然往生之功能。

  

二○○一年八月十八日

  

  卅八、皆顺佛意

  

  

弥陀虽完成众生往生功德,

  若众生不知不信,或知而不愿往生,

  则仍在轮回。

  

来函接悉,简答如左:

  

一、皆顺佛意,角度不同。前者单明「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八字,后者具释「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四句。弥陀虽完成众生往生功德,若众生不知不信,或知而不愿往生,则仍在轮回;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而我等尚在轮回,即是此类。故愿生彼国,一向专称,即契第十八愿,故善导大师「四十八字本愿释」言:「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愿生称名,即是「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故。

  

二、二尊一致也。《大经》释尊显明出世本怀乃在宣说弥陀弘愿;《观经》释尊广开净土要门,为导群机齐入弥陀弘愿;《小经》诸佛证诚释尊所言「但念佛,必往生」之念佛往生愿。故知二尊一致。

  

三、念佛时身有佛光、冥众护持之事,《念佛感应录》具明事证理证。信心念佛之人,自能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念念称名常忏悔(若无,即非信心念佛人);虽有事碍不能念,亦蒙冥众护持,以其正定业故,顺彼佛愿故。

  

四、仙家是否鬼神道众生?若是,则由其福业大小,堪作护法或不堪作护法。盖念佛之人,天神地祇敬重护持故。

  

五、念六字念四字,有同有不同。同者:如来函之中,或称「上某下某法师」,或言「某某师」,或言「某某」,称呼虽异,其人则同;弥陀无有不知者,此理若阅《念佛感应录》之「母亲念佛,儿免海难」之文及其按语便知。然,平常自念时,以称六字为主。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时,有否包含阿弥陀佛,应视其所言之意而定,思之可知。

  

二○○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附来函】

  

一、「我不把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诸功德修行完成,我不成佛!」与「如果我不能让称念我名号的人往生,我不成佛!」请问法师这两种解释那一种最符佛意?

  

二、释迦佛的教法和弥陀佛教法是两种教法吗?

  

三、念佛时,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如影随形保护,那么信心念佛的人不念佛时,弥陀、观音、势至等诸善神护法就不如影随形保护吗?

  

四、有说:只要给仙家讲明了名号的功德,可以把它们当做护法,但不能供奉。有说:仙家不可以给念佛人做护法,给它们讲明自己已是三宝弟子,一心专称弥陀佛号,不再供奉它们,让它们另找别的地方,如果它们不想走,就跟我一起念佛,但它们不是念佛人的护法(坚决送走)。仙家到底能不能给念佛人做护法?

  

五、念南无阿弥陀佛与念阿弥陀佛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包括弥陀佛吗?

  

  卅九、信佛救度

  

  

信佛救度之人,

  欣慕净土,要求自己过圣洁的生活。

  信佛救度之人,

  罪恶感深,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信佛救度之人,欣慕净土,要求自己过圣洁的生活。

  

信佛救度之人,罪恶感深,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信佛救度之人,与佛同在,犯罪有反应,心中会自责。

  

犯根本大戒,不可无所谓,应深生忏悔,而思改过,否则应还俗为宜,僧俗各有规范故。

  

既信弥陀救度,必不故意为非,若因业障显现,于弥陀而言,悲愍而仍摄取,于众生而言,怀惭而更念佛。故善导大师言「念念称名常忏悔」。

  

二○○一年十月五日

  

【附来函】

  

某某人有「阿弥陀佛救度一切罪苦众生,连五逆也不例外。因此他说:反正阿弥陀佛能救度我们,只要念佛,必往生无疑,现虽是僧相,犯根本大戒也无所谓,没有因果可言」等言论。他总是认为我未悟佛意,法师之意如何?我个人愚见,认为阿弥陀佛接引罪恶众生,是指未归佛之前所做罪业,归佛之后皆得往生(念佛者);归依佛之后再胡作非为,佛陀及祖师不会赞同的,除非无意间犯错,当然佛是慈悲的,不会见怪,同样接引。

  

有人认为我的脑子太顽固、太封建,也许是吧!阿弥陀佛,望法师开导为盼。

  

  四十、心意柔软

  

  

「举三千大千世界」,

  丝毫非末世我等所能也。

  

一、信弥陀救度之人,心意柔软仁慈,言行安详稳重。体会弥陀爱护我,使我能爱护别人;弥陀包容;弥陀功德赐与我,使我能为他人牺牲奉献;习气日减,道情日生。

  

二、《易行品》先贬净土门之众生是儜弱怯劣,接着劝修「易行疾至」之易行道,所谓「呵问许说」。其意不在贬抑众生求生净土,否则下文之「难易二道判」即成戏论。其意乃如《大经》所言,要我们「谦敬闻奉行」,以「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故,而善导大师则解释为「二种深信」。

  

若不知自己是儜弱怯劣之人(信机),误以为是丈夫志干之士,则失「易行疾至」之胜法(信法)。「举三千大千世界」,丝毫非末世我等所能也。

  

三、往生之后,如昙鸾祖师言:「体如而行」,不行而行,行而不行。弥陀寿光一体,众生往生,证同弥陀,光寿与悲愿,毫不减少。弥陀身土是报身报土,所谓「报土」亦云「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乐,或施与他人(菩萨)受用其法乐。

  

《无量寿庄严经》言: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无量寿经》言: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故第十一灭度愿之后,便是十二、十三之光寿无量愿,此光寿无量固是弥陀自证自受,目的全在与诸菩萨共证共受。

  

四、信心念佛人,应尽量如《大经》「三毒五恶」段所劝诫而生活之,故应放弃世俗名利心。真谛在于念佛往生,俗谛在于履行世善、奉佛…

《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31-40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